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就像司马迁的《史记》所确立的、以传记体的方式来书写这本历史书。简单地来说,就是集结各人物的传记,然后再从中叙述出那个时代的故事。以这个方法来集结可代表中国各时代的名将百人,然后再从中俯瞰中国全体的历史。当然,这样的工程很浩大,不禁让我想到以我的知识及关心所及的范图,是否真能负荷。但因与中央公论社等人之间的讨论,最后还是写出了这本书。
在长时间的前置作业之后,好不容易才将百人——九十九人依时代顺序排列了出来。像是战国时代、南北朝时代等,就以这样的时代为区间,让文章一一地依顺序往前进。
从最后的列表看来,大致是自春秋时代开始,在此之前的时代均加以割爱。这乃是因为关于在此之前的作战——与其说是作战,根本连那些时代本身都有一半为神话传说所支配,实在是难以用明确的史实加以判明。中国有一个黄帝纪元的方式,以西元二○○○年来说,那已经大约为黄帝纪元的四七○○年左右了!而在这即使多少有误差,但也大致相去不远的四千七百年历史之中,其前面的三分之一归属于神话传说领域的要素实在太强,因此还是决定将之省去。
就这样,决定了自春秋时代开始进行这个选取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之企划,然而,说到中国历中上最初的名将,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名叫太公望的人应该不少吧!大公望吕尚,又号姜子牙。由于这次有人数上的限制,加上他在史实上无法判明的事情还不少,因此也只好将其舍去了。
既然决定了要从春秋时代开始,并然在此之前的太公望就不应该算入,否则如果从太公望开始计算的话,那之前当然也有战斗,当然也有让战斗转为有利之人,那这些人又该怎么办?就算是已经是神话世界中人的黄帝,他也有像军师一类的人才呀!关于这点,则几乎连资料都找不到了,因此,我想由春秋时代开始还是有其必要的。
※※※
吕尚
生殁年不明,又号姜子牙。虽然在灭亡殷商、建立周朝之际为有名之谋臣,但除了两、三项战斗的指挥与献策外,具体的功绩并没有留传下来。惟其为中国传说中有名的军师,在为关羽取代之前乃是中国之武神。从其“姜”这个姓,以及“周”这个文字本来为盾的意思看来,据推测,周可能为西藏系统的战斗民族。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大河的边缘 春秋时代
在春秋时代中,共有四人入选:
一、孙武
二、伍子胥(名员)
三、范蠡
四、赵襄子(名无恤)
其中三人为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之人;一人为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之人。
关于孙武这个人,可说是相当知名,至少大家也知道他似乎就是写下《孙子》这本书的人。
但实际上,关于这点倒并没有那么明确。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只知他最有名的事迹,乃是为了证明军律的严正,而斩去了君主宠爱的两名美女而已。
在这个事件中,他为了要让君主认知军队训练的必要性,就命两名美女为队长,带领由其他美女数百人所组成的队伍,并依军令行动。然而不论孙武如何命令,就是只听闻笑声,而没有确实的动作。于是孙武便认为这是队长之罪,而将两名美女叫来斩首。如此一来,其他的人便不敢大意,而能听从孙武的命令行动了。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虽然可以得知其所注重的乃是军律的严格,但这大概也只是象征的寓言,毕竟连孙武这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示怀疑。关于这件事,在学界中后来虽然有些有力的学说出现,但找们还是把它当做一则有趣的故事来看就好。
而比较重要的,则是第二位的伍子胥。他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当为人熟知,是个把替父兄报仇当成是一生职志的人。听说台湾的名漫画家郑问老师,在《史记》的登场人物中,最喜欢的人就是伍子胥。只是,伍子胥是个性格非常苛烈的人,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个避之惟恐不及的人物也说不定。
当这个人被国家所放逐的那段日子中,有段期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也有人认为伍子胥在这段期间内是在写自己的军事理论书,然后以孙子为笔名发表。因为实际上,孙武这个人的实在性尚有所疑问,而伍子胥则没有问题。个人认为,伍子胥如果以这样的形式来著书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话,那倒是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只是,为什么伍子胥要以孙子为笔名呢?那就完全没有提到了。
就在之前,于中国的西安,几乎完整地发现了以竹简书写的《孙子》八十二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如果此一报导属实的话,那对现今只存留约六千余字的状况来说,如此的大发现应当能对这一段历史提供飞跃性的研究资料才是。
说到伍子胥,他的父亲乃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重臣,由于楚国发生了王位的纷争,因此他的父亲与兄长都被杀死。正确地来说,其实应该是在听闻了父亲被杀的消息后,伍子胥就准备逃难,主张以后再来为父报仇;至于兄长这方面,则是在将此重责大任交给他之后,自己承担了长子的义务,而和父亲一起就死。就这样,伍子胥逃亡出境,后来碰到了吴王——阖闾这名人物。这个人乃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是非常英雄的人物。而伍子胥就出仕于他,而与母国楚国展开交战。
由于他具有相当的将才,因此屡次大破楚军,而在最后终于陷落楚的都城时,本为其复仇对象之楚王——也就是那个杀了其父兄的人物——却早已埋身于坟墓之中。气愤的伍子胥就破坏了他的坟墓,把楚王的尸体拿出来加以鞭打。这故事十分地出名,然而就日本人的感觉来说,似乎并不需要做到如此决绝的地步,甚至连当时伍子胥的亲友都如此认为。然而伍子胥为他的复仇花费了他的岁月,还因此说过——“暮而途远”的话,流传至今成为名言,充分表达出了一名一生都只想着复仇之老人的心情。
之后,吴国在与越国的作战中也获得胜利。在此,越国的国王勾践——他在日本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前往吴国投降之际,伍子胥曾向自己的君主提出应该把这个人给杀了的建议。
此时身为伍子胥君主的,乃是吴王夫差。由于伍子胥自己乃是个花了终身生涯于复仇上的人,因此在攻破越国之后,认为如果让越王勾践继续存活下去的话,将来一定会前来报仇,就像他自己一样。然而,虽然他提出了将之杀死的建议,惟夫差认为越国已为自己的属国,没有再将勾践杀死的必要。于是伍子胥使放话说将来吴一定会为越所灭。这话传到夫差耳中,自然是大大不高兴,而认为其非常高傲。
之后,吴王夫差认为既然自己已经称霸一方,在中国全体中有相当的力量,于是就有了征服北方的打算——吴国本来就位在南方的长江流域,此时为了向北方征服黄河流域而打算出兵——
伍子胥认为不可,此举让夫差在心中认为这家伙日后终会将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就下令赐死伍子胥。而伍子胥在接受了这道命令之后,虽然不得不自杀,然在死前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之上,说要亲眼看见吴国的灭亡。
得知此事的夫差认为,伍子胥在临死后还那么自大,就把他的尸体装进袋子流放长江。当地的人因对其怜爱,因此便设立了伍子胥的祠庙。
接下来谈到之后的事情,果然如同伍子胥所预言的,战败的越王勾践确实谋于复仇。当然,一个人的复仇是非常辛苦的,在此,第三位的范蠡出场。
这个人虽然列名于名将之中,但其实若要将之列名于“名宰相列传”也是可以的。他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不但帮助越王勾践订定庞大的复仇计划,而且还为了要分裂吴王夫差与伍子胥,而在暗地里活跃着。最后终于趁着夫差大意之际,以突袭灭亡了吴国。
这时的夫差,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胜算而降伏,越王勾践本想放了他,就像当初他曾经放了自己一样,但为了预防他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再度前来复仇,所以本来是想把他流放到荒僻的小岛上,而不想要他的性命。不过,范蠡却说道: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伍子胥的例子还不够吗?
勾践终命夫差自尽,夫差也惟有接受。因为夫差自觉没有颜面到那个世界中去见伍子胥,因而留下了以袖掩面自杀的故事。
范蠡在完成了壮丽的复仇大剧后,本来应该是要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才对的,没想到他却在此时向越王勾践求取休假,最后竟离国而去。根据范蠡自身所言:他的君主乃是可以共同患难,但却不是可共享荣华之人。
在此,如果范蠡自夸于功绩,并求取宰相权力的话,最后必定会受到肃清,看准了这点的他,自然还不如就此离开。范蠡在往北方离去后,展开了他的商贾之旅,由于非常成功,因而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等的富豪,悠然地渡过了他的一生。
当时,曾有和他共渡一生的另一半乃是美女西施的传说。这个西施,在越国本来的身份并不高,应该是庶民之家的女子,然由于其绝世的美貌,因而被范蠡所发现,并送到吴王夫差之处。也就是说,范蠡乃是企图以西施的美貌来使夫差英气不再,果不其然,夫差在有了西施之后,天天都与之宴乐,还为其建造宫殿。这些都成了当时还健在的伍子胥的口实,也让夫差在心中立下总有一天要把那罗嗦的老头子解决掉的决定。这些传说都是在《吴越春秋》一书中的历史故事,非常有名。
西施乃是中国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所谓的中国四大美女,依古今的顺序乃是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到底是何时开始有这个称呼,以及其中的貂婵根本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