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武将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史》卷二六五《岳飞传》
  韩世忠
  西元一○八八~一一五一年。陕西省延安出身。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在十八岁时即加人军中崭露头角。西元一一二七年北宋崩溃之际,他迅疾前往南宋初代皇帝高宗之跟前,翌年并担任高宗南渡时之后阵守护一职。当时即曾在山东省沐阳一地大败金军,之后于一一二九年亦曾对金侵入浙江省的兀术之退路造成威胁而活跃。除尽力于扬子江以南之地域安定外,在一一三三年以后亦以其宣抚使之地位拥有五万之兵力,以及其背后丰富的财源守护淮东一带。一一四一年,因秦桧夺取兵权而隐退,据说就此不再谈论兵事。此外,其妻梁红玉亦随夫出征于战场之上而为世人所熟知。
  ——《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宗弼
  ?~西元一一四八年。金之宗室出身,女真名为兀术。宗弼则为汉名。为金之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除活跃于对辽的讨伐之外,之后的一生都在与宋的战争之中渡过。西元一一二八年到一一三○年之间曾追击高宗在江南一带转战。其后亦一面与宋进行作战,一面经营取得的华北,以及努力于对宋的外交交涉之间。金对华北的经营在直接统治之前也曾有过一段傀儡政权的迂回曲折时期,但他一直努力干华北的军事和民政之上。身为金最高之重臣与勇将之身,让宋战战兢兢过一段日子。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
  海陵王
  西元一一二二~一一六一年。姓名为完颜亮,金第四代皇帝。本为皇族出身,而担任表弟——也就是第三代皇帝——熙宗的宰相一职,当熙宗沉溺于酒而梢神衰弱之际趁机发起政变而当上皇帝。当时的金虽然不断地在进行汉化,但他则是非常醉心于中国文化,意图将金代换成为中国王朝般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这样的理想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南下意图灭亡宋朝,以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惟在采石矶一战中败战,而后,在背地又发生契丹人的叛乱,立于穷地的海陵王结果就于扬州为叛乱军所杀。还被第五代的皇帝世宗废为庶人。关于他的事情甚至后来被拿来说成荒淫无道的代名词。
  ——《金史》卷正《海陵纪》
  虞允文
  ?~西元一一七四年。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出身。西元一一五三年时进士及第而历任地方官吏,在秦桧死后登用进入中央政界。他的名望提高乃是在于海陵王南下之时,由于虞允文早就忧虑到这点而能够迅速且无怠地对应,遂于采石矶一战中大破金军。造成海陵王被杀,而再度成立宋、金间和议。当时曾有高唱回复陕西省之对金强行策的论调,惟因不为其所接受而遭左迁。不过,他在兵制改革的进行时,同时也对支撑南宋的官僚多所推荐,使得人事之间变得较为公平。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
  完颜陈和尚
  西元一一九二~一二三一年。金之武将。西元一二一六之前虽为蒙古所俘,但归国后当上官吏,于地方赴任之后误入狱中,翌年由衷宗加以赦免。于一一二八年蒙古军人之时率领四百骑击破八千骑蒙古军,气势大为提升。接着在倒回谷及卫州之战中又获得胜利,惟终究无法改变金覆亡之势,在一二三二年于三峰山之战败战,逃往钓州之后死去。
  ——《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孟珙
  ?~西元一二四六年。襄阳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县)出身。生于武将世家,率领父亲留下的忠顺军于荆襄一带活跃,然这也表示着南宋的武将将所率领的军队私有化的事实。其显著之例即是支配四川的吴氏一族,自建国以来四代握有四川之军权。盂珙在对蒙古以及金的攻击之中建立轰轰烈烈的勇名,同时还以那些为躲战祸而南下的中原人民来增强自己的部队,并为了维持增大后的军团而进行兵、民的屯田工作,确保经济的地盘。另外,他对佛教亦有所关心,有在动员军队之际必定焚香的传说。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传》
  伯颜
  西元一二三六~一二九四年。八怜部族之人。跟随身为夫拉可汗部将的父亲,在西域长大成人,后来在其请求之下直属于世祖忽必烈汗,同时还娶了宰相安顿的妹妹为妻。西元一二六五年成为中书左丞相,以处事果断而为人所知。一二七四年以降,成为对宋作战总司令官,能够完全指挥统率这支由多民族所编成的大军,其实也是倚靠其力量。一二七六年,攻陷了杭州临安府,捕得宋之皇族后凯旋回到大都,因功而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死后并被追封为淮安王。有“兼具将相之才”之评,可说是元初最大的功臣。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新元史》卷一五九《伯颜传》
  张世杰
  ?~西元一二七九年。范阳(今北京)出身。本来跟随出身为金,后降服于蒙古的张柔,但因犯罪而南逃成为南宋的臣下。在吕文德的支配之下转战,因而崭露头角,西元一二七五年进入受到元之攻击下的临安府进行防皮而成名。以后也为南宋而力战,于一二七六年临安府陷落以后,举益王为瑞宗皇帝,一面转战一面南逃。一二七七年时在与之呼应的文天祥等皆败,而端宗亦没的情况之下依然奋战。下二七九年于崖山之决战中虽然失败,然还是脱逃而出准备再战,惟因船遇大风翻覆而亡。
  ——《宋史》卷四五一《张世杰传》
  文天祥
  字宋瑞。西元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出身。在仅二十岁的年纪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蒙古南下之际,迁都论调兴起时,他则始终皆持反对意见,因此曾有一段时间遭到疏远。西元一二七五年,蒙古军来到江南,于文天祥的力战之下曾使其败退。在相继的败战,以及欠缺人才的宋朝中,成绩优异的文天祥自是快速出仕,西元一二七六年,当宋朝降服之际,已爬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对蒙古的抵抗,虽于一二七八年时被俘,但一直到宋在崖山完全灭亡之后都不改其气节,还在狱中咏唱“正气歌”等诗表示其反元之气慨。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亚细亚的风暴 元时代
  故事进入元的时代,在叙述文天祥的命运之前,在此先对所谓的“正史”做一番整理。
  当查阅《亚细亚历史事典第五册》中“正史”这一项目时,有着如下的说明:
  “中国以纪传体所书写的历史书,相对于编年体或是所谓的别史、杂史。目前受到政府正式承认的,乃是特定的二十五史。”
  所谓的二十五史,就是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明史》为止的二十五本史书。关于《清史》的方面,目前似乎还在做资料的搜集整理,因此尚未完成。二十五史全部的书名于本书的册末,主要参考文献的部份有所记载,还请读者参照阅读。在二十五史之中,除去评论不佳的《新元史》,其他的就称为二十四史。如果再除去《旧五代史》的话,则称为二十三史。此外,也有所谓的二十二史或是十七史等的分法。
  正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一样,著写史书最初乃是个人的一大事业。而后到了唐代,在皇帝的敕命下编纂了《晋书》等,这种由多数的专家分担执笔的形式,就让著写史书成了国家的事业。其后,新的王朝负责编纂前代的历史书一事,就成了自己乃是继承正统之王朝的表示。
  也因为这样的状况,自然就会出现一些是否会将有关新王朝的那些不好的话都加以隐瞒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倒没有过度怀疑的必要。像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对元来说应该都是属于恶人,然而在《宋史》之中却都被善以记载。如果将这此事情加以曲解或是篡改的话,那是一定会被抖出来的,因此还不如用心而实在地写会来得好些。毕竟只要对照多本史书,就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到一个真正的事实,也能够看清一个人物。另外,由于是由多数的人分担写作,因此在同一本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情形,这时也应该要互相对照来加以判断。像这样的努力,乃是自正史中受惠的后世之人所理所当然应该要做的事情。
  我曾想过,如果能够将中国的二十五史全部翻译成日语版的话,那真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情,只是,从各出版社的出版事业上来看,应该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或许这件事情应该交给文部省(译注:日本类似我国教育部的政府机关)来做,只要运用那些拿来救济不良金融机构资金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了!日本真是一个几乎都不太愿意投资在文化上的国家。
  好了,现在回到文天祥的命运上。在北京,忽必烈曾亲自想要说服文天祥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却顽抗不愿意答应,因此就被打入牢中,在酷暑、严寒之中渡过了四年的光阴。由于文天祥一直不愿屈服,最后忽必烈也只有将其处死。在沙暴吹袭的刑场之上,据说文天祥还曾笑言道“我的事终于结束了。”相当地悲壮。
  而那首有名的“正气歌”,则是文天祥于死之前在狱中所作的。
  文天祥这个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忠臣、义士,可说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感动他人,倒不是因为他是个赢家,而是在于他不向强敌屈服,无论受到什么苦都不曾变节、并未因一般的价值观而改变其志向的这一点上。
  那些从以前就对文天样反感的人,便认为根本不需要做无谓的抵抗,还不如赶快投降,就不用再流无谓的血了。他们这些有的没的说法,重点就是在批评文天样乃是个自我膨胀的自恋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这种没用的人的话,那么忽必烈也不会一直想要让文天祥出仕于他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侮辱文天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