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施乃是中国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所谓的中国四大美女,依古今的顺序乃是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到底是何时开始有这个称呼,以及其中的貂婵根本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人物这点看来,这样的人选其实并没有客观的依循。当然并不是说在这四人当中有哪一人并不美,这四人应该都是美女没有错,然而到底是为什么选了这四人,而又是什么人所选的呢?这个就无从得知了。算了,这说不定还比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要来得好些。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指的乃是克丽奥派特拉(译注:埃及艳后)、杨贵妃、以及小野小町等三人。我想这应该是由日本人所选出来的才是,因为再怎么说,绝对不可能会有知道小野小町的埃及人才是。
如果对春秋时代做一个概观的话,其实这乃是周朝的后半时代。当时周王朝衰败,因而成了群雄割据的状态,就像日本室町时期后半的战国时代一样。周之国都在当时由西方往东迁移而来,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原因,而是群雄割据下不得不将都城迁移的结果,也因此,周就以国都不同的两个时期分别称为西周和东周。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周国分裂为西周和东周,而是在周的领域中,国都在西的时期称为西周时代,此乃是周的全盛时期。此后周衰败而将国都东移,就称为东周时代。东周时代再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那么,这两个时代又是如何区分的呢?
在春秋时代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晋,晋虽然一时有取得天下之势,然终不免国势衰败、分裂为三,也就是赵、魏、韩等三国。自此之后,就由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
关于第四位的赵襄子这名人物,他被称为赵国的始祖。这时他并未被称为王,也就是说,在形式上,赵国亦尚未成立,他乃是晋国重臣之身份。
由于晋国此时已经衰微,重臣之间共分为四股势力,其中的三股乃是之前提到的赵、魏、韩,而第四股、也是最强的势力,乃是知伯。知伯的势力当时非常强大,压倒赵、魏、韩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知伯与韩、魏同盟,准备将对立的赵氏灭亡。而赵氏的指导者,也就是当家的赵襄子,名无恤。关于知伯这个人,根据当时一族的证言,除了具有相当的才能和勇气,同时还是名美男子,是个非常具有英雄风格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具有无尽的贪欲。因此有知伯将来一定会死于贪欲的预言。由于知伯自知自己是个智勇兼备的美男子,因此为人非常高傲,虽说知伯是与韩、魏同盟攻打赵,但其实知伯根本就是把他们视为下属,而未屈服的就只有赵而已,只要将之攻灭之后,整个晋就是知伯的东西,而支配晋全体之后,接下来就是支配中原全土了。
来看看当时攻赵氏城池的情形,虽然这是座难攻不陷之城,但由于地势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围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丰臣秀吉攻高松城一般,知伯也计划利用水攻来陷城。他在河上筑结堤防,并引水流至城的周围,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当然,在赵襄子的城中当时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韩及魏的阵中进行说服:如果这回让赵灭亡的话,那接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你们也一定会遭到灭亡的,还不如大家一起联手对抗,方可保全。
本来韩与魏就不是高高兴兴地跟随知伯,而是受其威胁的,确实看起来是为了要灭亡赵才利用他们,当赵灭亡后,自己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接受了说服,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堤防,让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则受到赵军的突袭,最后终被斩首。
这宣告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大体上,说到春秋时代的两大战争,一就是《吴越春秋》的故事,而另一就是这个赵襄子与知伯间的战争。当然,真要探究的话,春秋时代还有不少其他的战事,只不过这两场战役,也埋下了四人发挥的空间。
关于赵襄子和知伯的战争,之后还有另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说是部下的豫让这个人物。
豫让这个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于感念其思,因此数度企图暗杀赵襄子,然而赵襄子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他虽然一度捕到了意图姐杀自己的豫让,但却将他释放。赵襄子认为人各为其君主尽其忠诚,因此实在不忍将之杀害。只不过豫让在之后却烧毁、改变了自己的容颜,甚至还喝下毒药破坏咽喉以改变自己的声音,又再度狙杀赵襄子。
当豫让第二次被捕时,赵襄子的部下认为一定要把他杀了。而且,就算让他活着,他也不该继续为知伯尽忠,因为豫让并不是一开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过其他的君主,又为什么没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么,却对最后仕奉的知伯如此尽力呢?在此,豫让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视其为单纯的食客,而知伯却视他为亲友,因此才想要报恩。赵襄子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不得不让他一死。这时,豫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赵襄子能够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衣服。于是赵襄子脱下了上衣给他,由豫让以短剑刺了衣服三剑,代表报了知伯的恩情之后自杀。
这乃是记载在《史记》中“刺客列传”上的故事,知伯、赵襄子和豫让,三人间的关系十分地戏剧化。而豫让这个人,也是刺客的一种典型,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在此,春秋时代虽然结束,但在春秋时代的名将中,为一般人所知的还有一个叫做司马穰苴的人,这个人乃是春秋时代齐的将军,也属于名家出身。这个名将在防止外国的侵攻方面拥有相当的名声,后来好像是因为遭到他人嫉妒而失志病死的。不管这个人实际如何,他以司马穰苴这个名字著作了一本兵法书,这是一本非常古典的兵法名书。可惜因为人数的关系,没办法将之加人名单之中。毕竟与其说他是名将,倒不如说他是个军事理论家还更贴切,而且,到底这本书是不是他写的都成问题,因此这回还是先将其放弃,先让春秋时代在此告一个段落。
※※※
孙武
生殁年不明。齐国出身。春秋时代之战略家。春秋至战国时代虽然思想家辈出,然而他却是其中以强化军事力为统一中国方针之兵法家。孙武与另一名叫孙膑的人均被称为孙子,两人虽然血缘相同,但孙武的年代较早。孙武在仕吴之前所著的《孙子》,被称为兵法书的古典,而以孙子兵法为世人所知。其特色在于反映及于战国时代的古老体制之崩坏,不再以贵族或精锐部队之勇战、力战为前提,而在于集团战及谋略说等。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
伍子胥
生殁年不明。名员。春秋时代仕吴之政治家。原为楚国人,但因卷入政争而致家族被杀,因此亡命吴国。当时的吴国方被共同二分江南势力之越国所败,为了复仇而大举进用人才。使用新型之战车长驱中原,因而打败了北方的楚及南方之越的伍子胥,在替吴国建立建立磐石的同时,也以破坏楚王之墓并将其尸体鞭打之举复了父兄之仇。然而,由于怀柔之故,终日溺于敌方所送之美女西施的吴王夫差,最后竟逼其走上自尽之路。而也因为伍子胥是在对吴下了诅咒之后而死,因此后来也以怨灵神的身份成了民间信仰之对象。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
范蠡
生殁年不明。仕奉春秋时代的越国。当时的江南分为吴、越两国,两国间有着激烈的纷争。当初是吴国较强,在将越国打败后,俘虏了越王勾践。而越则在范蠡的支持下,破吴再建奇功。此后,他往北方以陶朱公之名从事商业亦获得成功。日后,“陶朱”一词即代表商业,典故就是出自此处。而同样地,成为俘虏时的勾践,受到范蠡激励的故事也相当有名,在日本,被流放至隐岐的后醒醐天皇,也曾在途中到访儿岛高德,在庭院的大树上记下“勿让天勾践消逝,亦时时记取范蠡”的故事。只不过,这段逸话的可信度十分薄弱就是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赵襄子
纪元前四五七~前四二五年。名无恤。为构成春秋时代大国晋之赵的有力者。赵为背靠太行山脉,前拥河北平原,支配有霸王之地之称的——今山西省至河北省一带——的要冲之地。由于晋之支配力逐渐低下,因此有力之氏族魏、韩、赵等势力大张。前五世纪中活跃的赵鞅,就以晋之有力“六卿”之一的身份专断国政,到了其子赵襄子,也就是无恤的时代,由于击退北方之代,以及南边知伯的攻击并将之灭亡,于是与韩氏、魏氏在事实上已三分晋国,使得势力更加强大。纪元前四0三年,到了无恤之孙烈公之时代,周之威烈王承认此三家为其诸侯,在此,中原之强国赵国诞生。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亡命者的群像 战国时代
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选。春秋时代有春秋二十列国之称,也就是有二十个大国,其他则还有许多的小国;然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本来是超大国的晋分成了赵、魏、韩三国,最后则有所谓的战国七雄。当时周的王室虽然承续了下来,但是却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统治的范围就仅限于其周围。这还是因为那是为了要保持诸强国间的平衡,因此并没有特别要将之灭亡的必要,而让它继续存活下来。
所谓的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国。关于这七雄,高中生应该都学习过,如果照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顺序背下来的话,我想就应该比较不会忘了,因为这样刚好大致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