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武将列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毅
  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
  田单
  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
  廉颇
  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赵奢
  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信陵君
  ?-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李牧
  ?~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高耸的长城 秦时代
  严格说起来,秦的名将大多是在战国末期为了统一天下而战,因此战国时代与秦时代实在是难以完全区分。尤其是如果只以从始皇帝死去直到秦灭亡为止列为一个时代的严格划分的话,更是如此,我在此总共只选出了三人,这乃是因为秦时代本身时间就很短暂之故。
  首先来看看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与其说为智将型,将不如说是猛将型来得更为贴切,他非常会作战,在日本也曾当上小说的主角。我记得曾经读过有关他的短篇,只可惜一时之间想不起来作者的名字。
  从时代上看来,白起比李牧死得还早,因此在排列上可能有些矛盾,在此向各位读者致歉。
  白起这号人物凡是出兵作战,尽皆获得胜利,是一名光是率兵突进就能够让敌军害怕战栗的猛将。这个人最有名的事迹,就是纪元前二六○年的长平之战。在此战役中,他将赵的大军全灭。而这时率领赵军的,正是之前提过的赵括。
  白起在捕获了四十万俘虏之后,由于也不可能让俘虏继续活着于是就把他们全员都给活埋了。这主要是利用黄土地带的地形,我想大家应该在电视节目中都看过这样的土地才是,在那儿,有许多如山谷一般的大洞,把俘虏赶下去之后,再把土覆上,一次就可能埋掉好几万的人。
  白起在此后,当然也由于他是个武勋甚高的将军——因此也遭到君主的怀疑,而从秦都咸阳流放出去,并命其自杀。这时的白起认为自己对国家有功,而且什么罪都没有,因而大叫为何自己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再转念一想,自己当初在长平之战中杀死了那么多降伏的赵兵,今天大概就是要来赎这个罪吧!因此就毅然自杀了。
  接下来要谈到第十四位的王翦。
  这个王翦在纪元前二二八年灭亡了赵国,接下来还灭亡了燕国和楚国,对于始皇帝的统一天下有着莫大的功绩。令人感到佩服的是,最初的燕和赵乃是北方的国家,而接下来的楚则是属于南方的国家。关于中国,大家应该也很清楚,广大的中国大陆在北方和南方,不论是气候、风土、乃至于地形等都完全不同,即使在北方能够以骑兵为主力而在战争中取胜,但是在南方则不太可能。南方的地形是陆地与河川、湖泊等交杂的环境,因此在战术的运用方面必是全然不同。所以,王翦竟然能在南北两方的作战中都取胜,可见其在用兵方面应当是属于全方位的武将。
  这个人也是在年岁较高的时候才开始活跃的。而在他为了灭楚而领军出征之后,他曾数度写信给始皇帝,要始皇帝记得一定要给他约定的奖励。始皇帝则数度告知他会记得,请赶快前往作战的回答。关于此事,无论是熟人还是他的儿子均大为吃惊,明明连作战都还没有开始,为什么会一直想去要奖励呢?而且你这个人也不是欲望那么深的人呀!他回答道:始皇帝——这时还只是秦王——是个疑虑非常深的人,因此如果自己只是一味地讨奖赏的话,他就只会让为自己是个小气的老头,而用不着担心会被其肃清。相反地,如果自己无欲的话,始皇帝一定会想这家伙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因此还不如做个贪心小气的老头来得安心。这也是非常有名的故事。
  实际上,后来王翦在获得了大功之后,确实不曾受到怀疑,而悠然自适地得享天寿。
  所以在《史记》中,除了他的功绩和实力之外,也大大地赞誉他能够以聪明的方式下台,是个很优秀的人。
  再接着要谈的是,第十五位的蒙恬。
  这个人是秦的名将,而且是只要提到始皇帝就一定会出现的人物。他非常受到始皇帝的信赖,特别是在秦必须要对匈奴进行防守,而始皇帝就起用了蒙恬与匈奴作战。在天下统一后,直接指挥进行建设万里长城的,也是蒙恬这个人。
  只不过,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作战中就几乎都没有叙述了。而且,他也没有像《孙子》或是《吴子》之类的兵法书著作传世,因此,也有人认为他只是背靠着秦国强大的国力,实际上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位名将也有人怀疑。换一个方向来看,光是以他深受始皇帝的信赖,说不定就是他可以有成为名将的条件!毕竟始皇帝这个人是非常讨厌无能的部下的,如果无能的话,绝对不可能会受到其信赖的。
  蒙恬这个人还有其他的传说,据说毛笔就是由蒙恬所发明。至于实情如何则难以得知,毕竟那是太久远以前的事,可能只是个戏说也说不定。
  当然,兴筑长城的命令是始皇帝所下的,然而实际上指挥这项大工程的则是蒙恬。那么,问题就在于是始皇帝自己想到要兴筑长城的呢?或是有谁提出了这意见呢?也许提出这个意见的就是蒙恬本人,只不过实情亦不可考。只不过,始皇帝将自己的长男扶苏交给了蒙恬,从此看来,蒙恬的确是非常得到始皇帝信赖的。在始皇帝死后,由于恶名高涨的宦官赵高的阴谋,扶苏和蒙恬都被逼自杀。由于已知这是一道假的命令,在此时,如果蒙恬能拥扶苏以反抗赵高的话,也许往后的历史会大不相同也说不定。
  ※※※
  白起
  ?-纪元前二五七年。陕西出身。仕奉秦昭王,乃是秦帝国建设期之军人。自昭王十三年以至翌年间与韩、魏作战,于洛阳郊外之龙门击破魏军,斩首二十四万人。再于前二七九年攻楚,并于次年攻陷其都。楚只好迁都于陈意图再兴。前二六○年于长平一役大破赵军,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