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过了流亡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时间。
学术界也一致赞同这个看法。一位渊博的埃及学家曾说,摩西可能在西奈生活了25年,住在西奈的一个地方,叫塞拉比特山,离西奈山只有50英里。
1989年6月,我曾登上塞拉比特山参观,它屹立在西奈地区中心以南险峻荒凉的高原上。这座山的平顶上(旅游者根本不知道那个地方)有据说是摩西当年住所的遗迹。那里主要是些方尖碑、祭坛和优雅的石柱,想必那里曾有座宽敞的埃及神庙。我想,摩西身为古埃及宗教的一位大祭司,当年他对这里大概很满意。如果他真像《圣经》所说的那样,杀死了一名埃及监工后逃亡,那么,这个偏远而无人知晓的地方对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我决定进一步考察塞拉比特山。于是,第一次参观那里之后,我便着手调查。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有意义的事实。
首先,我得知,我在那里见到的神庙遗迹,在1904年到1905年间,伟大的英国考古学家威廉·福林德斯·彼特里已经对它做过了彻底的考察。当时他还挖掘出了一些石板残片。那些石板上刻着奇怪的象形字母词句,它们后来被证明属于闪米特一迦南语,和古希伯来语有关。
其次,我发现,塞拉比特山上的摩西住所一带曾经是个重要的开采冶炼中心,大约从公元前1990年到公元前1190年期间,那里一直在开采加工黄铜和绿松石。这些日期意味着:公元前13世纪时,就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他可能就在此处居留——这个推测在时间上是正确的。
这个遗迹当年还使用过一套和希伯来文有关的字母,其时间也大致就在这个时期,这也表明了这个见解更加可信。不过,真正引起我兴趣的却是以上强调的那一点,即当年的塞拉比特山还起到过类似工业和冶金综合中心的作用,那里整个地区的矿藏都曾被广泛地开采。在我看来,如果摩西真的在那里居住过很长时期,他就几乎不可能不去掌握关于西奈南部地区矿物和金属矿的知识。
1989年6月,我参观过塞拉比特山以后,便开着一辆租来的吉普车,穿过沙漠,到西奈山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这个地区称为〃沙漠〃是个错误,因为尽管这里有大片的沙地,但乡间却大多是些陡峭调萎的红色山梁,上面几乎寸草不生。山谷间偶尔点缀着几小片绿洲,其中一片长着古老的棕榈树,一直延伸到西奈山脚下。
公元4世纪时,这里曾经建起过一座基督教小教堂,其位置据说就在所谓〃燃烧的荆棘丛〃的原址上。那座小教堂后来被扩建得很大,到公元5世纪时,它已经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教堂,受埃及亚历山大城基督教会保护。公元6世纪,罗马皇帝朱斯提尼安(Justinian)大大加厚了这座修道院的围墙,使它能抵御劫掠成性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进攻。到了11世纪,整个教堂建筑群最终献给了圣女加德琳(即〃亚历山大圣女加德琳〃,于公元307年殉教,后成为处女的守护圣徒——译者注)。现在它仍以〃圣加德琳修道院〃而闻名,其中不少建于5世纪和6世纪的建筑至今犹在。
在攀登西奈山7450英尺高的险峻山顶以前,我先在这座古老的修道院里参观了一会儿。主体教堂里有几座出色的圣像,还有马赛克和油画,其中一些差不多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
教堂外的广场上有片带围墙的场地,里面长着茂密的悬钩子丛,僧侣们相信它就是《圣经》中所说的那片〃燃烧的荆棘丛〃。这个说法当然不对,况且人们都知道,说西奈山就是《圣经》里说的〃西奈山〃,这也根本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明。但实际上,此处僧侣们讲的一些传说却至少一直可以上溯到公元4世纪,而那些传说把这座特殊的山峰和《圣经》上说的〃神的山〃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据说这种联系所依据的信息来源,今天早已不知所踪了。
不仅如此,我还得知,当地部族的一些传说也都认为,在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语言中,西奈山就叫〃杰别尔·穆萨〃(Jebel Musa),意思是〃摩西的山〃。学术界也把《圣经》里的〃西奈山〃和今天这座同名的山峰连在一起。少数不同意见虽然也同意《圣经》所说的〃西奈山〃就在这个地区,但认为是附近同一山脉的另外几座山峰(例如可能是杰别尔·瑟巴尔山)。
说实话,1989年6月攀登了西奈山之后,我已经毫不怀疑,这座山的确就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的〃第三个月中〃所到的山。
我站在山顶的一个山崖边,下面,数英里崎岖荒凉的高原逐渐下降,向远方的干枯平原上延伸。浅蓝色的空气中悬浮着薄雾,仿佛静止了——准确地说,那不是寂静,而是静止。突然起了一阵风,在高原上显得十分凉爽干燥。我看见一只苍鹰正朝上空盘旋,飞到了和我的眼睛齐平的高度,在阳光下闪亮了一下,又从我的眼界里消失了。
我在山顶上站了一阵,在那个无情而咄咄逼人的地方呆了片刻。记得我当时在想,摩西当年选择这个地方从上帝手里接过〃十诫〃,这实在是再富于想象力、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摩西这位希伯来法师到这里来的目的,果真是为了接受诫板吗?我看,对他的行动还可以另有解释。摩西的真正目的,难道不一直就是制造约柜,并在其中放入某种巨大的能源材料,即那种天然物质吗?他当时已经知道能在这个山顶找到那种物质。
这个命题极具推测性,但我们却时时会沉迷这种推测,其中还为我们留出了一点想象的余地。摩西如果知道西奈山主峰埋藏着某种能量强大的物质,那么,那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在本书的第三章里,我已经提出过一种答案了,那就是:所谓上帝书写〃十诫〃的石板,其实是两块陨石。这个结论和沃尔夫拉姆笔下的〃圣杯石〃遥遥相符(他说,一群天使把圣杯石带到了地上)。一些研究《圣经》的一流学者也都认真看待这种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并指出了古代闪米特文化里存在着一些陨石崇拜的信仰,还说:
把写有戒律的诫板封在禁闭的容器里,这个做法显得有些不合情理……在石头上面刻上律法,其目的肯定是要给众人去看……(因此)我们可以假定:约柜里装的并不是两块诫板,而是一块神石,即在西奈山上发现的一块陨石。(M·哈兰:《古代以色列的神庙及祭祀活动》1978年牛津版,第246页)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就可以猜测〃西奈山上发现的一块陨石〃所包含的元素究竟是什么了。这种元素具有放射性,或者具有某种化学性质,而摩西如果真想制造一种强大而持久的能源材料,并放进约柜里,他就很可能利用这种元素。无论怎么说,这个猜测都并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
摩西可能在西奈山上加工某种东西,而《圣经》也并没有排除这种推测。相反,《出埃及记》不少章节的经文都不同寻常,令人困惑,因而恰好可以对它们做出这样的解释。
以色列人〃在那里(西奈)的山下安营〃之后,很快就出现了所谓〃神的显身〃(即神以凡人的面貌显现)的现象。接着,〃摩西到神那里,耶和华从山上呼唤他。〃(《出埃及记》第19章第3节)
在这个早期阶段,《圣经》并没有提到烟、火以及不久后出现的其他一切特殊效果。先知摩西只是登上西奈山,与耶和华做了一次密谈,谁都没有目睹过这次交谈。意味深长的是,摩西从神那里得到的最初指令之一是:
你要在山的周围给百姓定界限,说:〃你们当谨慎,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山的边界;凡摸这山的,必要治死他……必须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透……都不得活。〃(第19章第12、13节)
如果摩西真的打算在西奈山上加工某种物质,那就几乎不用说,他必定会有个强大的理由去划定一个戒严区,它界限分明,并且还是〃神〃划定的。〃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透〃,这个下场当然能阻止胆大的好奇者偷看他究竟在山上做什么。只有如此,他才能继续使人们相信他是在山上与上帝会面。
无论怎样,这场戏毕竟开始于摩西上山三天以后。接着,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西奈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窑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动。(第19章第16、18节)
最初,摩西似乎只有部分时间独自在山上,而大部分时间在营地里。然而,上帝不久之后对摩西说:
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我要将石版并我所写的律法和诫帝赐给你。(第24章第12节)
这就是即将发生在西奈山上的那个关键事件的序幕,那个事件就是摩西获得了两块石板,他将要把它们放进约柜。形容摩西的经文也伴随着更多的特殊效果:
摩西上山,有云彩把山遮盖。耶和华的荣耀停于西奈山,云彩遮盖山六天,第七天他从云中召摩西。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烈火。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在山上四十昼夜。(第24章第15一18节)
无所不能的上帝把两块石板交给摩西,难道竟需要四十昼夜吗?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全无必要。然而,如果摩西根本就不是在接受〃诫板〃,而是在加工或提炼某种浓缩的、石头状的能源材料,以放进约柜,那么,要完成这项工作,他就太有可能需要那么多的时间了。
从这个角度看,被以色列人解释为〃耶和华的荣耀〃的山顶〃烈火〃,大概真的就是一种可怕的放射光,它或者来自于某种装置,或者来自于某种化学反应过程,而先知摩西正在用它们加工提炼那种能源材料。尽管这个假说听上去有些牵强,但它的离奇,肯定不及《旧约》、《米什纳书》、《犹太法典》和大多数古代犹太传说对那两块石头诫板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