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孩7岁行割礼,行割礼前要举行仪式以示庆祝,行割礼时在家进行,妇女
们在一旁欢呼歌唱。手术完,男孩家摆席,诵《古兰经》。
③埃及的丧礼。埃及的丧礼,首先是家人报丧,妇女们用手或石块击打
胸部报丧,有节奏地敲打铃鼓报丧。
家人把死者抬入清真寺,请教长洗尸体、裹尸布,然后将尸体装入尸架,
即尸棺,抬入墓地。埃及穆斯林的墓坑是先打一个直坑,然后从直坑向里再
打一个横坑,尸体脸朝上,头朝麦加方向,安葬在横坑里面。入葬时,脸部
的尸布打开。葬完用土把坑填平,不起坟头。
守葬吊唁期间,丧家男子不刮胡子不理发,不在家睡觉,在临时搭的棚
里睡,以守丧,最长达40天。亡人房间三日内油灯不熄。这时期请诵经人诵
读《古兰经》。如果死的是亲爱者,妇女要把床单、枕头染成黑色,把地毯
翻个个儿。各种灯架烛台都要裹上黑布。把死者的马尾毛剪下放于鞍子上把
马牵到停尸床前。如果死者是一个大人物,家中女人要把脸用黑色或靛蓝抹
上。
埃及葬礼隆重,当某人去世,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丧礼,阿訇领着众人走
向墓地,一路上阿訇不停地背诵《古兰经》。到了墓地,按伊斯兰教习俗,
葬礼一切活动都在阿訇主持下进行。众人在阿訇带领下做祷告,然后再入葬。
入葬时众人高喊“真主伟大”,“我们属于真主,我们都要回到他那里去。”
一般地说,伊斯兰教教徒死后不留坟墓,不树墓碑,但埃及与一般阿拉
伯世界观念不同,由于受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有钱人要为亲属营造墓地。
盖上一座与生前环境相同的阴宅,供他死后居住。死人埋入地下,亲属就在
阴宅中为他守灵40天。每逢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宰牲节,死者的亲人还要
来此为死者扫墓。他们认为死者灵魂长在,给死者死后安身之处非常重要。
(3)北非的服装
北非、埃及、苏丹、摩洛哥、利比亚等伊斯兰教国,地处撒哈拉大沙漠
中,他们的服装是宽大的长袍,喜穿白色、深蓝色。北非地区风大沙多,每
年强风刮起,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片混沌,人们用长袍蒙住头脸,挡住
风沙,夜晚长袍可做被盖。北非人头上缠头巾。妇女蒙面,外出时黑色面纱
上扒一道缝可以看路。
… Page 57…
埃及中古服装, 《岭外代答》称国王“以帛织出金字缠头,所坐之物则
织以丝罽 (音计,毡毯之类,是一种毛织品)”(此条出于“大秦”条,据
杨人楩先生考证,此时所说大秦指埃及)。
埃及衣料以亚麻织物为主。亚麻织的“凉纱”是一种极薄的织物,这种
衣料特别适宜炎热的天气穿用,这种布做的服装,式样简单,以白色为主,
花纹单纯。埃及人的身分地位不同,但不以衣服和服饰区别。
… Page 58…
四、南亚及东南亚生活习俗
印度是南亚的文明古国,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对南亚、东南亚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古时期印度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外族的入侵,宗教的变
革,伊斯兰教的统治,但是印度仍以它古老的文明,深邃的哲学,独特的宗
教在中古历史上闪耀着它特有的光芒。
中古时期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4—6世纪中叶笈多王朝统一了印度北
方。以后有■哒王朝,后有戒日王统治时期,戒日王尚可号令北方。7世纪
中戒日王去世,印度北方分裂成许多国家,全印度形成数百个封建割据的大
小王国,王国之间互相争霸。直到13世纪德里苏丹王国时期才形成印度历史
上第一个稳固的政权。印度不断遭到外国的侵略,经济受到破坏,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印度的宗教在社会发展中也不断变化发展,戒日王时代佛教盛极一时,
但到八、九世纪时佛教衰落了。产生于4世纪的印度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而获得很快的发展,印度教承继了婆罗门教的一些宗教仪礼及种姓制度,完
善了婆罗门教与佛教的教理成为印度的统治宗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一样,
把人分成四种,即婆罗门 (僧侣),刹帝利(武士、官吏),吠舍(平民、
商人)、首陀罗(农民、手工业工人)。各阶层地位悬殊,世代世袭,不可
更改。与印度教同时存在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耆那教。13世纪由于伊斯兰
教国的侵入,伊斯兰教在印度发展起来,佛教衰落了,15世纪后又兴起了锡
克教。在众多的宗教中,印度教占着最重要的地位。
印度教与印度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是由印度教支配着的,寺庙是印度教社会生活的中心,寺庙是农村
土地的所有者,是财富的集中者,是学校,是村的行政中心,是劳动力的雇
用者,是讨论各种问题的中心,还是娱乐活动的中心。另外,印度教把人的
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期、居家期、隐居期、脱俗期。每个印度教徒都
要按着这个程式安排自己的一生。印度教渗透在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规定
出每个教徒从生到死的各种程式和法规。它深植于印度人的生活之中。印度
是一个思考的民族,它的宗教中所包含的深邃博大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在
外族长期统治的历史过程中没有泯灭。印度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一直保
有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从13世纪德里王朝到16世纪莫卧尔王朝,5个世
纪的伊斯兰教统治,伊斯兰教最终未能全部取代印度教,未能使印度伊斯兰
化。
当然,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的平等观念,它的穆斯林都
是兄弟的观念,吸引了印度低级种姓的群众,为了争取平等,许多低级种姓
群众改宗伊斯兰教。一些高级种姓者为了少交税并取得政治上的权势和地位
也改宗了伊斯兰教。这样阿拉伯、波斯、蒙古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就渗入了印
度,改变了古代印度吠陀时代以来的某些文化习俗,从而奠定了南亚现代文
化习俗的基础。
印度习俗由于民族众多、教派众多,各种宗教的互相渗透和影响,表现
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佛教有自己的法会,印度教有其特殊的寺庙、法规,伊
斯兰教徒从外表即可认清。中世纪印度教
占有重要地位,是本章介绍的重点。
印度人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印度教的节日就是大多数印度人的节日,印
… Page 59…
度教所规定的人生礼仪就是大多数印度人的人生礼仪,印度教相信世界有因
果,人生有轮回。他们认为欲乐、资财、人道、解脱为人生四宝,这四宝决
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所谓欲乐就是人应该享受生的快乐,狭义的说指的是
爱和欲。这是关
系种族繁衍的大事,古代有《爱欲经》为指导,中世纪盛行生殖崇拜,
性力崇拜,女神崇拜。表现为节日对处女的膜拜,举林伽狂欢(林伽为性器)
等。资财是保证生存的条件,印度教视资财为人生之一宝,灯节纪念的拉丝
密女神即为印度的财神。自然,不管是追求欲乐和财富都是有限度的,不义
之财不能取,贪婪是罪恶。印度教认为解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人生的理
想,是人的神性的实现。所以生活只是过程,现实只是达到理想的过程。基
于种种观念中古的印度人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也不反对合理的凡俗享乐。这
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构成了印度特殊的人生风俗。
1。南亚生活习俗
(1)节日习俗
印度教信奉的神多,节日也多。主要的神有三位,湿婆,为大自在天,
是毁灭之神,可降魔除暴;毗湿奴,为遍入天,保护之神,可降福人间;婆
罗摩,为大梵天,创造之神。此外还有因陀罗,为战神,雪山女神为毗湿奴
之妻子;杜尔迦女神,是一位骑在狮子上的女战神;黑天神等。众多节日为
诸神所设,内容丰富多采。
除印度教之外,伊斯兰教徒有自己的节日,佛教也有大规模的活动。
①无遮大会。中世纪前期印度的无遮大会盛况空前。据玄奘 《大唐西域
记》卷五《曲女城之会》载,戒日王时代,公元642年,戒日王于二月在曲
女城设大会。戒日王率领数十万人在伽河 (恒河)南岸,拘摩罗王率数万之
众在河的北岸,以河水中线分界,各从水陆两路并进。两国王在队伍最前面,
四方有兵士护卫,有坐船的,有骑象的,击鼓鸣螺,吹奏管弦,一路浩浩荡
荡,奔向曲女城。大队人、象经九十日,至曲女城集中在殑伽河西大花林中。
是时,诸国二十余王,先奉诏命,率领本国最优秀的僧人,有佛教的和
尚,印度教的婆罗门,还有群官、兵士,都来参加集会。
戒日王在法会之前在河西命人建一座大寺庙,寺庙东边建一宝台,高百
余尺,中有金佛像,大小与戒日王相同,台南建一宝坛,是浴佛像之处;从
这里往东北十四、五里,又筑一行宫。从二月初一,以各种美味食品款待和
尚和婆罗门。到二十一日时,自行宫至伽蓝,夹道为阁,阁倍加装饰,乐队
吹奏各种优雅的乐曲。戒日王从行宫中让人拿出一座金像,高三尺余,放在
大象身上,用幔帐遮住。王身穿僧王之服,手执宝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