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朝的礼仪还没有形成,就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也很不完善,帝国靠武力征服
而取得的权力,查理大帝没有象样的宫廷,他率领部下在自己的几个庄园巡
行,由庄园提供各种军需品。这阶段教会的势力不断加强,教皇国形成,各
地教会都占有大片领地,僧侣成为封建主,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群众产生着更
大的影响,与宗教有关的各种习俗开始逐渐形成。
11—15世纪是欧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世纪欧洲民俗发展的第
二个阶段。在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得到发展,文明程度大为提
高。神明裁判法被废除了,城市发展起来,城市习俗开始形成;封建王朝政
治制度更加完善,开始注重礼仪;主要的几个民族国家形成,如英国、法国、
意大利。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更加严密。这个阶段民俗中宗教色彩很强,
世俗的成分也增多了;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在不断
发展变化。如咖啡的饮用,威士忌的饮用,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部分的宗
教节日习俗是这个阶段形成的。
从5世纪末到15世纪中期是欧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北方民族不断南
移,从日耳曼人社会变成封建的欧洲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物质文化水
平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改变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创
造出中世纪欧洲丰富多采的民俗。
1。节日习俗
要了解欧洲的节日习俗,首先要研究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宗教节日既有
宗教意义,也融汇了各种古老习俗。基督教创立初期,遭到罗马帝国残酷迫
害,不能公开活动,教徒们把宗教庆典巧妙地与罗马节日活动结合起来,以
避免迫害,保护教徒生命。4世纪以后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教会与罗马的
矛盾得到解决,宗教节日庆典按以前的定制延续下来,如圣诞节就是罗马农
神节改造的。欧洲从古以来有许多农事节气的古老习俗,基督教为适应人民
长期以来的习俗,把宗教节日与世俗节日合一,以便群众接受。中世纪以后,
… Page 9…
罗马古老的农业节日都被宗教节日习俗取代了。
下面先介绍一下中世纪有民俗意义的宗教节日。
(1)宗教节日
①主显节 (1月6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曾经三次向世人显
示他的神性。第一次(见于《马太福音》2章)是耶稣诞生时,三个东方占
星学者看到伯利恒升起一颗明亮的大星,他们来到伯利恒,看到那颗星星一
直在他们前面移动,到了圣母玛利亚分娩的房子上空才停下来。他们看到圣
母抱着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耶稣。三个学者马上伏在地上拜
见圣子。并且把他们带来的宝盒打开,把黄金、乳香和没药献给他。这就是
耶稣在三位非犹太人的学者面前第一次显圣,显示他是上帝派来的基督。这
一天是1月6日(相当于公历1月18日或1月19日),称为“主显节”。
又称为“三王来朝节”。第二次是耶稣传道受洗时,“圣灵”变化成鸽子降
在他的头上。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第二次显圣 (《见于《马太福音》2
章)又叫“主领洗节”。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更注重第二次显现。第三次
显现 (《见于《约翰福音》2章)是在迦拿城的婚礼上。迦拿是加利利的一
个城镇,位于拿撒勒东北约8英里的地方。有一次迦拿的一家人娶媳妇,耶
稣和他的母亲及门徒们都参加了婚宴。婚礼进行中酒喝光了。玛利亚对耶稣
说:“他们没有葡萄酒了”。这家里有六个犹太人洁身用的石缸,每缸可以
盛两三桶水,耶稣对佣人说:“往缸里倒满水吧”。佣人把缸都装满了水。
耶稣让他们舀出来给管宴席的人,管宴席的人一尝是上好的葡萄酒。这是耶
稣的又一个奇迹,从此声望大增。这是第三次显圣。
为了纪念耶酥的三次显圣,基督教规定每年1月6日为主显节。主显节
时人们除了进行宗教仪式外普遍地要大吃大喝一通。据《英语国家史略》(温
斯顿·丘吉尔著)记载,公元878年1月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入侵的
丹麦人大战,撒克逊人的司令部和宫廷设在威尔特郡的奇普纳姆。那是主显
节的夜晚,经历长期艰苦生活的撒克逊人庆祝这个宗教节日以自娱,因而放
松了警惕,只顾虔诚地举行礼拜仪式,或喝得酩酊大醉。致使敌人乘虚而来,
遭到惨重的失败。由此可见,人们庆祝节日以自娱,吃喝是一个主要内容。
欧洲各国庆祝主显节风俗也有所不同。在法国,主显节的吃进一步发展
为富有特色的节日馅饼。这种馅饼中有一只包有蚕豆等物,吃到的人被举为
节日国王。在塞浦路斯基督徒燃起篝火虔诚祈福。
②圣·瓦伦丁日(2月14日)。这个节日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后来
发展为情人节。古罗马人每年2月15日都要祭祀掌管自然的牧神卢佩库斯。
那一天有青年男女的聚会。会上有一个装着许多姑娘名字卡片的盒子。未婚
男子可从盒中抽任何一张名片,并与这张名片上的姑娘作为节日伴侣,如果
青年喜欢这个姑娘便可以继续交往。这种节日习俗常常使一对对青年男女结
成终身伴侣。基督教对这种盛行一时的异教的仪式无法制止,就试图以纪念
一个基督教的殉教者来取代古代习俗,他们选中了瓦伦丁主教。
公元270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战争和镇压人民起义需要兵员,颁
布法令,不准青年结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对此十分不满,又没有办法。这
时基督教恩特兰纳的瓦伦丁主教约请青年爱侣到他的教堂去举行婚礼,成全
了许多人。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派人把瓦伦丁抓到宫里,劝他皈依罗马诸神,
以免死刑。瓦伦丁神父坚决拒绝。瓦伦丁被关入监狱,他爱上典狱长的女儿,
… Page 10…
盲姑娘阿斯特里乌斯,并为她治疗眼疾使她重见光明。瓦伦丁神父由于拒绝
背叛基督教,最后被乱石和木棒打死,死后又被斩首示众。瓦伦丁临刑前给
姑娘的告别信最后写“你的瓦伦丁敬上”。姑娘在瓦伦丁死后眼睛又失明了。
瓦伦丁主教死于2月14日。不久又一叫瓦伦丁的主教也于2月14日被
杀。
公元496年罗马教皇取缔了2月15日的牧神节,规定2月14日为圣·瓦
伦丁节。在这节日中保留了抽签的方式,但盒子里装的不是未婚姑娘的名条,
而是基督教圣徒的名条,男女都可以抽签。教会这样作是希望他们仿效圣人
去生活。但是名条抽中的圣徒的名字,不免使青年人感到索然无味。
罗马的牧神卢佩库斯统领着大自然和人间的婚姻,并在2月中让情人相
会,男女求爱。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青年人的需求,但严厉的教皇
坚决地否定了这一节日的内容,当时是无人敢违抗,无人敢恢复过去的抽签
活动的。于是青年男子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他们在这一天给自己心爱的姑
娘赠送情人卡,用来表达对她的爱情,这就是圣·瓦伦丁卡。目前发现的最
早的情人卡是 1415年由奥尔良公爵查理斯在伦敦塔狱中写给妻子的情人
卡。
③谢肉节 (狂欢节2月)。谢肉节也是基督教的一个节日,时间一般是
在四旬斋 (又叫大斋)节的前三天,其间举行大的庆祝狂欢活动。
谢肉节的名字是从拉丁语Carne vale而来,意思是“与肉告别”。因为
教会规定大斋节期间要长时期的禁止吃肉和娱乐活动,所以人们趁封斋之前
举行宴饮舞会,尽情享乐。
据《基督教百科全书》(丁光训,济南出版社)第三章说“狂欢节,特
指”“天主教徒所过的狂欢周”,该节名称,内容、时间,因地而异,一般
始于大斋前的主显节。
狂欢节的情况,通过安东尼·芒戴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一斑,“罗马
有一次狂欢节,大约持续三四天,他们称之为 ‘谢肉’。这一期间教皇有意
离开罗马,听任城中喧闹狂欢。绅士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装扮成女
郎,有的则扮成土耳其人,总之,每个人都显得稀奇古怪。他们不是骑马就
是坐在车上,没有人徒步行走,因为徒步行走过于危险。满街车马横冲直撞。
我还从没见过如此疯狂的场面。”
“艺妓们兴高采烈,他们在窗台上铺上床单,人就斜靠着站在上面,听
凭下面的绅士们将香水之类抛洒在自己脸上。”
“人人都戴着面具,因此彼此面对面也不知道是谁。如果有人嫉恨某人,
也许这时就是诛杀仇敌的最好机会,谁也不会制止他,这时刻,法律业消声
匿迹……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有的是蓄意谋杀,有的则遭车马的践踏或冲撞。
然而,人们对此毫不在意,照样狂欢不误。”(《狂欢史·中世纪和文艺复
兴》,100页,安东尼·戴芒著)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狂欢节中人们化了妆或带上假面具上街游行,街边
窗口也站着人。窗口的人与街上的人互相嬉闹,因为戴着假面谁也不认识谁,
这种活动可掩饰许多暗中的活动甚至罪行。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在人们的喧嚣欢闹声中,时钟敲响了12下,大街小
巷顿时安静下来,四旬节开始了。
谢肉节的发源地是天主教街较多的南欧,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