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徒。可是一旦与裘德重逢,她的世俗欲火便又重新燃起。在神与人,灵与肉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把裘德夺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宗教的信仰不能填补她心灵的空虚,不能满足她感情和肉体的需要,用艾拉白拉的话来说:“感情毕竟是感情,我不愿再做一个缩手缩脚的伪君子”。这部小说宣扬人战胜神,肉体战胜灵魂,从而彻底否定了上帝对人的支配力量,对基督教进行了一次尖锐的批判。

  虽然当时已经允许离婚,作者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还是进行了尖刻地批判。因为允许离婚只是法律上的事,不论法律上说得多么美妙,在世俗的眼里,结婚乃是上帝的旨意,离婚乃是对上帝的背叛。由于现实的人大都这样认为,所以大家就把这一条当作不成文的圣谕,严格地遵守,否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世俗婚姻制度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淑认为结婚是一个铁一般的契约,它会把夫妻双方的柔情毁掉。面对这世俗的婚姻制度,淑和裘德进行了有力的反抗,他们毅然生活在了一起。为了逃避世俗,他们避开了熟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定居。但是世俗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每当有人发现他们俩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时,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指责、议论。世俗的婚姻制度时时地冲击淑的心。当三个孩子惨死后,淑终于忍受不住了,她认为这是对她违背上帝旨意的行为的处罚。淑屈服了。尽管她仍旧跟从前一样爱着裘德,可是她却认为她不应该再爱裘德了。因为她不是裘德的太太。她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的,属于那个通过某种神圣的仪式和她作了终身结合的人。“这是事实,这是无论什么都不能变更的!”就这样,淑离开了心爱的裘德,回到了她十分厌恶的费劳孙先生身边,去遵守那永远不能变更的铁一般的契约。哈代通过被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的婚姻观念给淑和裘德这一对真正相爱的人所造成的不幸,批判了当时流行在大众当中的婚姻观念,并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

  《无名的裘德》对于习俗的批判是十分有力的。在哈代看来,习俗导致了裘德事业的失败和爱情的悲剧。在这里,哈代把裘德描写成一个有着极大抱负的人物。为了能去基督寺担任某一神圣职务,裘德天天读他的书。可是当年青的裘德来到基督寺并给院长去了信之后,得到的却是让他安于旧业的教训。由此看来,无论裘德怎样用功学习,在世俗的眼里他充其量不过是个石匠而已,又怎能担任这些神圣的职务呢?对于俗的不公,裘德非常愤慨。他在一阵冲动之下,从口袋里拿出粉笔,在大门紧闭的学院墙上,写下了“约伯记”第十二章第三节“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但是裘德的愤慨并不因此而结束,在与别人谈话的时侯,他高声叫道:“那些大学里的寮长、学长、校长,研究员或者该死的文学硕士我看得一钱不值,我只知道,要是他给我机会,我就能在他们的本行里,把他们都压下去,时时还可以拿出一些他们没有的本事来。”作者先是着力写了裘德的好学,后又写了裘德的这两句牢骚,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裘德并不是不及那些校长、学长们,如果让裘德取而代之,裘德说不定会做得更好,只不过由于习俗的作用,裘德没有机会从事“高尚的事业”罢了。

  《无名的裘德》出版以后,遭到了各方面的攻击,当时的一位才子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糟糕的作品。奥利芬夫人则认为这本书把人性糟塌得不成样子,情节描写也不堪入目,决不可能出自大师之手。而威克菲尔德主教曾被该书的“无礼与无耻”吓得目瞪口呆。所有这些恰恰说明哈代在本书中对现实的批判是有力的、深刻的。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是唯一可以使小说流传千古的东西。一篇小说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几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人物塑造便成了小说创作中的首要问题。《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虽没有做到别具一格,但也颇值得研究。

  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是非常传统的写作手法,《无名的裘德》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刻画艾拉白拉的轻浮与狡诈,而是通过她向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是陌生的男人——裘德扔猪鞭并进行狡辩,来把她的这一性格表现出来。再如作者通过小裘德让鸟儿吃谷子来表现自己的仁慈,反映了小裘德的天真和善良。

  《无名的裘德》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塑造人物。这一点从裘德临死之前,裘德和艾拉白拉两个人各自的自言自语可反映出来,艾拉白拉在送走前来给裘德看病的医生后自言自语道:“啊,可怜的女人,总没先提防一个。我楼上那个可怜的家伙可要不中用了,他要是不中用了,我得先开个门儿……”通过这段自言自语我们不难明白,艾拉白拉对裘德所做的一切如果不是逢场作戏的话,就应该归结为一种原始的冲动,而她对裘德是没有真情的。这充分暴露了这个轻浮、放荡的女人的爱情观。

  褒德临死前的自言自语却反映了他对淑的一往情深。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写他如何同死神争斗,而是通过它喃喃地、上气不接下气地叫道“水——淑——亲爱的——上点水——劳驾——哦劳驾!”这一举动表现裘德失去淑的痛苦和对淑的眷恋。裘德离开淑已经很久了,而他至死仍忘不了淑,这是多么深的感情。

  此外,哈代还善于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我们知道淑的性格既有反抗性的一面,又有懦弱的一面,哈代是如何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他先写淑和费劳孙先生结婚之后,毅然离开了费劳孙先生,表现了她的反抗性的一面。后通过淑又到了费劳孙先生身边并向他忏悔、认罪反映了淑性格懦弱的一面。而裘德对现实的反抗的彻底性,也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反映出来。

  淑的性格的两重性,还从她把异教徒的塑像和十字架放在一起这一动作中反映出来。淑的房间里悬挂十字架,象征着她对基督教有服从的一面,而淑购买的塑像又象征着她对基督教的反抗。

  哈代非常擅长对人物外形的描写。例如在《还乡》一书中,他用了大约一千七百字的篇幅来描写女主人公尤思塔西亚的外形。在本书中,他对人物外形的描写也不少。例如在艾拉白拉出场时,哈代通过裘德的眼睛对艾拉白拉的外形进行了描绘:她是一个“身量高大、眼珠儿漆黑的女孩子,生得不能说绝对整齐,但是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却够得上整齐二字,不过皮肉并不很细了;她的胸部圆圆鼓起,嘴唇丰满,牙齿整齐,脸蛋儿象一个交趾鸡下的蛋那样红润,确实是一个健壮茁实,味道十足的雌性动物……。”

  最后,在这本书中,哈代还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例如哈代在本书中好几次描写裘德对未来的设想,以此来表现裘德是一个既有追求而不谙世事的少年。像这样的心理描写非常之多,以致有人认为,《无名的裘德》使哈代进入了心理小说家的行列。

  一个“悲剧心理小说家”的不朽之作——艺术风格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坚持的仍是他一向主张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从而给哈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批判现实主义是在欧洲浪漫主义衰落的时刻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其特点是一方面要较为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另一方面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并着重对社会进行批判。哈代是那一时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在这种艺术思想的指导下,哈代创作了不少优秀小说,其中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有名。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通过裘德的爱情和事业悲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当时保守的婚姻观念、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因此把 《无名的裘德》看成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是不无道理的。

  《无名的裘德》虽不属于威塞克斯小说范畴之内,但它在艺术风格上却与威塞克斯小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哈代用巧合或偶然的事件把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联结起来,从而揭示这个人物失败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一点,在《无名的裘德》中获得了很好的发挥。例如裘德因不能抵挡艾拉白拉的勾引而同她结合,对这种无爱的婚姻的描写,构成了裘德灵与肉的矛盾,从而说明了裘德性格的两重性。另外,裘德有时好学上进,有时又软弱无能,也是哈代这一创作风格的体现。

  在哈代的小说中,爱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爱也就万念俱灰,万事皆空。《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在这一创作风格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典范之作。裘德疯狂地热爱着淑,眷恋着淑,把对淑的爱情看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没有淑他一天也活不下去。可是不幸的是淑终于离开了。失去了淑的裘德一下子感到生活已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他想方设法来作践自己的身子,直到死去。可以说裘德自始至终都是为满足自己的愿望斗争的。可是当他的愿望在斗争中被现实摧毁后,他却不愿在妥协中苟活。对于裘德来说要么战胜环境,要么被环境毁灭,此外别无他路可行。淑的离开,已表明裘德没有战胜环境,这样在道德面前便只有死路一条。

  《无名的裘德》中的主要人物或多或少都有离经叛道的精神。裘德对神灵的裘渎是对基督教文明的背叛。这表明他已背叛了上帝,他已和旧的传统道德分道扬镳。裘德和淑为了真正的爱情,不顾世俗偏见而勇敢地生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