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赛西利娅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铤而走险,同阿尔克利夫串通起来,千方百计破环赛西利娅和爱德华之间的爱情。爱德华和赛西利娅为追求爱情同艾尼斯和阿尔克利夫的阴谋作了种种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艾尼斯·曼斯顿在绝望中自杀。

  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写作技巧都不高。情节曲折落入俗套。不过反面人物艾尼斯·曼斯顿倒是刻画得比较出色,有一定的社会内涵。(二)《一双蓝眼睛》(1873)

  少女艾尔弗雷德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她的第一位情人杰斯维去世后,艾尔弗雷德又受到两个青年的追求。一个叫史蒂芬·史密斯。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建筑师助手。相貌清秀,举止笨拙却又野心勃勃,一心想到伦敦去发迹;另一个叫亨利·顿特,脑子里整天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二人都摆脱不了艾尔弗雷德那双迷人的眼睛,并为此争风吃醋。

  艾尔弗雷德的父亲斯旺卡特牧师十分势利。他不顾女儿的青春与幸福,强迫女儿嫁给露克希里勋爵当填房。艾尔弗雷德性情懦弱,优柔寡断。屈从父命出嫁了,但不久就郁郁寡欢而死。她的两个追求者仍然痴心不改。她去世后,史蒂芬和亨利在教堂放置棺材的地下室又一次相遇,但艾尔弗雷德那双美丽的蓝眼睛已经合上了。他们默默地向她的遗体告别,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山谷走去。

  这部小说涉及到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恋爱结婚的关系问题。作者鄙弃婚恋中门第观念,提倡婚姻应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这在当时的英国是难能可贵的。(三)《伊沙贝塔的才能》(1876)

  出身微寒却又虚荣心极强的女子伊沙贝塔不甘心过穷苦的生活。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生计,她凭自己的美貌和非凡的交际手段混入上流社会,嫁给了蒙特克利尔勋爵,实现了自己的宿愿。伊莎贝塔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全家都反对她的婚事,并坚决拒绝伊沙贝塔的钱财资助。

  勤劳而又善良的青年克里斯托夫深深地恋慕伊沙贝塔。然而,他也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子弟,无力使伊沙贝塔和她的家庭摆脱贫困,后来,他和伊沙贝塔的妹妹皮卡蒂结了婚。皮卡蒂不崇尚虚荣,珍惜纯真的爱情,婚后同丈夫感情很好,生活幸福美满。

  相形之下,伊沙贝塔的命运要悲惨得多。蒙特克里尔勋爵不能满足她感情上的渴求,地位和金钱难以填补她精神上的空虚。她不仅失去了一个青年纯真的爱情,而且失去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亲情,同时也失去了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乐趣。为此,伊莎贝塔心情非常郁闷,终日郁郁寡欢。

  总的说来,这部小说写得不很成功,全篇充满道德说教的意味,且作者不熟悉伦敦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也不善于写城市题材,因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显得矫操造作,颇令人失望。(四)《号兵长》(1880)

  这是继 《还乡》获得成功之后,哈代写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大陆,并准备进犯三岛。在与法国毗邻的维塞克斯海滨地区,人们投入了紧张的备战工作。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但这并未影响年轻人谈情说爱。号兵长约翰·洛弗特和他的弟弟鲍勃·洛弗特,及民兵费斯塔斯·德里曼三人同时爱上女主人公安妮,并向她求婚。安妮喜欢洛弗特兄弟,但对选择约翰还是鲍勃感到左右为难。约翰为人诚而善良,相形之下,鲍勃则显得虚伪、狡诈、好耍小聪明,犹柔寡断的安妮爱鲍勃甜言蜜语的欺骗,投进了他的怀抱。号兵长约翰则由于失恋而远走他乡。后来,他同许多战友战死在西班牙战场上。

  这部小说艺术水平和故事情节都很一般,这不禁使崇拜哈代的读者深感失望。与《还乡》相比,《号兵长》结构松散,情节平淡无奇,缺乏戏剧性的高潮,文学价值不高,不过小说中穿插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还值得一读。(五)《冷漠的人》(1881)

  这部小说写于 1881年。作者以“一个今天的故事”作为它的副标题,用以说明这部小说旨在探索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变化。

  贵族小姐波拉·鲍尔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她性情冷漠,过分注重理性,无端地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对人、社会和宗教都抱一种漠然的态度,被人称为冷漠的人。

  波拉继承了一幢她父亲生前买下的古老宅邸。这座宅院原是一个没落贵族家的。该没落贵族的继承人威廉为了重新获得这所住宅,想同波拉结婚。青年建筑师乔治来修缮这座古老的建筑物时,对波拉一见钟情。而另一个建筑师哈维尔却想同乔治争夺这项修缮生意。这样,围绕着这处宅院和冷漠的波拉,乔治同威廉和哈维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勾心斗角。

  小说女主人公波拉是一位很复杂的人物。她虽说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很多方面又很保守。她有现代的审美观念,喜欢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却又对封建时代的古老建筑产生深深的依恋,新旧世界观的冲突使她在许多问题上左右摇摆,犹豫不决。不过最后她终于冲破心灵的壁垒,千里迢迢奔赴欧洲大陆,与心爱的乔治结了婚。(六)《塔里的两个人》(1882)

  贵妇人维薇艾特爱上了出身低贱、生活窘困的青年维斯因,并出资助他自学成才,成了天文学家。她深信出国多年杳无音信的丈夫布朗特爵士已不在人世,决定同维斯因结合,但她又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丈夫确实去世,这使她内心感到十分矛盾。不久,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维斯因又离她远行,杳无音信。为保持名节,她嫁给了梅尔彻斯主教。当她和维斯因重逢时,青春已逝,往昔那份感觉也唤不起来了。她经历了感情上的种种折磨后黯然辞世。

  这部小说情节稍为荒诞离奇,但寓意很深。小说以大量篇幅叙述天体和天体运行,描写维斯因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发现。渺小的人体同巨大的天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暗示:在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日益占主导地位时,人们不能忘记人类固有的感情。维薇艾特对维斯因的几句话可能正是这部小说的主旨之所在:“你所研究的学科天地广阔,把我所关心的问题压得粉碎!你的学科是天体,我的课题是可怜的人情!”(七)《林地居民》(1887)

  勤劳能干的青年农民贾尔斯爱上了富家小姐格蕾丝,想同她结婚。格蕾丝对贾尔斯虽有好感,但在门第观念和虚荣心的支配下,她嫁给了虚伪、狡诈的菲茨皮尔斯。婚后,格蕾丝发现菲茨皮尔斯并不是她理想的丈夫。他不爱格蕾丝,凭自己的英俊外表和如簧利舌四处寻求婚外恋情。这使格蕾丝感到十分痛苦,但苦于当时婚姻法对离婚限制极严而一筹莫展。

  农家女玛蒂暗暗地爱着贾尔斯,但直到贾尔斯死后她才吐露自己那份未了情缘。留给读者的只有沉重的失落感和深深的遗憾。

  这部小说旨在批判当时英国违背情理的婚姻法。其中的人物贾尔斯、玛蒂、格蕾丝等都是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书中对大自然绚丽多姿的描写,依然闪现出作者对田园风光和农村宗法社会的留恋。(八)《心爱的人》(1896)

  这是作者继 《德伯家的苔丝》获得空前成功后写的又一部长篇,不过其水平却与《德伯家的苔丝》相去甚远。

  皮尔斯顿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青年雕刻家。他执着地追求艺术上的成功,在生活中则追求柏拉图式的恋爱。

  皮尔斯顿青年时期爱过少女爱维丝,却并不向她表白。爱维丝同别人结婚后,他才幡然悔悟,觉得失去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妻子。十多年后,爱维丝的女儿小爱维丝长大成人,皮尔斯顿因其相貌酷似她母亲而爱上了她,但小爱维丝拒绝了他的爱情。时光飞逝,小爱维斯的女儿小小爱维丝又长大成人,容貌与外祖母和母亲很相似,皮尔斯顿又钟情于她。小小爱维斯可怜这位老人的一片痴心,口头上答应同他结婚,却暗地里跟一个青年私奔了。这样,皮尔斯顿同爱维丝三代人的精神恋爱遂宣告破灭。

  这部小说在故事情节、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同哈代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这无疑给这小说涂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不过它却因此而引起了哈代研究者的兴趣。

  心灵协奏曲

  ——哈代与同时代作家及其影响

  友情与思想同在

  哈代生活于十九世纪中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时期在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英国社会的显著特点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威力迅速增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工业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工业化无疑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加大;工人的失业问题;农村的贫困和小农经济的破产问题等等。总之,英国处于一种社会转型期。

  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给文学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拓宽作品的表现力,但同时也给文学提出了挑战,这表现在当时文学界迭起的颓废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思潮。不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一批以发掘和揭示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作家活跃在社会底层和资产阶级政客名流中间,写作非常勤奋,力图剖析英国所处的这个独特的转型期社会。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新的文学流派开始出现;包括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艾略特、哈代等享有世界声誉的名家层出不穷……所有这些,使得这一时期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维多利亚时期。

  与其他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哈代向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伸出了敏锐的触觉。资质的差别,享受教育的不同,以及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