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宿命论,显然对哈代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哈代在长诗《群王》(也译作《列王》)中宣扬内在意志力论便是例证。更为突出的是,哈代作为一位悲剧大师,安排的小说的结局往往是个悲剧。正是因为这样,许多评论才说哈代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哈代本人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他自己看来,他写小说只是体现他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印象。社会现实本身是丑恶的、悲惨的,为什么要去粉饰它、美化它?他强调他写人间悲剧无非是要人们正视丑恶的世界。他生活的时代或社会现实本身就是一出令人感到伤心的悲剧。怎能把它写成一出使人皆大欢喜的喜剧呢?因此众人眼里的悲观主义,只不过是哈代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看法而已。事实上,哈代在他的诗文和日记里多次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对人在逆境中奋斗的歌颂。由此可见:尽管哈代的思想深受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影响,他也绝不是个悲观主义者。

  哈代接受神学的影响也较深,曾经一度想献身宗教。后来虽然他抛弃了“仁慈的上帝”,但是宗教的幽灵仍在他的脑际徘徊。哈代的许多作品时而出现大段的关于内在意志力的描述,时而出现大段的关于造物主的描写,说明了在他心灵深处,超自然力的阴魂不散。他试图用一种虚无缥渺的,不可捉摸的力量来解释世上造成不幸的偶然性。他不能解释善良的人为什么要受苦?虔诚的教徒为何得不到上帝的赏赐。

  不仅如此,哈代还把造物主即上帝的盲目行动同命运联系起来,他认为,造物主的意志通过人的命运来表现,但造物主却没有任何是非或道德标准。1902年,他在给《学会》杂志的一封信中驳斥了著名的比利时诗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所写的文章《为造物主辩护》。哈代在信中,明确指出造物主没有仁慈和伦理标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痛苦都足以证明造物主的不公正,无任何是非标准可言。人不要信赖造物主,不要对他抱有任何幻想,也不要从他那里得到行动指南。他认为人是造物主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受害者。超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心理因素往往造成悲剧。既然造物主本身是盲目的、漫不经心的、不完美的,他所创造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必然处于无休止的冲突之中。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对宗教即上帝所做的深刻、猛烈的抨击。

  哈代在斯宾塞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进化向善论。他相信万物都在发展,社会也不例外。不仅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诗歌、都含有强烈的进化向善色彩。他的诗《七十年代》、《希望之歌》等就反映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期待,《群王》是哈代明确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未来、对人类所抱有的希望。

  作为一个进化向善论的倡导者,哈代对工业化促进生产发展和人类进步抱赞许态度。以 《卡斯特桥市长》为例,尽管他在感情上留恋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但是他理性上是支持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尽管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婉惜心情描绘了威塞克斯生活方式的崩溃。

  哈代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道德上和心理上所处的困境,因此人性同社会的激烈冲突,便构成了哈代作品的基本主题。这一主题在哈代的艺术创作成熟时,得到了更深刻的表现。如 《德伯家的苔丝》等。

  哈代的小说主要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传统道德对人的束缚,表现人同社会的冲突。哈代认为旧法律、旧礼教、旧道德是束缚人性的枷锁,是破坏纯真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罪魁。苔丝和裘德同社会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同旧法律、旧道德的冲突。他们的失败和死亡说明社会抑制和扼杀人性。在《林地居民》中哈代通过查蒙德的口说道:“社会坚持的教条真可怕——多么严厉,多么冷酷,多么无情——对有感情的人多么无情。唉,这套教条真让我害怕。我动辄得咎,出了这么一点毛病,它就戳我一刀,有了那么一点失误,他又刺我一枪。由于这套教条的存在,我总得不到我所追求的东西,我总是失败。”这段话表明了哈代对传统道德的深刻了解和批判。

  但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哈代未能看到道德观、婚姻观、宗教、法律等,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着鲜明的阶级内容。所以尽管哈代的批判深刻而有力,尽管他愿意为处在传统道德束缚下痛苦的人们鸣不平,为他们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但事实上并未能做到这一点。他只能指出苔丝为什么死,而无法说出苔丝怎样才能不死。

  哈代对发达繁盛的都市感到厌烦,他认为那集中了社会的各种恶势力,充塞着丑恶的阴影因而扼杀了人的天性。相反,对于未被工业化侵扰的农村,哈代则认为那里还保持着美好的、纯洁的东西。《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思想。在哈代的眼里,铁的机器是冷酷无情的,乡村才是感情之花盛开的地方。因此在哈代的作品中,他极力讴歌大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描写,成为他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的一大特色。

  哈代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劳资矛盾开始升级的时代。在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过程中,哈代看出了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但哈代认为人生而平等,殊无贫富贵贱之分,因此,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英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希望,在这一方面哈代的思想具有民主主义的色彩。

  尽管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哈代的思想却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体系,只是具有这种哲学思想或那种哲学思想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这种情况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文人迷惘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困境的表现。哈代的这种没有系统的思想对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批判意识、他的悲观主义乃至他对田园风光的依恋,都起源于这些一鳞半爪的思想。由于哈代自身的努力,他的作品达到了相当艺术高度,并富有批判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哲学思想。

  解救苦难人类的“药方”

  哈代是进化向善论的提倡者。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是在斯宾塞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哈代认为社会同宇宙间的万物一样,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日趋完善。哈代的小说也渗透着这种思想。

  哈代认为,人要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必须努力适应环境。哈代的这一看法,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卡斯特桥市长》的主人公亨切尔,由于不能适应高速变化的环境,最终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青平伐伏里拉击败。而 《远离尘器》中的加布里·奥克起初很固执,不愿为羊群保险,结果破产。但是由于奥克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于适应环境,最终战胜了逆境。哈代塑造亨切尔,是为了通过他的失败向人们说明,如果人不适应环境,他早晚是要失败的。而加布里·奥克的艺术形象则从相反的一面注释了只能适应环境才能成功的道理。

  哈代的小说再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像达尔文主义所宣传的那样:“在丛林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小说《伊沙贝塔的才能》中的女主人公伊沙贝塔,是一个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上善于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女性。作为一个女人,她是男人追逐的对象,而且她又受着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制约,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懈地奋斗。男人们想占有她,环境要摧毁她,面对这一切,伊沙贝塔该怎么办呢?哈代没有把伊沙贝塔写成一个屈从男人和环境的女性,而是把她写成一个机智、勇敢、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对手的女性。

  哈代希望人们要靠顽强的斗争来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从而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消极等待。他把自己所信奉的社会向善论思想叫进化向善论。哈代认为社会的改善就像生物进化那样,有一个长期演变过程。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小说创作中。

  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并非一下子形成的,它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62年前后至1886年,这一阶段,他阅读了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米尔等人的著作,深受他们的影响。但哈代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而是从消极的角度出发,按自身的想法改造和吸收了他们的某此观点。哈代深感无情的自然法则统治着世界,他觉得冷酷的理性世界在摧毁他所珍爱的感性世界。因此他在这一时期所写的诗中流露出伤感、灰色的情调。

  第二阶段是1886年到1908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哲学著作,开始用内在意志力来解释世间巧合的悲剧。他把自然法则归结为内在意志力,并以之取代造物主。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史诗剧《群王》体现了这一观点,他的情绪比较乐观,认为内在意志力终将觉醒,人的努力将会促使内在意志力的转变。

  第三阶段是 1908年至 1928年。他在这一阶段所写的日记、书信、论文和文学著作中明确地提出了进化向善论的观点。

  在第一阶段初期,哈代是个上帝的信徒。他曾在主日学校学习,像曾自学希腊文,希望能读懂希腊文版的《圣经》。后来,他读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思想猛烈地冲击哈代,最终让他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此后哈代又阅读了叔本华的《意志和思想的世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等著作,并对其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加以吸收。经过这段漫长的读书生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