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汉。李老汉收回本钱,重整旗鼓,生意又兴旺起来。
… Page 20…
强至细查免冤案
宋代的户部郎中强至任开封府仓参军时,某天晚上宫中露天堆物处忽然
燃起大火,火势甚旺,竟将所堆之物全数焚毁,幸扑救及时,方未殃及宫殿。
宫中遭火灾,事非小可。宋仁宗(公元1023—1064年在位)大怒,下旨
严查。这下看守货物的几个人都惶恐不安,以为难免一死。
强至奉命参加此案的审理。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察看了着火处的地形,
只见此地处于深宫,戒备森严,外人进入纵火的可能性不大,内部人作案的
话可以直接去烧宫殿,何必去烧货物?再者根据调查,这些看守货物的人平
时一贯忠君,没有任何可疑之处。可这火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觉得其中必定
另有缘故。
强至召集看守货物的几个人到堂前,询问了一些问题后道:“根据你们
所述,似乎此乃天火喽?”
众人答:“小人们实在搞不清,那火确实莫名其妙而起。”
强至又问:“那么,货物中有什么东西会自燃的呢?”
众人道:“这很难说,堆放的东西都极能引燃。不过开始烧时似乎闻到
一股焦油味道。”
强至闻言又追问:“那焦油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
众人答:“油幕。”
强至点点头,令众人退下。他心中暗想,油幕是不是自燃的祸首呢?于
是,又将幕工们召来询问。
幕工们说:“做幕必须渗入别的药品。久而久之,药品潮湿了便要燃烧。”
强至恍然大悟,此案原来由此而起。要不细查,草草了事,肯定办成冤
案了。他据此调查写下奏章,立即把这情况启奏皇上。
宋仁宗看完奏章,顿然醒悟,说道:“不久前,真宗陵园的树林也着火
了,后查火是从油衣中起来的。看来此事亦是如此,日后须小心为好。”
强至奉旨参照从轻处理的律文,对那些堆放油幕不慎的人作了处理,人
们心悦诚服,甘愿受罚。
… Page 21…
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 (公元1068—1078年),担任监察御史的洛阳人程颢,
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
老头来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
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头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
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拉着老头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判断。
老头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
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
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
“事隔那么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
老头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
说着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
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
“76岁!”
程颢对老头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
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
老头听罢,惊恐异常,承认了自己妄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夺人田地,
才来冒认儿子。
… Page 22…
陈襄神钟破窃案
北宋神宗年代,有个能干的官员名叫陈襄,曾担任某县主簿,代理县令
职务。一天,有户人家夜里遭到偷窃,天明报案到县衙。陈襄问明案发的前
后经过,并带差役亲赴现场查验,发下令牌,将附近街弄游手好闲之人和犯
有前科的偷儿等作为嫌疑犯,拘捕进行,予以审查。
嫌疑犯们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到大堂,就沸反盈天地闹开了:有高
喊“冤枉”的,有痛哭流涕的,有哀求“陈青天明鉴”的,有你怨我骂的……
总之,没有一个承认自己犯了偷盗罪。
陈襄朝嫌疑犯们扫了一眼,和颜悦色地说道:“盗贼就在你们之中,为
了不冤枉好人,我不得已委屈你们来县里走一遭。这儿附近有座庙,庙里有
台大钟,这台钟非常神奇,善于明辨是非,识别好歹。谁做了坏事,一摸钟
它就会发出敲击声;没有做坏事,任你怎么摸它,也不会发出声。谁是偷儿,
你们只要到那里一摸就知。”说着,陈襄挥挥手,让差役押着嫌疑犯前往古
庙。
到达大庙,陈襄让差役在大殿上的香炉里置好香,自己领着下属朝大钟
三跪九拜,装出一副恭而敬之、虔诚求问的样子。祭祀完毕后,他又叫人用
帷幕将大钟严严实实地裹护起来,好似一帧硕大的帷帐。
一切安排停当后,陈襄喝道:“好,现在你们依次进入帷幕摸钟。”一
行嫌疑犯不敢怠慢,一个个鱼贯而入,又一个个鱼贯而出。“好,现在摊开
手掌让我查验。”陈襄说。嫌疑犯们列着队,有秩序地从陈襄面前走过去。
结果,大部分人的手掌上有墨迹,唯独一个矮胖子手上没有。陈襄一声怒喝:
“把他抓起来,打入监牢听审。”
矮胖子大叫道:“您别冤枉好人!刚才根本没有发出钟声,有什么凭证
说明我是盗贼?”
陈襄冷笑道:“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做贼心虚,害怕大钟发声,所以没
有去摸它。”
矮胖子又叫道:“我摸了,我摸了。我在幕里,您在幕外,何以知道我
没有摸?”
陈襄哈哈大笑道:“我叫人在钟上涂上墨。别人摸了,手上有墨,你呢?”
矮胖子看看别人的手,又看看自己的手,明白自己中了圈套。
… Page 23…
张咏识破假和尚
宋代的张咏尚书任江宁府长官时,某天,几个兵士押来一个僧人,说此
僧在酒馆酗酒食肉并殴打店小二。张咏一瞧,此僧面目非善,不似修性之相,
厉声道:“大胆僧人,酗酒食肉违反佛规戒律第几条?”
僧人略微一怔,随即现醉状支吾不清。
张咏细察僧人表情,心中生疑,又问:“你在哪儿出家?”
僧人答道:“灵隐寺。”
张咏再问:“有何凭证?请速取来。”
僧人忙从身上取出戒牒作为身份的证明交给衙吏。张咏看了良久,拍案
而起,道:“来人,将此僧人押入后牢,明日再审。”
僧人不服,高声叫屈不绝。
张咏摆手命衙吏将僧人带走,随后在纸上刷刷地写下几行字:此是假僧
人,请司理院审问这个杀人犯。
次日清晨,群官聚集听审。当介绍完此僧人昨日的劣迹后,众人不解,
单凭这些何能断定是假冒僧人呢?更令人迷惑的是,张咏又如何推断此人是
杀人犯呢?于是私下交耳议论。
张咏微微一笑道:“本官自有道理,各位看审吧。”说完传令将那僧人
押上。
僧人一进大堂,见此架势,心中生惧,跪在地上口念冤枉。
张咏道:“你先别喊冤,待本官问你几句话便可结案。昨日念你酒醉不
作计较,今再问你,出家人酗酒食肉违反佛门戒律第几条?”
那僧人头上冒汗,一时语塞。
张咏再问:“你出家为僧几年了?”
僧人即答:“七年了。”
张咏笑着追问:“出家七年,为什么你额头上还有束裹头巾的痕迹?”
僧人惊恐万分,无法解释。
张咏喝道:“该死的强盗,杀死了僧人冒名顶替,还不快快招来!”
僧人在严厉的审讯下,终于招供。原来他在前几日夜晚在路上遇见一位
云游僧人,假意结伴,行至荒僻处,将其砸死,剥下僧衣,取了他的户部戒
牒,自行披缁剃发假冒僧人,以靠化斋为生,不想竟被张咏识破。
… Page 24…
葛源巧治恶吏胥
宋朝时,江西泰和县有个吏胥为人奸猾狡诈。每当新任县令一到,他便
诱使县民数百人成群结队到县府告状,而且都是些莫名其妙、鸡毛蒜皮之事,
弄得县令心中生烦,草草了事。到后来,索性将这些案子统统交与吏胥经办。
这样,吏胥便大权在握,为非作歹,大发其财。而人们都敢怒不敢言,县令
也往往当不下去而调离。
后来,朝廷派葛源到泰和任县令。吏胥故伎重演,乘葛源新来乍到之机,
又纠集了数百人准备给他来个下马威。
葛源颇有心计,对吏胥的作为早有所闻,所以有了准备。
第一天上堂料理公务,门外便传来嚷嚷声,只见拥入众多告状之人,七
嘴八舌,堂上一片喧哗,什么也听不清。葛源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肃
静!此乃公堂,何以如此毫无规矩!有冤伸冤,有屈诉屈,亦得有个秩序。”
众人被葛源如此一喝,顿时不敢作声,大堂寂静无声。
葛源道:“有何状子,挨序交上。告状人分两边站好,待本官静心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