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七郎,吐蕃有什么举动么?”

  想到这里,我转向站在一旁听事的韦睾。

  作为与小杨完全不同的未来名将养成之路,作为他族兄的韦韬也寄予了相当的热情,武艺兵法军阵律禁,倾囊相授。而且我让他拥有旁听待命的权利,还有针对性的负责起对吐蕃的情报分析,不过他毕竟还是个未成年人,虽然在襄阳有过出彩的表现,职业只是获得体系内承认的资格和权限的提升,对外他还没有正式的官衔,所有的头衔都是见习,大家都喜欢以比较亲切的家族辈分称呼他。

  他正在与刚从河北出任务回来的小杨,大眼瞪小眼的,没想到我突然点到他,顿时涨红了脸,却又清了清嗓子开声道

  “属下以为吐蕃近期必有大事发生”

  “哦,怎得说来”

  作为现在我最关注的重点之一,吐蕃似乎也在酝酿着什么,却迟迟未按照历史发难的,已经变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因为山南之乱,吐蕃王庭提前结束了与四族各部的会盟大猎,随后刚刚成年的斥笼赞普,突然宣布,前往雅龙故地的夏宫避暑,顺便祭告修缮先祖大王的陵墓,但据随行队伍中,负责附从贵人起居的书记僧送出来的消息,昔日于那位少年赞普形影不离的亲事拌从,却大半都被留在了红山新宫,随行的侍从官都是各部新选上来的一些生面孔。”

  (这些被称为摩柯衍的汉地僧人,为了传道的需要,往往都拥有相当的文化造诣和口才,甚至一些大德之士,还通晓包括梵文、天竺语等数种语言和文字,擅长书画诗赋,因此在多种文化迥异参杂,普遍教育水平低下的吐蕃大小贵族领主之间颇受欢迎,接受供养期间,往往还同时扮演了类似书记官、家族子弟的老师之类的角色,不真正运用起来,还不知道这股力量的强大,哪怕是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汇总起来,同样也可以推演出一些重要的信息)

  “吐蕃摄政马向离开都城后,由刚从西域回来年轻的宗室大将,阿果东赞为逻些城留守。”

  他继续道

  “这又说明什么,那位吐蕃摄政大人,想效法噶尔。东赞域宋(禄东赞)一族,继续把持朝政,又不是一两日的事情了”

  岑参皱着眉头说,

  他历仕西北诸帅幕府,对西北边番的大敌吐蕃、吐蕃大食也比别人认识的更深刻一些,当年松赞干布死,其孙继位为赞普,年幼,由大相禄东赞独掌国政,禄东赞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禄东赞死后,其子钦陵、孙赞婆等继续执政,把持吐蕃军政大权近五十年。

  “此外马向,还会见了东天竺的泥婆罗王,有意为少王订立婚约……”

  自从初唐的王玄策借兵天竺之后,吐蕃也在东天竺拓展了影响和势力,在喜马拉雅山西面有许多小国,因此对吐蕃称臣,其中为诸藩之首的泥婆罗,与吐蕃王庭世代联姻,根据松赞干布制定的祖制,每代赞普的五个大妃中,必然有一个出自泥婆罗。

  “皋以为,马向如此作为,是希望少王无暇他顾,近期欲有大作为。而且以内事居多……”

  说的多了他的羞怯逐渐消失,口吃和思路也流利起来。

  我点了点头,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后世那种逆天的战略眼光和手段,不过对同龄少年人来说,也算是相当出色了。

  另一方面,虽然吐蕃国内翻来复去的闹腾,但对外的口径却相当的一致。

  关于我一开始以来就一直强调的吐蕃威胁说,迟迟未能得到明确的迹象和具体的证据,相反吐蕃人还很上路,做出一副有意修好,愿意削减了边境的军队,甚至象回纥那样借兵于舅之国,好让大唐朝廷全力内赴的姿态。

  因此这两年,西北行朝,对依旧在吐蕃边境上,保持了相当比例的边兵,而不能动用,多少有些异议,更有说我小题大做,私心误国,颇有些狼来了的味道,更有说我想挟虏自重,甚至借机进兵西北,动机和立场大有问题纭纭,虽然在例行的回复上依旧嘉赏有加,但是已经不过是对一个重臣,无法忽视的而例行的敷衍而已。

  如此反复强调多了,也不过是给那些人送攻击我挟虏自重居心不安的弹药。

  我安排在松州做的那些事情,属于私启战衅,破坏两国安定友好的范畴,更不能拿出来公开炫耀和当作理由。总不能和西北朝廷说,这两年吐蕃人不找你们麻烦,其实是我幕后黑手的功劳……

  一个见习参军走门边,对当值的杜佑招手耳语了两句,

  杜佑走近传报。

  “新任的京兆尹,王夏卿王大人,在营外投贴求见军上”

  崔光远等人顿时嘿然笑了起来。

  “他终于来了”

  “大抵也是得了大人回程消息,才匆匆过来的吧。”

  “这位倒是好算盘”。

  “大概是想做个名副其实的京兆大使……”

  “想从军中取回一些东西吧。”

  “不要小看他,据说这位大人五天前就已经已经来京”

  这是前任再前任的京兆尹崔光远的声音。

  “哦”

  “但这位大人,却没有直接去赴任,而是只带了个子侄辈,易装简行跑到崇仁坊混在那些学子中间,在城中转了好几天,才回到京兆府办了交接,

  有幸列席的薛萍,有些幸灾乐祸的补充道。

  “据说他来赴任前,除了一个包裹就身无长物,与离任的那位阉婿京兆大人,十几车的箱笼,是鲜明的对照,现在许多下面的人都在度测,这位又能在这个火坑上呆多久……”

  “莫要小看他,这位王京兆,乃是京学首席佶摹先生的从弟,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是真正的开元进士及第出身”

  岑参开口道。

  “后安胡乱,他选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大使同守太原。以有谋略,加宪部侍郎……去年才转拜黄门侍郎”

  这也算是本朝的一个不成文惯例,作为当年从龙高祖皇帝的功臣之族,中都太原的军政要职,历来由山东七大氏族之首——太原王的祁县、晋阳,一门两宗轮流当任的。

  所谓的千年大族的底子毕竟不是吹的,虽然说现在祁县王门,因为前任当家王承业谋害忠良陷死功臣,事发而牵连到许多人,却因在王维这一脉出了好几个杰出的人物,而得到弥补和重振的机会。

  因为继任中都留守是晋阳王的人,所以为了平衡,主地方民政的太原少尹,就由这位王缙担任。

  “让这么一个人物,以省台官出事京兆,实在屈才了把……西边那里,未免太看的起我们了……”

  领六曹之首的闻少名,突然开口冷笑道,虽然已经名列龙武军屈指可数的核心人物,但还不改他当初恩怨分明的本色。

  听到他这话,其他人或也是类似的表情,却沉默了下来。

  “不过,这位是王宗的从弟,无论以礼数还是交情,军上多少也见得一见吧。”

  岑参转头,对我开口建议道。

  我点了点头,之前早已经知道他的来历,这位王缙是以黄门侍郎领太原少尹的身份,转任过来。

  但更让人在意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现下京师大学堂首席大宗师王维的亲弟弟,虽然大房和偏房不同出身,但他与兄长王维的关系极好,被称为“二王少杰”,在历史上王维因为身陷叛军的经历,而被冠以从贼罪名后,他甚至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其死罪,再加上当年在王承义的事件中,因为兄长王维的托请缘故他身为太原少尹也斡旋奔走,算是间接出过力的,所以我在河北王门家主的变动中,扮演幕后交易的黑手中多少推了一把,也算是有所渊源。

  只是门下省的位置屁股还没坐热,朝廷就派关系良好,又有手段和资历的他过来,未尝有特别的考虑。

  我随又想起一件事,

  “对了,小杨、十七郎……李青莲先生已经随我回到了长安,现正隐居在崇仁坊紫府大食堂的东来阁……在他调养身体,兼着述回忆录的这段时间,你们这些后进,若有闲余就去请教一二把……”

  “是!”

  少年韦皋低头应承,却在眼中爆发出异然的神采,显然也是位典型的李白粉。

  小杨倒是无所谓的别别嘴,显然因为从小出身的缘故,对李酒鬼的名头不怎么敏感,却也很认真的点点头。

  除了事先已经知情的几个人,在座的其他人也多少有些跃然于表的惊讶和激动的表情,显然李酒鬼的名声和影响力,可不仅仅局限在民间而已。让我怀疑起把这号弄回来,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第三百一十七章 谢礼与不速之客

  “文贞公的家人,已经来过拜谢了”

  坐上回家的马车之前,崔光远紧跟着递过一叠小册子过来。

  “只是大人不在府上……这是祥理最后议处的名录……”

  “上来,给我说说祥理的情形吧。”

  “是!”,他上车盘坐在我面前。

  祥理使最后推出来的名单中。

  对叛臣的议处分六等,其中首恶的达奚荀等十八人处腰斩,妻子家人具没官,陈希烈等七人勒令自尽,罪不延及妻女家人,其他或杖、或流、或罢的大约涉及一千八百多人。

  南北两朝对处置叛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前宰相燕国公张说的两个儿子,前邢部尚书张均,太常卿驸马都尉张自身上。

  文贞公就是张说的缢号,此君出身河东名门,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

  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大事项,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与另一位封许国公的大学士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也是老皇帝从龙的功臣,更对今上有保全之功。

  当年太平公主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