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币,
国王全盛的时期,征服西方沙漠中的游牧民族,与北方富饶的埃及争霸,阿克苏姆的海军横行于红海和南阿拉伯海之间,甚至在南阿拉伯建立起统治控制扼守红海通道曼德海峡,将红海变成内陆海。并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缔结同盟条约,共同对抗波斯帝国。
作为先信奉犹太教,三世纪改皈依了基督教的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教会一直作为罗马教廷之外“科普特教派”的特殊存在,顽强的延续至现代,在耶路撒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惜一切都时过境迁,
传说中席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后代建立的伟大国度,曾经的万王之王,今昔已经风光不再。对南方绍阿、咖法和东部的哈拉尔等异教徒地区的战争耗尽了国家的气力;北方(苏丹)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贾人部落的大举侵袭,让这个国家的边防疲于应付;信奉犹太教的黑人大氏族——法拉沙人因为信仰问题的叛乱,王室的不断衰微和权威的流散,让曾经万众来贡的诸多诸侯封臣附庸势力纷纷叛离;
作为王国重要财源和流通手段的海外贸易,也在七世纪受到波斯人的排挤和侵袭而逐渐萎缩,阿拉比亚人崛起后,干脆以强大的海上又是,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将传统的途径红海的转口贸易迁移到波斯湾,而北非——红海的非洲大陆贸易,也没能幸免,蜂拥而至的阿拉比亚人在东非海岸建立起众多贸易传教殖民功能的据点,而将阿克苏姆人的统治排除出去。
伊斯兰教的扩张以及瘟疫、海盗和战争摧毁了阿克苏姆帝国的众多富庶港口,并大大降低了红海的商业地位。而作为王国的海岸明珠——阿杜利斯港,甚至被阿拉比亚人袭击并烧毁,再加上黄沙的淤积,至今没能恢复旧观。
按照历史上的发展,失去海外贸易的阿克苏姆,将变成一个彻底的内陆国家,然后再四分五裂中泯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直到前年一批来自遥远东方国度的塞里斯人,在阿杜利斯港大规模登陆,才给了这座百业凋零,濒临衰亡的古老港口一剂强心针,也让当地阿克苏姆人看到复兴的希望。
他们用珍贵的丝织品等舶来物,换走大批挤压的货物和数千名精壮奴隶,并渴求着的更多。
于是来自高原王都的传召,终于在时隔年逾后,辗转送到了唐人船团的手中。
这一行人衣袍冠带全齐,璎珞飘飘,高持旗节,与一路上遇到的赤身裸足,或是仅有一块围布,皮肤黝黑的当地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领队叫王元礼,乃是桂州海商世族的旁支子弟,所谓的海商世族,名头听起来很是吓人,但除了比寻常的富商更有钱之外,在社会阶层上,还是属于最末等的一流,再多的身价财帛只能在地方上逞一逞做派,到了别处还是的夹起尾巴做人,不然有点官身的人,都可以找有头催逼勒索你。因此除了捐官做护符外,就极其热衷于将子弟送去应举,谋一个正途出身,而不惜家财求一份州里的荐书。
作为分家的子弟,王元礼就是其中之一,和众多族兄弟一起从小接受重金延聘而来的名师宿学教导,学习诗赋经义术数文学诸类,虽然不敢奢望在进士秀才科上与天下俊杰一较长短,但至少在算学、书学等别科上,也能谋个基本出身。
王元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他出身旁系,但理想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到了京中,这些地方上的海商世族,不过是乡下来的土财主,或者说土财主都比他们好,毕竟是五民三等,还在末商之前,属于良家子的出身。作为一个缺少足够出身和显赫背景,又没有闻达公卿名声的南人特别是岭南人,要想在成千上万争夺那么几十个举士名额的士子中脱颖而出,是在太过希望渺茫。
就算是拿大把钱出去撒,也要有可以撒的地方和门路,除了存心吃冤大头的一些闲散官人,谁又看的上一个来自广南偏僻地方的土鳖,于是两次进京的结果,让他最终死了这个心思,黯然回乡转而去家族经营中帮忙,看看能不能谋一个流外品的吏。
直到雍国公主在海南开府建邑,招募屯守经营,这才让那些海商人家看到了一线新的希望,既然正途官无望,那谋求一个幕官或是邑司官,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这可是朝廷承认的流内官,虽然上进的空间不太大,但对下一代来说,却是一个官家子弟的好出身基础。
不过随着邑司不断扩大和南海都督府的置立,早期通过捐献和出力求官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毕竟随着运作日臻成熟,南海都督府、司、使,都已经形成自有一套考拔升迁的标准,要想在其中获得官身,就得按照其要求在海外开拓经营中,多做任务积累贡献。
于是那些热衷洗白出身的海商们又发现了一条新的仕官路子,有胆大妄为的海商组织武装船团,或是合伙重金雇请武装义从,前往那些小国寡民的沿海土番去发展,大者占一国,小者攻据一城,然后向朝廷献户土册,自请内附而获得品秩不等的羁縻官。
实力再次一点就招徕人口在外岛开荒屯垦,或将族人分一部分到海外去经营田庄,然后依照编内户口向南海府申报,获得相应规模的县乡官,这也是一条路子,由于朝廷对附藩之属都是加级优授,因此勉强够得上的“官士农工商”五民之中“官”的门槛。
不过海外之地是在太大了,几十万人撒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而沿海适宜攻取占据的地方却是越来越少,慢慢的种田积聚户口的周期对王元礼这样的人来说是在太久了,于是他走上更远也更具有风险的出远洋之路。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们大多数人距离朝廷正派的使节身份还有一段距离,王元礼只有一个捐来的从八品下的散授通直头衔,因为临时需要而被船团临时推举出来的交涉,拥有的只有一份似是而非的官诰和南海都督府、广州市蕃使出具的通商交涉文书,属于南海会社通番任务之一。
虽然名正言顺上有些不足。
但是只要他们能够与所在国家成功的建立联系,并带来相应的结果,那么这份交涉协议和相应规格的官身就会得到时候追认,并得到丰厚的报酬,事实上这也是这些身份卑下的船商海客,获得正途出身的一个捷径。
王元礼目前的任务,就是取得官方贸易的专门许可,然后再尝试取得沿海的租借地,建立贸易据点。特别是取得红海最狭窄处要冲,曼德海峡中的丕林岛。该岛耸立与海中,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靠近非洲一侧大峡,水深浪急多暗礁,为行船之畏途;靠亚洲一侧的小峡水浅浪静,乃是曼德海峡中主要航道,距离大陆只有数里,天晴时甚至可以看见对岸,大片的沙海荒漠。
只要能据岛而泊战船数只,便可设卡而向过往商船课税,并封锁住大食人进入红海的通道。
要是还有可能,则长尝试促成阿克苏姆人与北方埃及宫廷的贸易缔约,以联手对付大食人,驱逐他们在沿海一带的势力。
想到这里,王元礼瞟了眼身后的一名年轻人,对方属于另一个系统,也是一副满怀心思的摸样。
他叫郑年,是一名典型的海生户子弟,他的父亲是早期被募往南海的淮南人士之一,由于当时北方糜烂,剥皮御史郑书明在东南横征暴敛,又爆发天平之乱,许多困顿于饥荒和重赋的沿海人家,听信了那些海商募人的期许而让父兄子弟背井离乡前往海外开拓,只是为了给家人留下足以熬过荒年口粮。郑年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说是三、五年之期,这一去就是遥遥无期,虽然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但是单独抚养儿女的艰辛和生活的困顿,让他的两个姐姐先后被卖掉,毫无音信的日子也让母亲彻底失去指望,于是他有了新的继父和家庭。随着同母异父的弟妹们不断出身,日子慢慢的好转起来。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据说已经失踪的父亲,突然穿着崭新的衣裳,带着大包小包的特产回到了家乡。
然后他平静的生活一下崩溃了,面对以泪洗面的母亲和默声叹气的继父。生父最终选择了接受事实,给女人留下了一笔财物,然后带走作为唯一骨血的儿子。登船出海,经过漫长的航行,他终于在一个大岛上找到了他的新家,大片新开田土的一处庄园,沃野中种满了稻米、甘蔗和芭蕉等果树,皮肤黝黑的雇奴和佃客足足有数十口人,和他们的家眷一起,构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父亲在这里已经和土人女子,组成了新的家庭,生养了好几个妹妹。
然后他很快接受了自己成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田主家少爷的事实,以总角之年参加了互助联社的少年乡兵训练,再大一些则每隔半年带着十石米,前往县内开办包食宿的拓殖学堂,学习文字、术数、武技,以及垦拓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集体观念和荣誉感,输灌以勇于探索、开拓、尚武强健之类军国主义理念,直到冠礼后前往大岛上的州里,和无数皮肤各异的同伴一起,进行南海团练的集训。
待到南海都督府的第五次征兆令,这时他已经有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于是他和无数怀揣野心和渴望的年轻人一起,毅然踏上未知的遥远征途。先是在安南归化郡县,在婆罗洲捕奴,在佛逝国清剿旧族残余,又参加过几次对南天竺的攻略,最终辗转来了这万里绝域之地。
据说他在来到外昆仑洋之前,加入过一个由南海社资助的,主张相当激进的青年结社,号称要将所行经之地,尽变成唐人的立足之地,满脑子都是投笔从戎的班超等古人先贤的事迹。他也是这只使团少量武装人员的领头,就不知道是否还附有其他什么的秘密使命。
紧护使团左右。
是两队同样皮肤黝黑的骑手,他们身材高大而廊骨高凸,穿着铁片和牛皮套缀成的背甲,虽然裸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