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塔莉亚:还有鱼的浇汁也特好,厨师的手艺真棒!从未吃过这么好的午餐。你说对吗,儿子?(她转过脸对着贾德)
贾德:妈妈,那种甜食是不是叫“达德达旦”?
塔莉亚:咱俩人都吃得狼吞虎咽的,是不是这样?(贾德把下巴垂到胸前,没有答话,默默地盯着自己的衣襟。)
塔莉亚:看见了吧,卡瑟拉博士?他跟我简直就不说话。
塔妮亚一点也没意识到,在这么短一段谈话中间,贾德对她说了两次话,而两次她都没有搭理。孩子每回问起甜食叫什么名字,她还是自管眉飞色舞地大谈特谈她吃的鱼,仿佛孩子根本不在身边。
毫无疑问贾德要不讲话了!可以想象得出,一个孩子不得不天天同这种开火车一样讲话的人打交道,准得变成“沉默的人”。塔妮亚对贾德视而不见,所以难怪贾德不回答她的话,一言不发。要是他们俩人在家,他就躲到自己房间里去。这样,他也许太寂寞,但是总比坐在母亲身边还感到孤独和被冷落要好受些。
可以理解的是,贾德正在一模一样地学他妈妈那种讲话的方式。他们谈起饭店的时候,塔莉亚最后问他说“是不是这样”,他就根本没有搭理她,不管她说了鱼汁和午餐什么话。他当时也没有听他妈妈说的话,是拿他想的甜食问题回答他妈妈的!
在我同他们谈话的时候,贾德暴露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完全不中用。他认为他的妈妈从来不听听他说什么,因为他说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
我很快就帮塔妮亚和贾德弄明白了他们相互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说到贾德不肯说话实际上是塔妮亚起了阻碍作用,她开始还接受不了呢。
这件事情也能说明家庭生活当中心理不健康的模式是怎样一代一代往下传的。塔妮亚象开火车一样讲话,是她的父母造成的。现在,她又在培养一个不能同别人交流思想的人。假如她不来接受心理治疗,贾德很快也会成为一个在交流思想方面无能的人,等他长大之后或许还要把他的子女培养成喋喋不休、只顾自己说话的人呢!小心不要把自己的揣测强加于人
在交流思想感情当中,还有一种毛病会难以使你获得成功,就是用你的想法揣测别人。我们大多数人有时都犯这个毛病。譬如说,我们情绪伤感的时候,以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尉苦脸,我们精疲力竭的时候,看着每一个人都是疲劳不堪的样子。
记得我在小的时候,我的妈妈觉得冷了。就非得让我穿上毛线衣不可!作家长的很少仔细了解一下孩子们有什么需要,觉得他们非常熟悉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眼就准确无误地看出孩子心里想什么。他们常常搞不清楚他们的揣测同孩子们实际的感觉和想法是两同事情。而我们又很习惯于让人家告诉自己应该想些什么,待到自己接触了现实需要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觉得很困难,就这样,当我们成年之后,很可能把家长这种揣测别人想法的毛病带到自己与人谈话的方式里去。
把自己的揣测强加于人,具体形式之一是在谈话当中把话题限定在一个范围里,对于对方的答话事先给了一个约束。譬如说,你可能这样提问:“你是觉得累了还是有些头晕?”其实,你说的这两样也许都不对。如果你问:“你有什么感觉?”那么你讲话的效果就会好些。这样问,对方就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向你提供自己内心的确切信息了。这样得到的答案,是对方作出来的回答,而不是从你强加于人的“累或头晕”两者硬选一个的答案。“你生气了吗,妈妈?”
几年以前,有一次我带着女儿杰吉开车去商场,她当时只有两岁。她看见我没有说话,跟平常不大一样,就碰碰我的胳臂,问:“你生气了吗,妈妈?”
我很吃惊,因为当时我脑子里想的是“买羊排还是买鸡呢?不,我想晚上还是做牛肉吃吧。”我一点也没生气,只是在深思。但是,让杰吉那样一问,我的“想事情的面孔”发出了另外一种信息。我的脸色当时一定显得象生气的样子,给了杰吉一个印象,似乎我想的是“你是世界上最淘气的孩子,真让我生气!”
幸好,杰吉问了我一句,才不致于相信她从我脸上猜出来的我的想法。假如她按照推测的那样,把我当成生了气对待,我也许还会莫名其妙,可能真生起气来同她吵一架呢!
可是,杰吉一问我想的是什么,帮助我注意到当时我对她的态度。她提的问题使我认识到,我必须更加注意我的言行,对于如何对待她应当更加细致敏感一些。这件事情使我不但在同杰吉交流思想的时候小心起来,而且在同所有人交流思想的时候都更加仔细。
我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但是我仍然记着我当时那种思索问题的面孔!我总是努力提醒自己:当我实际上静静地考虑买羊排之类问题的时候,别显出一副跟人家生气的模样!
成功者为了在同别人交流思想时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非常注意观察对方的心思,据以了解对方并使对方了解自己。他注意对方言语举止当中流露出来的每一点微细的表示,注意对方的表情、姿态,说话的速度、语气和语调以及声音的变化,尽可能通过一切迹象来了解对方的反应。但是,做了这些并不算圆满,还必须通过交谈来核实你掌握的这些信息,而不要一下子就下了结论,以为对方就是象你想象的那样考虑和感觉。
成功者通过直接提出问题来修
正他们同别人相处当中得出的印象。
失败者的作法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根据对方一些细微的表情和姿态就匆匆忙忙下了结论,不再进一步了解核实就自以为看出了对方的心思。于是,他们便根据这种揣测去采取行动。这种作法的效果,同相面占卦是一样的。
要作一个能同别人成功地交流
思想的人。
要向对方提出问题,把你的预感核实一下。要开诚布公地同对方交谈,这样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信息,而避免把自己的揣测强加于人。六十种不同的说法
我在求学的时候,在大学里有一次上了一堂心理学课。讲的就是根据少量看到的迹象所作的揣测是毫无用处的。那堂课是反常心理,教室是阶梯式的,我和大约六十个同学坐在这问如同小剧院的教室里。
那天,已经上课大约三十分钟了,教室的门突然开了,一个男人被人追赶得慌慌张张地闯了进来,嘴里嚷着:“你疯了吧!你这是干什么?没有我什么事呀!”
说时迟,那时快,那个人一转身又跑出了教室。后边还有一个人紧迫不放,喊着:“我恨死你了!你跑不掉!”他手里拿了一把枪,连放了两枪。
整个事情七八秒钟就过去了。枪声一落,教授就对大家说:“这件事情是安排好的。现在拿出你们的笔和纸,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教授要我们在下课的时候交卷。过了一个星期,教授对我们说,虽然大家都看到的是一件事情,可是对于是怎么回事却有种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大家写下来的情况各异,象是每个人在不同场合看到的不同的事件。
后来又上了一堂课,教授拿出一堆照片,每张旁边都写着五个词——悲伤,喜悦、失望、发怒、忌妒等等,要我们每一个人标出哪一个词最符合照片上那个人的表情。
在下一堂课,教授把大家选答的结果宣布了。我们标出来的答案又很不一致。教授说,照那些照片的时候,摄影师让被照相的人表达某一种感情,照片上的人都尽力作出那种感情的样子。
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些照片,可是对照片上表达了什么感情的看法却不一样。当我们按照自己的猜测再来研究那些照片上的人到底扮的是什么感情时,谁也不承认所谓“正确答案”说的对。
上面这两件事情说明,要想猜准你所接触的人在想什么,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用“察言观色”的办法去决定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别人作出反应,是愚蠢的。
所以,患者对我说“我知道我的配偶(孩子,父母)在想什么”的时候,我就打断他们的话。“你并不知道,”我向他们指出,“你仅仅是猜测!而且猜准的可能性太小了,所以连猜都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要猜测呢?对方活着,能够自己回答问题,你何必猜测,直接向他提出问题好了。这样做,你就能够比较好地交流思想,交谈也更见效。而且得到对方的回答以后,要相信对方的话,要接受对方的说法。”要重视听到的信息
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如果你请对方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很重要的是要相信你所昕到的答复。
譬如说,你同做生意的伙伴交谈,向他说明你为什么打算冒一次风险。这时,你发现对方对于你的主意表现出不以为然的脸色。你想要通过谈话搞清楚对方的想法,便赶快亲切地问道:“你是怎么想的呢?”
在他回答的时候,你要听!不要打断他的话,不要同他争论,不要讲他说的话有什么不对。
只要去听,并且相信你所听到
的答复。
前面已经讲过,失败者都是自己一个人单干的。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单凭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去行动。成功者则不是这样。他们需要从谈话对方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且利用得到的反馈信息。如果你能够听到另一个人的观点,就仿佛打开了一个装满新书的图书窒,里面可以发掘出许多新的构想,有许多主意可以吸取。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自己局限住了——我们一般是运用自己的构想、感觉和想法。于是,我们本来可以听取到别人提供的意见,多获得一些信息,而实际上只利用了可能获得的信息中的一部分。
要倾听别人的意见。
不要为自己的想法辩护,不要企图通过争论改变别人的想法或者迫使别人赞成你的意见。否则,你就听不到对方的新鲜意见了.
当你注意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