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期,原则上是每3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但实际上,考试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科举考试不仅两班可以参加,平民也可以参加。但实际都被少数的两班家族独占。 在中国,自隋朝(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被称为科举制。科举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清朝末年(公元1905年)被废除。 三 中国——士绅与民众 19世纪初期以前,中国基本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各列强到来之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民众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清朝的统治 从1644年到1911年的200多年,中国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由25个省级行政区构成。满族贵族往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担任重要官职,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则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在官僚机构中的地位。清朝的社会等级严格,皇帝、皇族、世袭贵族、官僚、士绅等处于社会的上层,而包括商人、工匠、农民在内的平民等则处于社会的下层,构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是清朝的繁荣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由于统治机构逐渐庞大,官吏腐败,政府开支巨大,财政逐渐入不敷出。政府竭力搜刮社会下层,甚至以捐官*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更加剧了腐败。在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于政府将负担向农民转嫁,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民众的生活 清朝建立初期,推行满族的服饰和礼仪,特别是要求男子留长辫。满族的社会地位高于汉族。但是在经济上曾实行过一系列积极措施。那时民众生活相对稳定,人口增长。从1741年到1840年的一百年中,全国人口增长了三倍,达到4。1亿。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但是随着贫富两极分化,土地逐渐集中到官僚、贵族、地主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日益贫困,被迫进行秘密结社的反抗斗争,清朝的统治发生了危机。 对外贸易 明清时代,中国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经济部门齐全、内部市场广大,自己需要的产品基本能够在国内解决,不依赖外部商品的输入。而清朝统治者长期认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没有主动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意识。从1757年起,清朝就严格限定西方国家只能在广州一地进行贸易。 由于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等拥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直到18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的状态,每年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是,自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鸦片产地后,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公司贩毒范围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美国的烟贩也向中国秘密输入鸦片。鸦片腐蚀了吸食者的身体与精神,而且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的状况,引起中国白银的外流。1833年以后,中国每年输出白银在1000万两以上,致使政府担心有白银枯竭的危险,不能不思考解决的办法。 * 捐官:即以钱财买官。清政府将一些官职公开标价,允许地主用钱买官,卖官所得钱财弥补财政不足。 * 知府: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市一级行政长官。 栏目1 三国的首都 北京、东京和汉城分别是中、日、韩三国现在的首都,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的历史。 北京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从1153年开始,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先后将北京作为都城。特别是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保留了明朝时北京城的建筑,还在西郊兴建了一大批皇家园林。 北京的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称为皇宫,又称紫禁城。围绕着皇宫的是内城,分布着政府机构与贵族住所,并有士兵把守,外城一般是士绅和平民居住和进行手工业与商业活动的地方。北京的城市居民曾发展到一百多万,形成了三个大的商业中心。以北京为中心构成通向全国的交通道路网,粮食主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到北京。 江户 开国以前,日本大的都市有3个。政治中心是江户(现在的东京),天皇则住在传统的都城京都,经济中心是大阪。其中起到了首都作用的是最大的都市江户。江户正式的建城是在17世纪的初期。中心是将军行使政治权力的江户城,在城的周围,是全国的各大名们建设的房屋。在江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们,从事各种职业的商人、工匠们。18世纪的前半期,江户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城市。18世纪的中期,江户的町*从300个左右扩展到1700个。戏剧、曲艺等庶民文化逐渐普及,插花及庙会等娱乐活动也相当地繁盛。 汉阳 从1394年朝鲜王朝建立至今,汉阳(现在的汉城)有着600多年的首都历史。汉阳被城郭围绕,由8个城门连接内外。城郭内有5个宫殿和官厅,以及商家和住宅。这些建筑物利用山地和平原的天然地势建造,和自然相得益彰。中间的宫殿是景福宫,南边两侧排列着官厅的建筑。中间贯穿汉城东西道路的两边是供给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们生活的地区也有差别。高官贵爵等有势力的两班阶层生活在景福宫东边的北村;失势的两班生活在南山(木觅山)附近的南村。横穿汉城中心地带的清溪川周围的中村是距离官衙很近的街道,这里主要是中人居住的地方。朝鲜王朝后期,在南大门和东大门周围开始出现市场,并逐渐形成新的商业街。 作为首都,汉阳具有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和通信设施。近处的汉江常用来运输征税的大米和物品。 栏目2 儒家文化与三国 儒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道德理论或意识形态体系,基础是由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创立的。这一体系与人们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紧密的关系。儒家文化在孔子之后有许多流派,包括孟子、荀子等。汉代以后被统治者加以神圣化,而知识分子也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到宋代、明代后,又经朱熹发展为朱子学。 儒家文化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甚至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15世纪,朱子学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16世纪中叶,著名的儒学学者李(退溪)、李珥(栗谷)等发展了朝鲜的朱子学。朱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尊重“朱子家礼”,崇尚朱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 江户幕府时代,日本的朱子学成为“官学”而纳入了学校教育,在各藩的学校中教授儒学,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一些武士与官员以自己的儒家修养为骄傲。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东亚第4节 概说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东亚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同意义的“八一五”。 在日本,无线电广播了昭和天皇的诏书,国民得知日本战败的消息。因此,这一天作为“战败的日子”被称为“战败日”,也有人认为对日本来说是“战争结束的日子”,而称之为“终战日”。 然而,同样是“八一五”,亚洲各国的迎接方式与日本完全相反。 朝鲜洋溢着从日本的殖民地上获得解放的喜悦,到处是欢呼“独立万岁”的人们。8月15日这一天被认为是从1910年开始持续了35年的日本的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重获光明之日”,因此称为“光复”或“解放”。 自1931年开始与日本进行了近15年战争的中国,8月15日迎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第二天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日”,人们从战争的苦难中解放了出来。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国协同作战的美国和苏联,在大战末期却围绕着战后的处理问题而对立起来。大战一结束,美苏对立就发展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相对立的局面,人们称之为“冷战”。所谓冷战,是指虽然没有实际的战争,却呈现出严重对立的紧张状态。扩展到世界规模的冷战给东亚各国的成立及国际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在第四章中,我们要从东亚各国自1945年8月15日开始的“战后”时期说起,重点介绍各国是如何开始战后历史,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 战后的东亚第5节 三国新的出发点
一 日本的战败及战后改革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同时遭到盟军占领。盟国为了防止日本再度发生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将解除日本的军事力量(非军事化)和使民主主义扎根日本(民主化)作为战后改革的目的。在这种改革下,日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向民主国家的出发 左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做这件事的是美国,而兴高彩烈准备接受的是日本的国民。实际上,占领日本的GHQ(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接二连三地发出了许多指令(见上表)。同时,改革也并非仅仅是由GHQ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战后的改革有许多是民众的心愿,而且也有在战前就提出来的改革主张。所以改革才能够得以迅速地推进。 制订日本宪法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制订的。1946年11月,新宪法公布,翌年5月施行。该宪法与战前的宪法不同,其最大特征是规定国民拥有主权,放弃战争,扩大基本人权的保障。下图是对写在宪法第9条中的“放弃战争”原则加以说明的图画,特别强调了和平宪法的特征。可见在这部宪法中融入了怎样的美好愿望啊! 战争的最高责任者昭和天皇怎样了呢?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