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跨越时空的舞台-东方戏剧史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田秦淳、野间宏等人就是这种情况。在评论家里,也出现了试笔人。福田恒存·中村光夫的《抚龙者》(1952)和《巴黎繁荣记》等剧本上演后,博得了好评。

  战后的日本戏剧,同战前相比,已经面貌全新,各种剧团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他们在以惊人的成就发展着日本戏剧艺术事业。

  印度近现代戏剧

  印度是个多语种的国家,因此,印度戏剧也是多语种的戏剧。印度古代的主要语言梵语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衰亡,随之而起的是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新语言。这些新语言发展至今,不下几百种,其中主要的也不下十五种。这样,在印度现代文学史上,就随之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不同语种的戏剧。当然,同古代印度戏剧的繁荣状况相比,印度的现代戏剧则起步比较迟,在不同语种的文学中发展情况不一,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如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那样举世瞩目的伟大之作。但它的数量很大,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另外,同日本、非洲各国等东方国家的现代戏剧一样,印度的现代戏剧除继承本国的传统之外,深受西方现代话剧的影响,这是东方戏剧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印地语戏剧

  戏剧的开拓者——帕勒登杜

  印地语中的剧本创作比较晚。十七世纪早期有《罗摩衍那大剧》,十八世纪中叶有《幻境的骗局》,两者都是诗剧。十九世纪上半叶,也可以打到一些材料,但多是对话体的诗歌缺少戏剧情节,没有什么影响。印地语中真正成功的剧本创作是从帕勒登杜开始的。

  帕勒登杜(1850——1885)出生于北方邦的贝拿勒斯一家很富有的商人家庭。幼年死去父母,小时受了不少宗教教育。他通晓梵语文学和孟加拉语文学,也熟悉印地语文学。早在1869年他十七岁时就创办了一份《赫利谢金德尔杂志》,从此他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直到1885年他三十五岁去世时为止。他死于肺结核。

  帕勒登杜处于民族觉醒的早期,因而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他是个先进人物,他的作品为印地语文学开辟了道路,在文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很短,但他著译不少。他从梵语和孟加拉语翻译或改编了近十个剧本,创作了九个剧本,写了大量的诗和一些散文。另外,他还写了有关历史的著作以及大量的论文。在戏剧方面,他的创作有独幕剧,也有多幕剧。从性质来分有笑剧、讽刺剧和象征剧。从题材来分,有历史剧、神话传说剧和社会剧。从体裁来分,有诗剧、诗文混合剧和话剧。

  《按<吠陀>杀生不算杀生》是一个分四场的独幕笑剧。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和祭司。这是作者在1873年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其主题思想不在于杀生或不杀生,而是借此公开鞭笞和讽刺社会上的这四种人物,他们都属封建上层或印度教的上层,一般说来都属于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杀生问题是一个引子,用来揭示他们的虚伪和表里不一。作者还嘲讽大臣竟然在阎王面前还打算行贿以自保,弄得丑态百出。这个剧本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信守不渝的国王》是作者1875年改编的一个诗文混合剧。故事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乐善好施、信守诺言的国王赫利谢金德尔的事迹。主要情节是:天神和修道士仙人知道谢赫利谢金德尔乐善好施且信守诺言的品德后,就来考验他。作为婆罗门的修道士仙人求他施舍了全部国土,他已经一无所有了,无法再付出礼金。为了弄到一笔礼金,他出卖了自己的妻子作人家的奴隶,也出卖了自己,替人充当看守焚尸场的守护人。在这里,他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后来他的儿子死了。妻子悲痛欲绝地抱着儿子的尸体来焚尸场。可是她无钱交纳焚尸的费用,而谢竟替自己的主人,向妻子索取了她身上仅存的一件衣服的一片布作为费用。这时天神及修道士仙人出现,由于谢通过了考验,修道士仙人归还了他的国土,让他的儿子复活。天神要赐福给他,而他首先求天神让他的人民都升入天堂。虽说剧中宣扬的忍耐精神在当时英国统治印度国土的情况下不无消极影响,但这个剧本也让印度人民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同时剧本具有催人泪下的感人力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印度惨状》写于1876年,是帕勒登杜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爱国主义的作品。全剧分六幕,有诗也有散文道白。这个剧本带有活报剧和象征剧的某些特点。剧本写的是印度现实的悲惨境遇:它受到饥饿、疾病、死亡等等的威胁。作者想把这一切摆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促使人们觉醒和觉悟,起来振兴国家。作者采用了传统的拟人化的手法,把一些概念,如印度、印度的恶神、印度的命运、毁灭、无耻、疾病、黑暗等,都让角色来代表,此外还有七个真正的人物,其中包括诗人和记者。剧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印度的惨状,展示了一部分印度人 (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表现出了他们的反抗中的妥协性,从而表明,印度要改变它的命运,使“他”从昏迷中觉醒,只有靠全民族的觉悟和反抗。作者在剧中暗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印度的前进。

  《金德拉沃里》是一个多幕剧,写于1876年,剧中描写了神话传说中的黑天的情人罗陀的女友金德拉沃里与黑天的爱情。《印度母亲》是写于1877年的独幕剧,作者的目的同《印度惨状》一样,是为了唤醒人民大众。《尼勒德维》(1880),多幕剧,是为了启发和鼓舞妇女而写的。剧中描写印度一个国王的妻子设法杀死了入侵民族的将军,为被害的丈夫报仇雪恨的故事,突出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1881年,帕勒登杜写了儿童剧《黑暗的城邑》。剧本写一个极昏庸的土邦王公的愚昧无知。有一个人向他控告墙,因为墙倒时压死了他的羊羔。于是,王公传令捉墙。墙不能捉,又传令捉砌墙的泥瓦工。最后,把警察局长捉来了,因为他骑马路过街道,干扰了卖羊皮水袋的小贩,以致小贩把大水袋当成小水袋卖了。大水袋装水太多,拌石灰的工人将石灰和稀了,墙就没砌牢。王公因此要处警察局长的绞刑,但绞索的圈太大,套不上,找来一个修行人的徒弟来代替。修行人和他的徒弟争着要上绞刑架,说当时绞死可以直接升天堂。王公见了,自己要占这份便宜,他走上绞刑台,让大家把他绞死,剧中有很多引人发笑的材料,印度人认为是笑剧。

  总之帕勒登杜作为印地语文学的第一个成功的剧作家,写了几个很有意义的剧本,为印地语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存在着不足,有的剧本甚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他作为戏剧的启蒙者是当之无愧的。帕勒登杜的许多同辈作家受到他的鼓励以后,创作了一些能够搬上舞台演出的剧本。如谢利尼瓦斯·达斯的《坚持战斗和爱情诱惑》、《温暖的外衣》;拉塔格利生·达斯的《痛苦的小姑娘》、《伯德马沃蒂》;基学利拉尔·戈斯瓦米的《月球》、《戏剧的产生》等等。但这些剧本艺术价值不大,无法与帕勒登杜相提并论。

  二十世纪的印地语戏剧

  十九世纪下半叶,帕勒登杜开始了印地语戏剧创作,曾经兴盛一时。这以后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剧作家,但无新的起色,直到杰耶辛格尔·伯勒萨德走上剧坛,才打破了沉寂的现状,活跃了印地语剧坛。

  伯勒萨德 (1889——1937)的第一个剧本是《君子》(1910),它和以后的《慈悲场》(1912)、《忏悔》(1913)。《拉杰谢利》(1914)是作家的初期剧本,还不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和观点。伯勒萨德共写了十三个剧本,其中八个是历史剧,三个是神话剧,两个是抒情剧。最重要的是历史剧,这些剧本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其中 《健日五塞建陀笈多》最为优秀。剧中刻划了笈多王朝的皇帝塞建陀笈多第二的重孙的英勇,他的勇敢使今天的每一个印度人回忆起来也会感到扬眉吐气,是个理想的君王形象。总的来看,伯勒萨德的剧本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真正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仍然绝无仅有,更谈不上让劳动人民作为戏剧的主角了。从形式上说,剧本很难适应舞台演出。因此这时的戏剧仍然落后于其他文学形式。

  真正写出现代生活的剧作家应首推乌本德勒那特·阿谢格(1910——)。他写了十来种多幕剧,许多独幕剧,后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

  《胜利和失败》是作者早期作品。出版于1937年,内容是表现两个土邦王朝联姻,后来互相争夺王位的故事。剧情很复杂,人物众多,有三十多个场景。艺术表现上也很粗糙。

  《天堂一瞥》(1939),也是早期作品。剧本讽刺受了高等教育的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妇女。这种妇女已经欧化了,她们为了赶时髦,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而丈夫们不得不管孩子,做家务,甚至服侍她们。作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六个儿子》(1940)的主题在于暴露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金钱关系。剧情是:一个年老的公务员退休回家,儿子们不理他,可是当他中了三十万卢比的彩时,他们却一个个变成了孝子,暗中却在他的钱上打主意。钱花完后,就再没有人理他了。只有过去被他赶走的在火车上服务的第六个儿子愿意赡养他。剧本讽刺挖苦了那些金钱拜物教的信奉者,点出了真正善良朴实的品质是在下层劳动人民身上。从技巧来说,作者把这些情节安排在一个梦里,也是成功的。

  《幽禁》(1945)写一个青年妇女,结婚八年,郁郁寡欢,度日如年。当她听到她八年以前的情人来时,精神振奋,准备迎接客人。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