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四人是太空人的后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上才幸免于难的。我们相信这类神话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那场大洪水中唯有高山或高原地带的人类有机会幸存下来。据说,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在埃及访问的时候,遇见埃及的一位大祭司,他告诉梭伦说:大灾变杀死了全部住在海边和河边的人,而安然活下来的,都是住在山里“粗野、无文化的放羊人和放牛人。”
  大洪水过后,从高山上走来了牧羊人,可惜,由于他们自身发展就十分落后,根本没有能力把上一次文明接续下来,只在记忆当中保留了上一次文明的一点灵性,当他们从高山下到平原后,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记载下来,这便成了我们今天谁都无法解读的东西。然而,他们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大洪水的见证人。于是,他们将看到、听到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来,又经过几千年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神话和传说。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今天保存下来的神话,在剔除后来传讹附会的成分后,我们会嗅到很浓、很浓的火山气息。
  比如说,中国神话中许多神的事迹大多可以在盘古、伏羲的事迹中找到蛛丝马迹,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来自西南山区地带。还有美洲印第安神话,绝大多数来自于山区的土著居民。纯属平原地区的神话极少,许多都是从山区的神话演变而来的。再者,我们从神话里发现,神话离不开高山,绝大多数的神都居住在高山上。中国《山海经》中记录的神话最多,但这部书基本记载的是大山和高原,书中几乎所有的神都住在高山或高原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是从高山来到平原的人们对他们的早年生存地有着一份极为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口传所看到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将这种感情带进了神话。我们之所以强调神话原型的重要性,其原因就在这里,这其中有我们人类已经丢失或早以淡忘的记忆。
  泰山拜祭的真相
  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围绕泰山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千古流芳的奇文妙句。从泰山脚下一路上去,到处可见各种摩崖碑刻,据说这一坏习惯最早发端于秦始皇,他在东巡的时候在泰山上刻石鼓文为自己歌功颂德,后世也就纷纷效仿起来。但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谁也说不清,很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习俗——泰山祭天。
  中国人崇拜虚无的天帝,这种崇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仪式——祭天。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人立庙拜祭天帝,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有争议,但这条材料至少说明祭天的宗教仪式十分古老。一般来讲,祭天的地点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平常都在山顶,如果没有山,就用土筑起一个坛,以象征高的意思。古时祭天有三种仪式:庙祭——在天帝庙里拜祭;效祭——每年两次在城郊拜祭;封禅大典,这是祭天的最高形式,几乎都在泰山举行。
  中国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宗教祭典也分出许多个等级。祭天是天子的专利,任何人不得染指。但春秋以后,由于周天子地位衰落,代之而起的各方诸侯篡夺了周天子的祭天权。据许多记载说,春秋时曾有72次祭泰山的仪式;《太平御览》卷68引《汉官仪》就记载说:“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可大家知道,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战乱不休,泰山又处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境内,怎么可能发生七十二次诸侯亲自到泰山拜祭的事件呢?为什么史书中从未有过因封祭泰山而导致战争的记载呢?对此,史学界争议颇多,至今意见无法统一,但许多人以“绝对不可能”彻底否定了古代的记载,这是不公平的,不能一碰到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怀疑上古记载的真实性,如果总以这种方式疑古论古,那么我们就成了古史的创造人,何必再去研究。因此,我们的讨论必须站在承认古史记载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考虑、假设,找出不合理背后的合理性。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地区,海拔1524米,是山东全境海拔最高的山,也是中国沿海、尤其是中原地区(古时的中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濒临大海最近的一座高山。我们承认泰山以其雄浑的气势震撼人心,故历史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但这决不是诸侯冒生命危险巴巴地跑来拜祭的原因,也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大度宽容不加阻挡的理由。从泰山所处地理位置上,我们怀疑古时在泰山拜祭的不是天,而是水。
  当地月分离时,引发了一场水位高达1000米的大海浸。中国沿海和中原的许多地方统统沦为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原及高山地带的人逃脱了这场劫难。当洪水向东南退去后,很可能山东半岛泰山以东的地区在一定的时间里还浸泡在海水中。《淮南子·本经训》记:“共工振滔洪水,以落空桑。”《绎史》卷五引《归藏》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就是现在山东的曲阜地区,正与泰山处在一条纬线。从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们,追随大海退去的踪迹来到了泰山,面对汪洋大海,为了祈祷洪水早日退去,这些山区居民很自然地在泰山上举行了他们的祈祷仪式。这种仪式一代一代传下去,随着岁月的流失,几千年过去了,后人对洪水的印象越来越淡,泰山拜祭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以至后来人们根本不知道先人在泰山祭的是什么,只知道这种祭典十分重要。因此不知不觉把这一隆重的祭礼与祭拜最高的天神——天帝相联系,使泰山祭拜从祭水变成了祭天。由于泰山封祭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共识,所以即使在诸侯林立、战乱不休的年代,大家也都墨守着祖先的成规,齐国不加干涉,各诸侯国也不随意生事,一切都在虔诚、庄严、肃穆的气氛下进行,这才有72家封祭泰山的可能。
  旁证泰山封祭是祭水而不是祭天的另一个证据是泰山府君的观念。
  十代同罗是地狱中的鬼王,他们是随佛教一起从印度进口的。可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自己也有一套地狱体系,鬼王就是泰山府君,他掌管着中国人的生生死死。《后汉书·乌桓传》记载说,乌桓人死后“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也。”《初学记》卷五引《道书福地记》云。“泰山多芝草玉石,下有洞天,周迥三千里,鬼神之府。”《史记》曰:“死有重于太(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什么有泰山是地狱的说法呢?学术界至今搞不清楚,上古的记载里没有一点痕迹说明这个习俗的由来,只知道它大约起源于东汉。
  我们认为,泰山祭水和祭鬼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大洪水吞没了许多平原地带的人类。洪水的幸存者们,在泰山举行祭水的仪式中也祭奠那些在洪水中丧生的亡灵,这就是泰山——地狱的起源,也是后代祭天与祭鬼合而为一的理由。
  萎缩的文明
  马奥利族曾经是一个自由驰骋在太平洋的航海民族,可悲的是,在他们定居新西兰之后,就逐渐脱离了航海,以至后来把所有的航海技术都完全忘掉了。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把这种现象用“第二次野蛮”这个词来加以形容。这种文化倒退回原始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曾有一个“马达加斯加”计划,即把所有的犹太人裸体流放到马达加斯加岛,剥夺他们一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万幸的是这个计划随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而流产,否则犹太人很可能会发生一次文明的大倒退。
  我们人类在洪水过后就曾发生过文明倒退的现象。从高山上走下来的落后的牧羊人,很快就意识到知识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在洪水退去的废墟中仔细寻找上一次文明留下的知识,当然,他们的寻找是有收获的。据说,在这场洪水之前,有人预感到人类将要毁灭的命运,所以有意保留下了一些知识。
  根据古代埃及历史学家马奈敦的著作,在大灾变到来之前,传说性人物贤哲特特卡,决定把自己的重要知识保留下来。为此,特特卡作为赐与人类文字的知识之神,在埃及诸神的万神殿中受到祭祀。
  阿拉伯古代历史学家马斯乌蒂,根据当时的资料,作了如下记载:“一位洪水之前还活着的帝王斯利德,命令祭司们造两座大金字塔,将他们得到的知识和各种艺术以及科学成果藏在里边。这是为了使这些成就躲过灾难,让后代的人知道。这位帝王还把星辰的及其周期以及其它知识记载下来。”同样的事情,在阿布·巴尔库希的著作中也有记载,贤哲们已经预见到大灾变,“在下埃及用石头建造了很多金字塔,作为灾难开始时的避难所。这些金字塔中的两座长、宽、高均为四百罗科奇(大约二百米),比其它金字塔都出色。这两座金字塔都是用磨过的很大的大理石修造的,石块砌得严丝合缝,好像根本没有接缝。在这些金字塔内部,写有贤哲们打算保存的、令人吃惊的各种知识。”
  巴比伦的历史学家,祭司拜罗索斯(公元前3世纪)也曾谈到洪水前保留知识的情况。根据他的记载,帝王科希斯罗斯在知道洪水降临不可避免对,曾命令“写一部关于一切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的历史书,将其埋到太阳城希帕尔中。”另一位古代历史学家、博物学家约瑟夫·弗拉比记载说:“他们想,他们的发明成果不要在广泛被人知道以前就被遗忘,于是他们建了一根砖柱和一根石柱,把他们的发明写在上面。之所以在砖柱之外又建了石柱,是为了即使前者被洪水冲倒,后者仍可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使柱子上写的知识广泛被人知道。”据说这根石柱在公元1世纪仍然存在,就在太阳城的旧址希帕尔。
  不管怎么说,高山上的幸存者在洪水过后的平原废墟中发现了大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