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饶切┦油夤傥吠荆泳┕傥雇镜墓渥拥埽丫愕蒙辖盘な档亓耍鐾庵碌瘸嗔肓⒈掳焱曛笤僖椤!�
杜士仪本就不指望现如今就能够把外任的事给敲定下来。再者,他想求河陇或安西四镇的官职,在没有到过当地,也没有相应的东西证明的情况下,即便有从前的辉煌政绩作为参照,也难以服众。等到出了兴庆殿,他轻轻舒了一口气缓步下台阶,却和迎面而来的太子李鸿一行撞了个正着。
“太子殿下。”
见杜士仪侧身让路行礼,李鸿想起刚刚听说杜士仪即将前往鄯州的事,心情也好脸色也好,一时都异常复杂。那件办得实在是不怎么谨慎的事,险些让他和杜士仪全都掉进了万丈深渊,倘若不是杜士仪临危不惧,又一口咬定绝无此事,只怕他就因此被废了!他强自一挑嘴角笑了笑,又柔声说道:“外人大多视和吐蕃突厥之属打交道为畏途,杜中书却迎难而上,实在令人佩服。”
“不敢当太子殿下赞誉,臣只是尽心竭力报效陛下信赖。”
对于再次撞上李鸿,杜士仪很想抱怨一下自己的坏运气,而李鸿竟然还不顾这是兴庆殿门前要和他搭话,他就更无奈了。好在两句官样话之后,李鸿一点头就拾级而上,他自然赶紧就快走几步离开了这是非之地。直到出了兴庆宫,和赤毕等几个随从会合,他才终于纾解了刚刚在宫中那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伴君如伴虎的京官,谁爱当谁当!
“郎主,韦十四郎晌午时来了,留下话说晚上要来蹭酒喝。”
“这个韦礼!”
心情极好的杜士仪自然恨不得晚上呼朋唤友好好聚一聚,少不得又请人去知会了裴宁。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傍晚时分,王缙也不请自来,此外则是李白王之涣和孟浩然。后三者都听说了他要前往鄯州的事,二话不说便表示要前往同游。尽管三人一时名士,可文采斐然不代表就有做官的才能,因此三人联袂游两京,玉真公主固然对他们的诗赋文学赞口不绝,杜士仪也替他们引荐过,还有个文坛宿老贺知章亦是逢人便夸代州三杰——根本不理会三人没有一个是本籍代州的——可最终执政的是宰相,三人也索性看开了,连科场都不愿下。
轻轻巧巧灌醉了这三个好酒之辈,把他们安置到了客房中,杜士仪方才和韦礼裴宁王缙到了书斋说话。他和王缙是拐了弯的姻亲,和裴宁是同门师兄弟,和韦礼则是科场同年,多年来互通讯息,彼此提携,自是非同一般的交情。如今裴宁和韦礼全都回朝高升,他却遽然出外,要说最不明白的,就是韦礼了。
韦礼刚刚从蜀中调回来,就听说了朝中格局大变的消息,这会儿脑袋还没完全转过来:“我说君礼,你这到底是闹得哪一出?”
“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我这一去恐怕不是数月而归,一两年之内怕是回不来了,所以,日后长安城若有风吹草动,还请三位给我通风报信!”
见杜士仪没个正形地笑嘻嘻拱手,王缙不禁苦笑。托御史台大换血的福,萧嵩超迁他为殿中侍御史,显然把他看成了自己人。只从那一回和杜士仪痛喝了一场,此后又见其上任后翻手为云覆手雨,他就看出杜士仪所谋之远。可此刻他还来不及开口说话,裴宁便抢在了他的前头。
“小师弟,你莫非是觉得朝中有萧相国和韩相国,对你都颇为照拂,自请出外后能够稳若泰山?”
这话说得其余二人立刻沉吟了起来,杜士仪却耸了耸肩道:“三师兄说错了。萧相国急躁,韩相国刚直,就算韩相国知道这次是萧相国举荐的自己,只怕在有些事情上仍然会不容让,彼此相争是一定的。要还是如此,只怕他们二位都未必能够长久。”
“那你还敢贸贸然外任?”韦礼顿时急了,“岂不闻,朝中有人好做官?”
面对三双疑惑不解的眼睛,杜士仪气定神闲地说道:“所以,在离京之前,我会设法和将来可能拜相的人好好交通一番的。”
若是留在京里,三年五载他都休想追上李林甫,但在外任上,他可以想办法缩短年岁带来的距离!若是一味想要在朝中,那就得长年累月给人当枪使,他这年岁太吃亏了!
☆、725。第725章 团拜辞诸相
有萧嵩支持,天子点头,又没有其他人争着想去鄯州主持赤岭立碑之事,这么一件任务便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杜士仪身上。
然而,知制诰并没有因此而委于其他中书舍人,而是由张九龄一人独秉。杜士仪最后一次与张九龄从兴庆宫一同出来的时候,张九龄突然开口说道:“我听说,萧相国将派侍御史苗晋卿等人,随君礼前去赤岭?”
自己给萧嵩出了那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主意,萧嵩自然一定会采纳,此时杜士仪听得张九龄如此问,当即轻描淡写地说道:“萧相国以为吐蕃自恃兵强马壮,常常与大唐相争,此次虽有我主动请缨,但也当择选朝中得力之人,前往鄯州,宣示我大唐国威。”
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怎么骗得了张九龄。他哂然一笑,但却没有因此指摘萧嵩什么,只是直截了当地说道:“陛下已经下令,命我为裴相国拟神道碑。”
奉旨为公卿贵族宰执高官写神道碑,这素来是一件很长脸的事,非辞藻华丽者不能得此殊荣,当然,还得官足够高才行。杜士仪能够为金仙公主撰写神道碑,那还是因为他和金仙公主的特殊关系。此刻听到天子竟然把裴光庭的神道碑指名给张九龄写,他就知道不论是非功过如何,裴光庭已然盖棺论定了。他笑了笑没说话,可谁曾想又往前走了没几步,耳畔突然传来了张九龄的一句话。
“裴相国之子裴稹上书为其父讼冤的事,可是君礼的主意?”
此话一出,毫无准备的杜士仪登时大吃一惊。等发现张九龄正盯着自己看,他就知道不论张九龄是真听说,还是在诈自己,他都露馅了。有些懊恼地长嘘一口气后,他便干巴巴地说道:“子寿兄还请不要瞎猜,如此言语如果传到萧相国耳中,我可就麻烦了。”
“君礼若是怕麻烦,何至于不动声色帮了一直和你不对付的裴相国,又让苗晋卿等人不至于过分远贬?若非和你共事,大约瞧出了你是怎样的人,我也不会琢磨出这一点。你也不用担心我会对旁人言说,事实上,裴相国的循资格之法虽着实扼杀俊杰之才,可他的谥法,我也曾经在陛下面前陈情,不宜过分。虽说陛下这忠献二字未免太溢美,可总比克字来得强。若一个无有大过的宰相却谥曰克,试问日后谁为宰相还敢推行新政令?”
既然张九龄不打算大嘴巴,杜士仪也就放心了。他可是处心积虑方才打通了萧嵩的关节,至于帮已经死了的裴光庭一把,说实话,就是因为人死如灯灭,裴光庭纵使害得宇文融丢了性命,可后者也不是全然无辜的。而且,正如同张九龄说的,如果一个宰相刚死就要遭到在职宰相的反攻倒算,那岂不是日后为宰相的都要战战兢兢?当然,他也不是圣人,借机卖给裴家一个好又是另外一点。想到张九龄如今分明日益得圣眷,眼看宫门渐近,他突然轻声提醒了一句。
“子寿兄他日若是拜相之时,只希望凡事能够克制一些,莫要太过急躁。”
这么一句话顿时说得张九龄愣住了。如今尚书省六部中有的是精明能干年富力强的人,论资历他在其中只是小字辈,人望也远不如当年张说那样门下折服无数才俊,可杜士仪如此言说,竟是分明笃定自己他日能够拜相。纵使他心里一直以辅弼自许,可此刻仍然不禁心头一热,而后又倏然冷静了下来。
“君礼的箴言,我定会铭记在心。”
“还有,别被某些口蜜腹剑的人给蒙蔽了,比如我。”杜士仪仿佛开玩笑似的眯起了眼睛。
张九龄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君礼可从来不曾趋附过我,你我私交也有限,怎会有蒙蔽之说?不过口蜜腹剑……此语我还是第一次得听,不知出自何典?”
“无典,我自己瞎编胡造的。”杜士仪没想到张九龄还真的深究起了这四个字,赶紧搪塞了过去。正如张九龄刚刚所言,他和这位同僚因为中间梗着一个宇文融的关系,一直都是公事往来,私交极少。想来作为天子,也更希望掌管知制诰的两个臣子少些私人往来。如今离京之前,能够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足够了,他总不能拉着张九龄神秘兮兮地说,你给我小心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出了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下的大门,张九龄就停下步子对杜士仪拱了拱手道:“君礼此去鄯州,我公务在身也不便置酒送别,便再次道别吧,珍重!”
“多谢子寿兄,你也珍重!”
分道扬镳之际,上了马的杜士仪见张九龄带着随从一前一后往大明宫的方向去了,他不禁伫立远望了片刻,直到林永墨出言提醒,他方才回过头来。
“杜中书,职责之内的事情都交卸完了,你不回去再拜别萧相国了?”
“萧相国那儿,该说的话我已经都说完了,如今再特意走一趟大明宫中书省,又要惹人围观。对了,等到告身下来,你就是中书主事了,记得我对你说过的话,阎麟之的事,是前车之鉴。”
林永墨打了个寒噤,忙不迭地点头应是。等到一路把杜士仪送回宣阳坊杜宅,他就只听得杜士仪一面走一面对他嘱咐良多,到最后,他只觉得心头滚热。
他不过一流外出身的微末小吏,却能得主司如此信赖提携,这是何等幸运!
杜士仪只是习惯性地对自己人就是胳膊肘往里拐,等发现林永墨竟在那擦眼睛,他这才意识到,这位年纪一大把,在流外熬了十几年的老吏是给触动了。他可不想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被人看见自己和林永墨有多亲近,以至于日后中书省内日月换新天的时候此人又被人排挤。
“总而言之,好好去做,固然不能马虎萧相国交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