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祝:职业游戏?
黄:刚才你说的战报,应该是指星际的战报吧。其实最早的时候,写QUAKE的文章比星际的要多一些。
对,职业游戏。或者说,职业竞技吧。
祝:之后就开始写这一类的东西?
黄:对。最早比较下工夫写的是〈Thresh;Quake的传奇〉。后来大多是一些技术上的讨论。同一时间,我也开始把国外星际比赛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刚看到“战报”这种形式的时候觉得挺惊奇的,另外也觉得他们的打法和国内相差很大……
祝:之后的兴趣就转移到了职业联赛上?
黄:对了。的确研究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写的东西也多些。没再有什么波折了。帮游戏天地搞了一次Q3比赛,不久之后就来elong了。
祝:那么对于游戏职业化的感觉呢?
黄:我听过很多人/公司/网站关于职业化游戏在中国的发展的宏伟蓝图。恩……大概的感想是:小打小闹的居多,流于空想不切实际的居多。我大概有一个想法:走下层路线是不行的,得走上层;自己拉一票人耍把势是不行的,得让别人来请你耍。或许不用太久的时间,大家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吧。由于涉及到一些朋友的商业机密,就不好再往下说了。
祝:嗯,明白了,感觉现在的游戏杂志,比起当时来怎么样呢?
黄:惭愧……就没怎么看过现在游戏杂志了……不过……想了想,还是有些想说的话。我感觉老一辈的作者和现在很多新的作者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原创性。现在很多文章的功利性太强,目的也太明确:为了稿费而写。这样的说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文章的量产和质量的下降,却是有目共睹的。有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本事:对一个游戏的接触不到一个下午,就能写出几千字的东西来;或者是直接生搬国外的东西。这些也是前一阵子的一些感想了。这样的文章太多,也是我不再看游戏杂志/媒体的原因之一。由于有颇长的时间没有再接触了,因此不能肯定是否现在此种风气依然蔓延。或者现在的游戏媒体又重现光华也未可知。因此如果有朋友们对以上说法不满,尽可板砖拍过来好了,我这都接着。
祝:那么……游戏编辑呢?
黄:这个……就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三个字:不了解。不是我回避什么,是真的完全不了解。老的我所认识的游戏编辑里,只有家电的PC兔子还战斗在第一线,别的全都走了……都离开这个行业了……我以前的同事们……教官是CBI里我最小的同事了。我走的时候他还在,后来听说似乎去深圳了。经商。MAVERICK是华彩的一个小头目,同时也是雷神中文站的头儿。蚂蚁也在华彩,听说现在变成一个“规律女性”,6:00下班的话6:01准不见人影,我都见不着她了。光头在山东。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件好玩的事是:以前在成都的同事/朋友/作者/网友等,有80%都跑到北京来了,并且渗透到游戏的各个领域,哈哈
祝:很多人说,当年的编辑属于把自己奉献给游戏行业,然后就退出了……
黄:呃……似乎也没有必要说得这么悲壮吧。没有人会刻意地虚伪得这么悲壮。我想比较合理的说法是:那个时候,我们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资本主义;那时候的一代人,做事的动机也较单纯些,想法不怎么多。游戏是一碗青春饭,没有人能吃一辈子。年龄/经历到了,就是离开的时候了。这就好比说,你问了我这么多,我也问你一句:你在这一行里,可以呆多久呢?
祝:在行业里呆多久,还是需要看这个行业的发展。
那么以后你还有可能重回到游戏业吗?
黄: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变故,那就是不会了。离开新浪潮的时候,这一点就已经确定了。
祝:嗯,访谈基本到此结束了,最后问一下,您以后的理想是……
黄:对以后……还是茫然。就象现在这样过下去,当一个不高不低的程序员,似乎也不错。但是不是就这么过上一辈子,我也无法回答。回头想想,觉得怪怪的: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是和游戏一起度过的。也许,这一生都无法完全脱离了吧。
二:汪寅
汪寅,曾用笔名:软体动物。1994年开始撰写电脑游戏相关文章。开创国内第一个电脑游戏专题栏目“电脑游戏月旦评”,主要介绍每月的最新游戏资讯。1995年进入《电子游戏软件》杂志任编辑。现在ELONG任 游戏精神 版编辑。
我想,老一辈的玩家都对“软体动物”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吧——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1994年的时候,我刚上高中,在门口的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叫《Game集中营》的杂志,最开始以为是普通的游戏大攻关、秘籍大揭露一类的书,但是后来就发现……这竟然是个游戏杂志。
于是在那一段日子,我每个月都等待那本杂志——我从小到大等待过的杂志有两本,其一是小学时的《童话大王》,其二就是高中时的《GAME集中营》。
当时我也将买电脑,对电脑游戏心向往之,对他的文章也是极度关注(我的头目此时在我的身边说“告诉他我也是他的崇拜者,就是因为他的鼓动,我当年才花了两万元钱买了PC),并崇拜之。如果说有什么偶像的话——软体动物也算一个吧。直到现在,我也是一直以他的月旦评为目标的。
祝: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呵呵。
汪:我,男,26岁,大约6年前开始慢慢进入这个行业,主要从事编辑工作。
祝:6年前的时候……是94年是吧。
汪:差不多,最开始的时候还不算正式入行,只是每个月为电子游戏软件杂志写一篇稿子,后来是95年正式进入杂志社做专职编辑
祝:大陆上最早的电脑游戏文章恐怕就是你写的了吧?能详细介绍一下当时因为什么才建立了这个栏目吗?
汪:当时电软只是国内第一份电子游戏杂志,因为筹备时比较仓促,没有顾及电脑游戏的内容。在试刊号第一期中有一个读者反馈表,我在第一时间买到了这本杂志并在第一时间回了信。当时是因为太激动了。过了不久,杂志社就写信给我去参加他们的第一次读者座谈会。在会上大家谈的基本都是电子游戏,只有我一个人是以电脑游戏为专攻的。主编觉得我挺不错,于是后来约我每月写稿。我就答应了。
汪:那么在当上编辑之前,你在做什么呢?
祝:曾经在两家小电脑公司里工作。第一家只是做些装机啊,拷软件的工作(那时候拷软件还没人管)。第二家是在中关村电子世界(现在已经没有了)里卖多媒体配件。
祝:玩电脑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家人有什么意见吗?
汪:要说最初开始接触电脑游戏,那是很小的时候,去妈妈学校里的机房玩苹果机上的游戏。不过后来上初/高中时主要是玩红白机和世嘉。因为家里不同意给买游戏机,平时又要上学,看漫画什么的,所以游戏并不占我主要时间。后来开始真正陷入电脑游戏世界,是在第一家电脑公司工作的时候。那时可以说是与电脑游戏再度重逢,已经和小时候玩的苹果游戏大不相同。因为说再度与电脑游戏重逢时玩的几个游戏给我印象最深,魔法门3,沙丘1,侠客英雄传,聊斋志异之幽谷传奇。后来的失落的封印,凯兰迪亚传奇1什么的。那时候游戏很珍贵,每拷来一个都会玩很久。
最早没有把游戏当做工作时,天天玩游戏家人的确是不喜欢。不过后来看到我已经以此为业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
祝:那么,开始写月旦评的时候,你是从哪里找到那么多新游戏信息呢?
汪:当然根本没有什么游戏资讯。我只是认识一些北京拷游戏的大源头,每周去他们那里拷来很多游戏玩。是。我每周大概背着20…30张5寸盘跑到人家家里去拷游戏,一次拷个少则5…6个,多则10来个,那时候游戏也小。其实当时如果这些人也做游戏杂志,现在肯定也发了。只是他们都不做,也不写。当时还有一些流传进来的软件世界杂志和香港的电脑时代…PC娱乐眼。我所了解到学到的东西基本都是从这些杂志来的。
祝:大概是什么时候加盟电子游戏软件的呢?
汪:应该是95年夏天。
祝:当时编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汪:苦中有乐呗。那时候杂志社在一个小四合院里,条件不好,中午大家也只是吃盒饭。到了晚上大家也不回家,写稿的写稿,玩游戏的玩游戏。然后大家挤在一起睡,曾经有4个人挤在一张单人床加一个长沙发上睡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侧身笔直睡的。当然,都是男的。
祝:当时的编辑部里的人们都挺有活力的吧?
汪:应该说都很有精力。活力表现并不很多,因为都是编辑,不太动。但精力都是很足的。
祝:当时的编辑,我记得的大概有阿KING,龙哥,老D,无类……据说无类是虚构的人物?
汪:不能算虚构,只能说是神秘人物。现在还在电软的Shadow Phoenix那时候已经在电软了,只是比较后台,不太露面。
祝:嗯?无类到底是……
汪:这个,还是不要说的好,不能因为不在杂志社工作了就泄漏人家秘密啊
祝:当时似乎全国玩家都把编辑部看成是神圣的地方……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吗?
汪:经常,一堆堆的,扔信时是一麻袋一麻袋的
祝:有玩家上门拜访吗?
汪:很少。首先是因为编辑部不好找。第二是因为谢绝参观。我们经常很冷酷的把满脸委屈的小读者拒之门外。。。。。。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作为当然国内最火的游戏杂志,要天天接待读者可就没时间工作了。
祝:每天的工作忙吗?
汪:还好,不是很忙,但也不希望外人来打扰。最忙的事就是结稿,以及给邮购的读者装书了。那时候是要我们所有员工一起来把杂志或书放到牛皮纸袋里,封上,贴上读者的地址。一般都是几千份。
祝: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电软,认为那杂志创立了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