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夜之时,赵普和赵光义商议,军中武将对赵匡胤最为忠心者乃是部将米信。米信带了手下亲兵召集将士高声呼道:“昔日有先帝挂帅亲征,方有我等征战之功。而今新君年幼,少不更事,我辈冒死为征战,天子却童心逍遥!赵点检待我等不薄,若为天子定能厚恩于众人。”众将士闻听此言,是交头接耳,犹豫不定。只见左边赵匡义领来一支人马,前呼后拥请立新君,右边赵普领的左右亲信,手举一件黄袍,请立赵匡胤为天子。摇摆不定的将士一看人心所向,且赵匡胤掌有兵符,天子又不再眼前,一哄而起,山呼:“点检为天子。”正是:
  幽州一梦本空言,却迷卜算助谣传。
  若非先帝猜到死,哪有点检为天子?
  米信领着士卒兵变,各营皆乱。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正与睡下,却闻营中士兵外面躁动。二将跑出帐外,见几个士卒乱喊策反言论,石守信大怒,拔剑便砍倒一个军士。怎知砍道一人,哗变士卒越乱越多。高怀德道:“此事还当速报赵点检。“二人随往中军大帐。石守信、高怀德进了中军帐,见赵匡胤与张永德喝的大醉,呼唤半天,赵匡胤昏昏沉沉醒来问道:“何事惊慌?”
  石守信道:“士卒军中哗变,请点检处置。”
  赵匡胤道:“适才安静,这会儿怎生兵变。二位将军代我平乱。”石守信、高怀德走出中军本想喝住哗变军士,但见中军四周数万将士高举火把,手举刀枪,呼天震地,高喊:“点检为天子!点检为天子!”石守信叹道:“点检为天子本事讹传,怎想今夜应验天意。六军花边,非是我等之过。”遂与高怀德跟随赵匡义、赵普、米信等人架起赵匡胤,加披杏黄袍,拥戴为天子。
  众将官扶出赵匡胤,后周将是一齐跪下,伏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见黄袍加身,惊恐道:“匡胤乃大周臣子,尔等为何陷我于不忠不义?”
  米信劝道:“拥立点检为天子,乃天意所至,人心所向,非是中人不忠君王,而是点检德佩四海,三军受恩,还望点检早登大统,顺应天义人心!”众将一番鼓动,三军声沸。
  赵匡胤道:“君臣有序,尊卑有别,赵匡胤万万不敢谋图皇位。”又是一番推辞,营中将士久跪不起,山呼万岁。赵匡胤见三军将士已是诚心拥戴,便在当夜自立为君。众人拥立新君,正欲三拜九叩,军卒来报抓住一个逃营之人。赵匡胤心中一愣,如今人心向我,竟有不愿屈从之人。匡胤道:“将那逃营之人,带来见朕。”
  过了少时,只见几个军士押来一人,此人正是谋士王审琦。部将米信在一旁喝道:“既见天子,还不快快拜谒。”王审琦平日胆子不大,赶忙跪倒,高呼万岁。赵匡胤问道:“今夜万众归心,拥立我为天子,仲宝为何星夜逃走,莫非要往京城告发?”
  王审琦道:“下官确是要往京城,但非要告发陛下。”
  赵匡胤问:“既不告发,又去京城何干?”
  王审琦道:“陛下称帝上合天时,下逢地利,人心归附,理所应当。为臣只是担心大军若回京师,只恐柴宗训母子遭乱兵杀戮,故而先使其母子逃走,再迎陛下登基。”
  赵匡胤闻听大笑,走到近前扶起王审琦,笑道:“人言仲宝忠厚仁义,今日所见过真不假,待朕入主京师之日,绝不纵兵为患。”王审琦此时才安心归顺,赵匡胤统率十万禁军连夜返回京师,
  这一晚陈桥兵变,十万人虽是拥立了赵匡胤为帝,难免也有不愿参与者,趁乱连夜赶回京师报信。小皇帝柴荣天明得了奏报,集昭文武百官问道:“赵匡胤造反将至,京城可有大将否?”
  丞相范质奏道:“京城尚有大将郭从义、赵晖,只是二人年岁已高,恐难平乱。”
  柴宗训问道:“两位老将军年方几何?”
  范质答:“郭从义六十有八,赵晖七十有二,届时苍暮之年。”
  “无有大将,谁能保朕?”柴宗训两眼红润,泪水上涌,竟哭泣起来。只见侍卫亲军指挥使韩通奏道:“启奏陛下,公众侍卫亲军尚有三千,末将愿为前军出战。淮南王李重进乃陛下表舅,可将旨情淮南王发兵勤王。”
  柴宗训如得救命稻草,言道:“将军真乃忠忱,朕命丞相范质、薛居正代朕观战。”范质、薛居正、韩通三人领之口谕,调出宫中侍卫亲军出城应战。陈桥离开封不过四十里地,当日晌午大军已到了开封城下。
  两军阵前,韩通对赵匡胤高声喝道:“赵匡胤当年险堤与你澶州结义,视若臂膀,而今你黄袍加身,谋篡黄尾,难道不怕天下共诛吗?”
  赵匡胤道:“非是我有心篡位,怎奈六军拥戴,天意如此,岂是匡胤之错?”
  “呸!”韩通催马提枪直取赵匡胤,这边有大将高怀德迎战,拦住韩通。二人马上大战六个回合,韩通被挑四阵前。
  在城头上观战的两位丞相范质与薛居正见韩通战死,即刻传令鸣金收兵。薛居正问范质:“这淮南王李重进几时能率兵来援?”
  范质叹了口气,答道:“千里之外,只恐远水不能解近渴。不如劝天子让位于赵匡胤,免得血站一场。”正是:
  万事本非人所料,陈桥一变社稷摇。
  古都常有兴废事,流传几代帝王朝。
  


第五章:周宋统一 第八十八回: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李后主词阙误朝政


  
    第五章:周宋统一
  

  
  范质与薛居正两个人一边商议对策,一边来到宫中。小皇帝柴宗训正与符太后在一起,二相面见天子便把韩通阵亡之事一一告知。符太后听了抱着柴宗训是悲痛哭泣,哭的不是韩通战死,而是大周江山难保。薛居正劝道:“赵匡胤倘若攻城,开封半日可破。人生命系于天,陛下不如顺应天意,禅位于赵匡胤。”
  符太后道:“只恐赵匡胤赚了皇位,还要再加害我孤儿寡母。”
  薛居正道:“老臣愿以三寸不烂之舌,出使赵营游说此事。”薛居正乃朝中老臣,也有威望,符太后便允诺只要赵匡胤不上柴氏宗族,便将皇位让于赵氏。
  薛居正只身来到赵营议和,赵匡胤得知柴便召薛居正中军帐来见。薛居正一见赵匡胤赶忙跪倒,高呼万岁。赵匡胤问道:“薛大人身为周使,为何屈膝跪我?”
  薛居正道:“都点检登基顺应天意,我主柴宗训特命老臣前来议和。”
  大将张永德一直对柴荣罢免其殿前都点检之事耿耿于怀,闻听此言,对薛居正怒道:“柴宗训既知陈桥拥立新君,竟不自量力命韩通迎战。如今韩通战死,又命人求和,哪有这等便宜事。”又转身对赵匡胤道:“末将愿领本部病马五千人,杀上大周午朝门。”
  王审琦也奏道:“都点检在陈桥称帝之时,曾言不伤柴氏宗室,还望三思。”
  张永德、王审琦各执一词,赵匡胤是左右为难,再看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皆是沉默不语。匡胤问道:“石、高二位将军以为此事可不可议和?”
  石守信道:“末将以为陛下初临君位,还当以人心为重。”高怀德也连声赞许石守信之言。
  赵匡胤心想王审琦、张永德、石守信、高怀德这四个人言语举足轻重,又手握重兵,有三个人主张议和,还当以多数之见定夺。赵匡胤起身拉住薛居正,言道:“我为天子授命于天,柴氏本为我主,怎忍相欺。只要将皇位禅让与我,定保柴氏世袭富贵。”薛居正连声称赞,匡胤又道:“薛丞相与我故交,我已命人备下酒宴为居正压惊。”赵匡胤一面设宴招待薛居正,一面命赵匡义、赵普草拟一篇诏书告慰柴宗训,劝其禅让皇位。
  一席酒宴之后,薛居正将要告辞回城。赵普将草拟好的诏书呈上,赵匡胤拿过略观一番,把诏书交与薛居正,言道:“此诏已表明我志,只要柴宗训依诏而行,我必保柴氏一门富贵不失。”
  薛居正道:“既能如此,微臣在开封恭候点检登基。”薛居正带着禅位诏书返回城内。
  薛居正来到宫中,拜见了符太后与柴宗训,便把面见赵匡胤议和之事一一说来,又呈上赵匡胤诏书。符太后命薛居正读诏,居正读道: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原自《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恭帝纪》)
  听了诏书,符太后与柴宗训母子二人抱头痛哭,薛居正也不禁泪下。悲泣少时,符太后言道:“薛丞相可宣谕百官,皇上愿仿尧禅舜,让位于赵匡胤。”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三十四岁的赵匡胤登基即位,乃是宋太祖,建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封赵匡义为晋王,赵普与薛居正、范质同为宰相,其余文武也各有封赏。贬后周皇帝柴宗训为郑王,迁至房州,才宗训十二年后病故,追谥恭皇帝。从此战乱华夏半个世纪五代就此终结。正是:
  五代梁唐晋汉周,五十三载列春秋。大唐盛世化往昔,黄巢造反乱不休。
  招安朱温纵虎患,引狼入朝天子囚。沙陀起兵始争霸,三箭遗命复唐仇。
  引兵契丹儿皇帝,拱手相送十六州。冒生刘邦传世子,后汉专行暴政谋。
  郭威让功换天下,柴荣征师傲九州。痴心巧成点检做,黄袍加身亡后周。
  赵匡胤在开封登基做了皇帝,心中最为忌讳的便是淮南王李重进,李重进是柴宗训的表舅,毕竟和姓柴的是一家,和姓赵的不一脉。李重进占据的淮河两岸十四州,一旦背叛投降南唐,那大宋南边将无险可守。赵匡胤传召石守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