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年考研政治理论单元预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复 习 指 导    
    本章新增及修订知识点    
    本章增加了一个知识点:联系与系统。    
     本章修改了三个知识点:(1)将“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修改为“规律及其客观性”;(2)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修改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修改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常考知识点    
      本章为每年必考章节,从1995~2005年共计考分为81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中,属于命题的重中之重。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为2006年修改的考点,为本章命题的重中之重,在1994年、1997年、1999年、2000年四年中均以10分的大题进行命制。除1995、2002、2004、2005年外,每年均考过。2006年新大纲对题型作了修订,再次考分析题的可能性极大。    
    本章试题命制的形式多样,各种题型均出现过。    
     本章试题很少单纯地考原理,主要考实际运用,2005年第34题就是运用“度”的辩证原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    
    本章2006年命题预测    
    由于本章是哲学中出题最多的一章,所以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考生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    
      辩证法揭示了“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对一切运动“同样适用”,其原理适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应注意到唯物辩证法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对本章涉及的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一些基本范畴应能用规范语言表述,同时,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有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基本概念容易出选择题,如质、量、度、肯定、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联系与系统、发展、规律及其客观性等。辩证法的基本关系、基本原则、基本精神易命制分析题。    
    对本章新增和修改的知识点的内容应予以重视。    
    预 测 试  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 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 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 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4。 唯物辩证法认为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性    
    5。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7。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8。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9。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    
    A。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B。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C。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错误观点     D。 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10。 “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这种历史观是    
    A。 相对主义的                       B。 古代朴素辩证法的    
    C。 诡辩论的                         D。 古代形而上学的    
    1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能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 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4。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5。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6。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17。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9。 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1。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 事物变化、发展引起了物质的运动    
    C。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D。 事物的多种联系形式组成运动    
    22。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这表明    
    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B。 矛盾是普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