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斯福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害我的凶手”,麦金利对施兰克请求道“替我报仇”。施兰克醒了,他看看表,才凌晨1点30分,很快又睡起了回笼觉。那天晚上麦金利没再与他说话。的确,这个〃请求〃直到11年后又重新再现,而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晚上,同一个星期,也是在同一个可怕的九月。    
    


第一部分:序威尔考克斯庄园

    星期日    
    罗斯福一大早就醒了,精神也好多了。“感觉真好”。他走上阳台去呼吸新鲜空气。他根本不知道有人在围墙外分分秒秒地正观察着他:黝黑的皮肤一直延伸到颌部,雪白的牙齿在厚厚的、略微张开的双唇中闪烁;他的脖子太粗,再加上那宽厚的双肩,普通衣领是绝对不够用的;他的胸肌太发达几乎撑开了胸前的翻领和排扣;他用短粗、灵敏的手指搓着表链。这是一个强壮、力大无比的人。当他深呼吸时,整个阳台似乎在与他同呼吸。    
    同往常一样,端来的早餐中又有掺了少许烈性酒的咖啡,这足以刺激罗斯福旺盛的精力,而摆在面前的一捆新的祝贺电报更加振奋着他,他只读了其中的一份法文报纸:万岁,罗斯福。在去往墨尔本小楼的途中,他尽可能保持庄严肃穆,但脑海里却翻滚着政治局势。悼念仪式上,他一眼瞥见了芝加哥时代-先驱报业出版商赫尔曼·科尔萨特,便急忙小声对他说“我想见你”。    
    赫尔曼·科尔萨特随罗斯福来到了威尔考克斯庄园。当科尔萨特被带到图书馆时,看见罗斯福正与一位来自普林斯顿的教授互相寒暄。教授40岁左右,典型的鹰钩鼻子特别显眼。〃伍德罗,你应该认识科尔萨特吧!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伍德罗·威尔逊。〃礼节过后,教授鞠躬告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与科尔萨特聊了起来。    
    “我想在内阁里调整两个位置,你可能会高兴。”科尔萨特一脸的自负。他是一名颇有影响的记者,有着更强的虚荣心。可是再往下听,科尔萨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我将撤换约翰·海,任命卢特为国务卿”,“我希望莱曼·盖奇能辞职”。    
    实际上,罗斯福并不想炒这两人的鱿鱼,相反,他对不断传入耳内的消息有些担忧:罗斯福一到华盛顿,约翰·海和盖奇将递交辞呈…。科尔萨特与他们的关系很好,此时在布法罗露面,无疑是天赐良机。罗斯福早就练就了一套如何操纵记者和媒体的手腕,他准备从科尔萨特身上下手。      
    科尔萨特:约翰·海是我的老朋友……您对莱曼·盖奇有什么意见?”    
    罗斯福:他经常发脾气,我说服不了他。    
    科尔萨特:您不知道吧,盖奇先生为内阁工作,有我一份功劳。昨天您在就职仪式上宣誓要继续执行麦金利的各项政策,可眼下您却要更换麦金利的国务卿和财政大臣!    
    罗斯福:(片刻的停顿,虚声假气地)……老先生,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我一生中这是第一次。我将留用他们。    
    除了恭维,罗斯福还邀请科尔萨特次日共同前往华盛顿,“火车上只有我的另一位朋友卢特”。罗斯福漫不经心地接着说“盖奇不喜欢我。我希望你能给他发电报,等我们到达华盛顿后,你约他到你下榻的旅店,劝他至少应留下来继续工作。我给你引见一位美联社记者,让他在我们明晚抵达华盛顿时发送这条消息——我将请求约翰·海和盖奇继续留任。”    
    科尔萨特洋洋自得,认为自己也能摆布权力了。他哪里知道罗斯福与美联社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其实他不过被罗斯福巧妙地推到了前台、以个人名义请求盖奇继续留任。    
    同样,美联社的消息将会抢在约翰·海提出辞呈之前发出去。这样,约翰·海和盖奇都将继续向罗斯福政府效忠,继续完成威廉·麦金利尚未完成的事业。    
    罗斯福的行动真是太及时了,要知道在华盛顿,国务卿约翰·海正在起草一份辞职报告。    
    1901年9月15日    
    “亲爱的罗斯福:如果您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总统的话,没有任何人将像我那样衷心地祝愿您。我对您的诚意和尊敬以及我对您父亲的爱戴,将使我感到极大的宽慰。即便是现在我处于深切悲痛中——这种悲伤既是为去世的总统,也是为我死去的儿子——我也很难一时说清我的眼泪到底为谁而流。我真心实意地祝贺您,不仅仅是因为您将从此开始光辉的政治里程,也是因为从此您将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凭您的年轻、您的能力、您的体魄和您的力量,上帝将赋予您勇气去从事更伟大的使命,您将为我们的国家增添光彩,您的英名也将永载史册。我的工作生涯已经结束——我的自然寿命也所剩无几。此时此刻,在坚信明天会更加美好之际,我鼓起勇气呈上我过去对您的一片衷心。”                                                                                                          
                                                                                  上帝保佑您!    
                                                                                            
                                                                                  您真诚的,约翰·海    
    星期一    
    9月16日的早晨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湖水碧绿,而布法罗那又黑有厚的窗帘此时显得极不协调,甚至有些低俗。微风轻柔地拍打着数千面飘扬着的半旗。刚过8点15,罗斯福在几名骑警的护卫下,乘坐马车沿着达勒威尔大街奔向〃交易大街〃车站。随风飘来的阵阵哀乐表明麦金利的护灵队伍正从市政厅走来。罗斯福命令自己的队伍跟在后面,保持一定距离,以示敬意。他站在火车站入口处目睹着仪仗队抬着沉重的棺木走进车站。乐队吹奏着〃永别了大家〃。麦金利夫人被搀扶着上了站台,她那虚弱的身躯被一大群身着黑色礼服的亲戚拥簇着。罗斯福走上前去,被眼前如此庞大而寂静的送葬人群所震撼。他向人群挥了挥礼帽登上火车。在记者群中,他找到了科尔萨特,冲着他耳边问道,〃你给盖奇发电报了吗?〃    
    


第一部分:序黑纱的火车头

    出于礼节,宾夕法尼亚铁路局专门为这辆灵车安排了两个披上黑纱的火车头。第一个火车头是打头阵的,将一路哀鸣,为后面的列车鸣路。第二辆火车头的后面挂了好几节车厢,有行李厢、会客厢以及5节〃普尔门〃式的豪华包厢。记者们在第一节包厢,参议员汉纳和其他政要在第二节,罗斯福及他的内阁成员在第三节,乔治·克尔特尤和麦金利的家属在第四节。从官方意义上讲,克尔特尤目前应该是罗斯福的个人秘书,但只要麦金利夫人还需要他,罗斯福有事还是直接找卢艾贝。第五节也是最后一节,是玻璃的灵柩车厢。从外面望去,麦金利的棺木被安放在鲜花丛中。    
    8点57分,火车开始启动。教堂的钟声回响在整个布法罗城的上空。成千上万的群众挤满了每一个站台、通道、码头和桥梁。在铁路两旁工作棚和仓库干活的工人们也都站在外面观看,他们斜眯着眼,瞟着火车。这种不太友好的眼神更多是冲着罗斯福的,罗斯福吩咐放下窗帘,但其实工人们早已急忙地返回各自工作岗位了。罗斯福此时期待着火车加速驶入广袤无人的地带以摆脱紧张的神经。    
    就在刚才,他亲眼看到了美国人工作的热情与干劲——工人们不愿浪费更多时间围观——这一切让罗斯福感到高兴。几年来,他,以及世界都已意识到美国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国家。这是上天所赋予的最宝贵的财富。新世纪的头一年,美国已超过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英国,收入比英国高出250亿美元,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俄罗斯和德国加在一起的两倍多。在商品和服务行业美国已经非常富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工业强国更具持续发展的动力。    
    的确,美国的消费能力只占其生产能力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产品都在运往海外,其价格是其他国家的出口商无法竞争的。正如安德鲁·卡内基所言“美国生产的廉价钢材把其他国家踩在了脚下”。世界上大约一半以上的棉花、玉米、铜和油,以及至少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钢、铁、银和金都源自富饶的美国。    
    即使美国的原材料不是那么丰富,但美国精湛的工艺产品为她主宰世界市场提供了保证。最近,英国杂志刊登了一幅广告,介绍了典型英国绅士一天的生活用品:早上被英格索闹钟唤醒,刮胡子用的是吉列剃须刀,梳头用的是凡士林头蜡,穿的是箭牌衬衫,早餐吃的是快克麦片、加利弗尼亚无花果和麦克斯威尔庄园咖啡,上班乘坐的是威斯汀毫斯有轨电车,上楼用的是奥第斯电梯,在明亮的爱迪生牌灯泡下,使用的是华特曼钢笔。“舰队大街”的记者取笑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美国的煤运往纽卡斯尔”(英国著名的产煤基地)。在这笑话的背后的确潜藏着忧虑:美国的啤酒正运往德国,陶瓷正运往波希米亚,柑橘正运往西班牙的巴伦西亚。    
    美国的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使外资滚滚涌入华尔街。卡内基算了一下,仅流入的外资就可买下整个英国,可以有筹码地替英国解决国债问题。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资金已开始转向,已由昔日的从西向东,转换成今日的由东向西。就连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银行也开始向华尔街借款。纽约城将注定取代伦敦,一跃而成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    
    真是想不到就在5年前,美国还刚从经济萧条中挣扎出来。罗斯福一路目睹着美国遍地的繁荣景象,也联想到前不久的明尼苏达之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