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可是能够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相媲美的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呢!这两个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后来我在剑桥的图书馆里读到了沃森博士写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The Double Helix…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里面无数次地提到了他们在Eagle Bar吃饭、谈话的情景:
那天连续几小时的紧张情绪,使我们无法继续工作下去。克里克和我于是索性前往Eagle Bar。那儿晚餐刚开始供应,我们就坐下来为鲍林(Linus Pauling;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蛋白质生化学家,他测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提出过DNA的a螺旋结构模型,可惜是错的)的失败干了几杯。我还一反常态,没有点雪利酒,而是让克里克替我要了杯威士忌。尽管我们成功的希望不大,但鲍林毕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这种结构的发现,具有如此重大意义,决不容许草率从事。因此当克里克飞快地跑进Eagle Bar,用所有在场吃午饭的人都能听得见的声音宣布我们已经发现了生命的奥秘时,我多少感到有点不舒服。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家不起眼的小酒馆居然还和DNA的发现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我是好奇的,剑桥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在这儿住久了,对身边的一草一木的典故也就了然于心。比如Jesus College(耶稣学院)里株株桑树就是《失乐园》(The Lost Paradise)的作者英国著名诗人密尔顿当年读书时亲手摘种的。还有三一学院大门前那棵苹果树,矮矮的,但来头可是不小,人称“牛顿的苹果树”。这棵树已经枯荣再植过许多次了,虽然并非是牛顿看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理的那棵,但确实是从牛顿的家乡千里迢迢移植而来的。其实牛顿看苹果落地的事儿也是子虚乌有的,不过是文人笔下一段浪漫的渲染罢了。他老人家不过是在一篇论文中举了苹果落地的例子,并说到苹果为什么不往上飞。他潜心研究的结果是:宇宙中诸物体均受宇宙中它物体之吸引。并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由此又创立了微积分学,奠定了力学的基础。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他只花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难怪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仅仅26岁就获得了剑桥教授的席位。
剑桥自由的学术风气与严谨的治学传统造就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求学生活,我真正觉着自己的平凡和普通。一家权威的调查机构评选出了过去的1000年里十位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大师,其中三位就出自于剑桥,他们是自然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数学家伊萨克。牛顿,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斯。霍金。仅以1901年开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就出了60多位,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据说在三一学院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法国大使正口若悬河地称颂法国先进、完美的教育体制,曾经担任英国外交大臣德伯特勒勋爵笑容满面地走上来和他碰杯。就在酒杯碰撞的那一刹那,勋爵诙谐地说:“亲爱的大使,您知道么?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小小的学院里产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比您整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还要多呢!”法国大使无言以对。除了诺贝尔奖得主之外,剑桥还出过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如李光耀、贝。布托、尼赫鲁、拉。甘地、拉赫曼等。还有诗人、文学家如斯宾塞、密尔顿、华兹华斯、拜伦等,以及哲学大师罗素、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们就如灿烂的繁星,布满了剑桥的学术天空。
第三部分:有一种爱邂逅(2)
然而,真正让我有兴趣的并非这些伟大人物的学术研究或是政坛起伏,而是他们在生活中平凡琐碎的轶事。让我敬佩的并非他们显赫的声望,而是他们平和自然的生命态度。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比他的丰功伟绩更能反映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本质。当三位法国人在同一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法国政府宣布放假,给了全国的小学生一天的假期。而当艾伦。克卢格在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里接到电话,获悉自己被授予198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他只是高兴地挥动着双臂欢呼:“噢,我买得起一辆新的自行车了!” 牛顿在取得辉煌的成就后也只是淡淡地说:“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就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en已经离开祖国多年,但至今仍然保持印度国籍,过海关时仍然要办各种繁琐的手续。多种疾病缠身的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默默耕耘,生活却依旧质朴平凡。他爱去三一学院对面的“Heffers”书店,还会和购书的学生聊上几句,在市中心的自由市场也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为人不张扬”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基本的风格、性格和人格。剑桥是个奇特的地方,它能使一位伟大的人物变得普通,也能使一位普通的人物变得伟大。
来剑桥前,我的骨子里还是残留着几分幼稚的骄傲的。年轻的我常会没缘故地非常快乐,想着我正年轻,高跟鞋敲在大道上,一步是一步。青春呵,即使是什么内容都没有,也这样光是不胜自喜就够了。况且,年轻的我曾活在那么多的掌声、荣誉和光环里。那时真的小,十来岁的年纪,就要应付媒体铺天盖地的访问。和朋友在院里打羽毛球,被放学的孩子围住签名,一签就是好几个小时。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我可以这样子。多少封的来信,都那样羡慕,那样崇拜,让你一不小心就以为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可爱最不凡的人儿。仔细想来,真正是青春时候的一场大梦。所幸,我在这梦里醒得早,而剑桥的历史,剑桥的人更是去了我的骄,戒了我的躁。以前只是知道要谦虚,现在才明白本来就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在剑桥与我同班的其他中国同学都比我大了一轮还多,所以大家都管我叫“小丫头”,对我也十分的关照。巧的是,萍竟然是我中学同学父亲的同事。她总向我感叹:“你的同学管我叫阿姨呢,你居然成了我同学。”她是出色的,三十多岁就已经是一市的外办主任。“可是小丫头,你年轻呀!”
年轻真的很重要吗?还是因为我拥有它而不觉得了它的优势?其实不然,在和许多远比我成熟的人的相处中,我真正感受到:生命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岁月,而是在这样的岁月流转中你感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年轻的魅力或许是光彩耀人的,可是成熟的魅力更丰富更有层次感。就像以前我相信“见多识广”,经历会使人富足。可现在明白,经历可以为智慧提供素材,可智慧除了需要经历之外还要有一颗有悟性的心灵,和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我想一个人在二十岁的时候,没有得意忘形过,他的一生就不那么美。可是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后,还为明星的感觉得意忘形,他就有些笨了。在许多杰出的剑桥人身上,我将生命的轨迹看得更加仔细,那是一个从意气飞扬向谦和睿智而去的过程。是剑桥教我怎样不急不慢地生活,不凝不滞地工作,不惊不喧地做人。我羡慕书中所常说的“体任自然”的状态,像水一般,即便在缝隙中也可以游刃有余,领略风光霁月。可我知道那是“格物致知”后的参透和舒展。年轻并不使我喜悦,而成长才真正令我欣喜。
比起看似风光的往昔,我更喜欢此时此刻坐在这里写字的一个平常极了的女孩儿,一个欢喜胭脂口红漂亮衣裳,会为体重增加一公斤而发誓再也不吃冰淇淋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的日记本上抄着牛顿老爷爷的话:不知世人对我怎样看。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滨玩耍的一个孩子,有时很高兴拾得一颗光滑美丽的贝壳,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
第三部分:有一种爱咖啡心情
在剑桥,我们一节课通常是两个小时,中途一般会休息一刻钟左右,只是在这里不叫做class break(课间休息);而叫做coffee break (咖啡时间)。大家都急急忙忙出去买咖啡。Dr。 Fennel 有一次讲课忽然跑题,说起了经济学中极为基本的一个概念——边际效用。“早上的第一杯咖啡带给我的边际效用是一百镑,甚至更多,”我听得莫名其妙,她面带抱歉地说,“今早我还没喝咖啡呢,我们提前一些下课好不好,我要去买一杯咖啡。”
有时觉得这里的人就像是机器,而咖啡就是燃料,缺了就不能运转。
咖啡,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
曾经住在一个意大利的女友家。每天清晨来临,她便揉着惺忪的睡眼,和着松软的睡衣,伴着香香的阳光给自己煮上一壶咖啡。然后坐在沙发上,燃一根Fumo的香烟;品那一小杯Espresso。那浓郁的香气一瞬间便冉冉蒸腾流动起来,在小小的公寓里环来绕去,缠绵悱恻地像一缕幽魂。
“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忘记了是哪个法国作家说的了。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法国随便写个门牌号码,十有八九是家咖啡馆。作家、哲学家、艺术家,这些人让法国的咖啡馆文化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优雅气质。翻看海明威的《巴黎,流动着的圣节》,里面记述着他对巴黎的热爱。那时的海明威只是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生活窘迫,住在一间破房子里。每天他都去在咖啡店里买一杯酒,然后写他的小说。疲倦了,他就在咖啡馆里看各种各样的人,那些自由如风的人们,像作家脑子里的灵感一样,从眼前缓缓行过。那本书,一合上,心里满满的就都是陌生的巴黎,咖啡那么香,女人那么漂亮,阳光那么灿烂,心那么自由的巴黎小咖啡馆。去年真就去了法国,并且去了海明威书里提到的小咖啡馆。那咖啡馆的外面是斑斑驳驳的旧房子,隐隐约约的手风琴声在窄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