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热性胃痛。配枳壳、香附,可用于肝热胁痛。配乌梅、川椒可用于蛔虫腹痛。
荔枝核治疝,性温。川楝子治疝,性寒。
苦楝子偏于杀虫,常用其根皮。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气,治疝。川楝皮也可用于杀虫。
治疝、舒肝时炒用,清热时生用。
用量一般为3~12克。脾胃虚寒者忌用。
佛 手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主要功用是理气和中,舒肝解郁。
本品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胃痛,胸闷胁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症。常配合香橼、香附、苏梗、厚朴、半夏、陈皮、藿香等同用。
佛手配青皮、川楝子,治肝气郁结而致的胃脘痛;配竹茹、黄芩,治妊娠呕吐;配降香、沉香曲能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
香橼化痰的作用大于佛手。佛手治呕的作用大于香橼。
佛手花偏用于胸胁气滞作痛,并能开胃醒脾。佛手偏用于中焦气滞、胃痛、作呕。
陈皮化痰燥湿的作用大于佛手。佛手舒肝解郁的作用胜于陈皮。
用量一般为4。5~9克。
香橼与佛手虽均为理气药,但其药力缓和、药性和平,适用于较轻之症,遇有气郁、气滞重症,须配合其他理气药同用。
厚 朴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
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部胀满等症,可用本品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用。如湿邪较重的(胸闷少食、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缓),可再加用苍术、炒苡米、砂壳等。如外感寒邪入里化热,热结肠胃而出现腹部胀满、痞硬不喜按、大便秘结、下午身热加重、谵语等症,可配枳实、生大黄、芒硝等同用。例如《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等。
因本品能降气,故对胸腹胀满、气上逆而喘咳之症,也常配用。例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可用于外感风寒、自汗的咳喘。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草、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肉桂),可用于痰多气逆、胸满咳喘等症。
枳实破气,偏用于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厚朴下气,偏用于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
大腹皮下气消胀,兼能利水,偏用于腹部水肿。厚朴下气消胀,兼能燥湿除满,偏用于腹胀便结。大腹皮利水之力优于厚朴;厚朴下气之力优于大腹皮。
苍术燥湿,能除脾湿、升清阳。厚朴燥湿,能除胃满降积滞。虽都能燥湿,但一升一降,各有不同。
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 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大致相同,但药力较小,兼能理肝气、治肝胃气滞、胃脘闷痛等,又是其特点。厚朴花偏用于上、中二焦,厚朴偏用于中、下二焦。
厚朴生用偏于下气;姜汁炒用,偏于止呕。配党参、白术、茯苓、肉蔻、五味子等,可用于治泄。配青皮、川楝子,可用于肝胃气滞而痛。
用量一般为2~6克。急、重症也有时用到9~12克或再多些。
本品为温燥下气之品,虚人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报导,本品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莱菔子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要有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痰喘咳嗽:由于痰浊阻肺,肺失肃降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等症,可用本品配苏子、白芥子(旧名三子养亲汤)同用。也可根据证侯选配陈皮、半夏、茯苓、炙草等。我在临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常用麻黄、杏仁、炒莱菔子、炒苏子、炒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炙草等,随证加减,常可取效。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为“麻杏二三汤(“二”是二陈汤;“三”是三子汤,即旧名三子养亲汤)。”舌苔厚腻、大便干的,可加熟军、槟榔、瓜蒌;呼气较困难的,可加枳壳、桔梗、前胡;吸气较困难的,可加磁石、沉香;咳嗽较重的,可加紫苑、杷叶、贝母;咳痰清稀而凉的,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等。
2.食积腹胀:对于饮食积滞而致的脘部堵闷,嗳气吞酸,腹部瞋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等同用。
莱菔子生用,性善上升,服量较大时,能致恶心呕吐(临床上生用较少,但胃中食滞须吐出时可生用)。炒用则性善降,可用于降气化痰、消胀平喘。
山楂核偏用于助消化、磨积块。莱菔子偏用于消痰化滞,降气除胀。
用量一般为4。5~9克。气虚无痰积者忌用。
荔枝核
荔枝核味甘,性温。有行散滞气的作用,适用各种气滞作痛。
本品能入肝经,最常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坠胀疼痛等症。常配合小茴香、橘核、青皮、乌药、川楝子等同用。
荔枝核(烧存性)配炒香附,可用于妇女腹部血气凝滞而刺痛。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可用于胃脘痛。
荔枝核还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人自觉有气发于小腹,向上攻冲,冲至心下或上腹部即疼痛发作)。常配合小茴香、木香、吴萸、肉桂等同用。例如《医学心悟》奔豚丸(荔枝核24克、小茴香21克、木香21克、肉桂9克、附子15克、吴萸15克、茯苓45克、橘核45克、川楝子30克,共为细末,炒砂糖为丸,每服6克,淡盐汤送下。有热证者可减去肉桂,附子)。我常以奔豚丸方合桂枝加桂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肉桂,或不加肉桂而加重桂枝的用量)、旋复代赭汤(旋复花、生赭石、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三个方子的主要药物合起来,随证加减,作为汤丸治疗奔豚气病(西医往往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也每收良效,提供参考。
用量一般6~12克。无寒湿滞气者慎用。
木 香
木香味辛、苦,性温。能行肠胃滞气,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是常用的行气药,气行则痛定,故可治一切冷气滞塞疼痛。
木香偏于行肠胃系统的滞气。常用于肠胃气滞而引致的胃脘痛,胃脘胀闷,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腹痛等症。可配合藿香、香附、良姜、槟榔、砂仁、草蔻、丁香等同用。兼有胁痛的,可加炒川楝子、枳壳、青皮等。
本品又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肠胃气滞、湿停不化所致的呕吐,腹痛,泻泄等也常以本品配合藿香、佩兰、竹茹、半夏、茯苓、灶心土、木瓜、黄柏、黄连等同用。
木香配黄连,名香连丸,是治疗痢疾的常用方。以木香行肠胃滞气而除里急后重,兼能芳香化湿;黄连燥湿清热、凉血解毒而止大便脓血。故对肠胃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效果很好。临床上常以香连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痢疾。例如湿重者可加茯苓、苡米、苍术、车前子;热重者可加黄芩、黄柏、白头翁、马齿苋;食滞者可加焦三仙、槟榔、炒内金;有表症者可加葛根、荆芥;有寒者可加吴萸、肉桂、
干姜;腹痛重或大便脓血多者,可加白芍(重用)、当归等等。本节所举的药方例子,可用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木香配砂仁可治脘腹痞满;配槟榔可除里急后重;配莱菔子可治腹胀;配小茴香可治疝痛;配乌药可治小腹部气逆作痛。
砂仁行气偏用于和中消食除痞闷,兼能引气归肾。木香行气偏用于行肠胃滞气而消腹胀,兼能燥湿治泄、实大肠。
槟榔破气去滞消食,其性降,兼治脚气。木香行气消胀和肠胃,其性燥,兼能治痢。
乌药偏用于顺膀肾逆气(小腹部气胀、气痛)木香可用于治冲脉逆气里急(从小腹两侧至脐旁的部位逆气攻冲作痛)。
入行气药时,宜用生木香;入治泄、实大肠药时,宜用煨木香(用纸裹煨过)。
补药中,少佐一些木香,可以免除滋腻、呆滞的弊病而增强治疗效果。例如香砂六君汤、归脾汤中都用了一些木香。
用量一般为0。9~9克。特殊需要时也可用至12克。
肺虚有热、血分燥热、及虚火上冲者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木香对副伤寒杆菌及一些致病性霉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胆绞痛时的脘腹胀痛、逆气攻痛等有效。
青 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 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滞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
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楝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9~12克、炒橘核9克、青皮6~9克、炒小茴香6~9克、乌药9克、吴萸3~6克、荔枝核9克、白芍12~15克、肉桂0。9~3克,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
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肝经气结。
用量一般3~9克。
气虚者慎用。无气滞及多汗者不用。不可过用、久用恐伤伐正气。
砂 仁
砂仁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化湿的作用。
对因气滞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