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理性的呼唤-古典主义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从十四世纪起一直是欧洲文化和商业中心。但由于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连续入侵,使得意大利的大片国土沦丧,国内政局动荡不定,昔日繁荣多彩的文化日益衰落,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不复存在。几个世纪以来,意大利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发达的海运对外贸易。十五世纪末,新的世界贸易航道已远离意大利,这给它的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生产停滞,市场萧条,欧洲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丧失殆尽。

  十七世纪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阴暗多难的时期。从1618年到164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德意志诸侯为了求得欧洲势力的均衡,进行了一场旷

  日持久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丹麦、英国、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也都相继卷入了这场给德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战火中大约有一千三百万人丧生,成千上万的城市、村庄和修道院被夷为平地。整个德国土地荒芜,经济崩溃,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战争大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国力,依据1648年签定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德国被分裂为三百多个小公国,德皇也因此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1492年,在西班牙国王裴迪南和王后伊莎贝尔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西班牙征服了那里的一些国家,开始了殖民统治。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起,大量的黄金源源不断地由美洲殖民地输送到西班牙。在统治者看来,美洲的黄金是上帝的赐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毫不重视发展国内的生产,只是一味地挥霍享乐。因此,当美洲的黄金不再流入西班牙时,它的经济便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危境。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全军覆灭,国家的军事力量从此一蹶不振。与此同时,一些殖民地也开始脱离西班牙,相继独立,致使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西班牙居民的数量锐减。如果说西班牙凭借海外掠夺,在十六世纪跃居欧洲强国之首的话,那么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二流国家,往日的威势早已杳无踪影。

  1613年,俄国上层社会推举米哈依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1645)为沙皇,确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当时的俄国是建立在农奴制之上的,经济极为落后。专制王朝对内残酷剥削广大农民,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主要代表。

  英国在十六世纪歼灭了西班牙的全部海军力量——“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霸权。此后,英国开始与美洲进行贸易并加紧海外扩张,国力提高很快。然而,在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之交,英国国内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爆发革命,势在必行。1648年,在政治活动家克伦威尔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建立了共和制。克伦威尔死后,统治集团的内讧导致了1660年以国王查理二世为代表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复辟后的政权违背民意,倒行逆施,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1688年发动了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从此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君主立宪政体。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日后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英国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产生的合适土壤

  法国的封建君主制确立于十六世纪,到了十七世纪,法国已成为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正在那里,古典主义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达到高度完善的程度。可以说,十七世纪法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性。

  一胡格诺战争结束

  十六世纪末,法国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1562——159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天主教是当时西欧封建制度的总代表,它的教义、等级制度和各种烦琐的典礼仪式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宗教。最早传入法国的新教是德国的路德教,但法国绝大部分新教徒信奉卡尔文教。卡尔文 (1509——1564)是法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因改奉新教而屡遭政府的迫害。1534年,他移居瑞士,在那里实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由长老和执事共同管理的共和制教会组织。卡尔文教反映了激进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深得法国中下层资产者的拥护。卡尔文教在法国也称“胡格诺派”(“胡格诺”意为“同盟者”,源于瑞士语),其主体是资产阶级,也有少数贵族分子。胡格诺派力量发展很快,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新教徒团体已达两千多个,分布法国各地,信徒总数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法国,历代国王对新教徒都采取镇压政策,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当然也得不到王权的支持。1562年3月,天主教集团首先发动攻击,大肆屠杀新教徒,新教徒起而反抗,“胡格诺战争”由此爆发。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十多年,双方领袖大都死于非命,国家陷于分裂。1594年,胡格诺派领袖亨利继承了王位,为亨利四世。他改信天主教,并着手解决宗教矛盾,努力结束战乱。

  二 亨利四世与黎塞留的治国之策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同时宣布新教徒有信仰自由,并特许新教徒保留七十多个军事堡垒。“南特敕令”在欧洲历史上首次肯定了宗教宽容的原则,确认了一百二十五万新教徒的各项权益,标志着宗教战争的结束和国内新的统一局面的到来。

  胡格诺战争一度动摇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了巩固王权,首先要振兴凋蔽的经济。亨利登基后,立即任命有才干的知已苏利公爵为财政总监,全面负责经济工作。苏利采取有力的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日趋好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亨利四世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扶植工商业,刺激海外殖民活动。在政治上,他有步骤地限制封建领主的政治活动,打击削弱分裂势力,不断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君主集权。在他统治的后期,法国的经济已全面恢复,君主政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610年5月,亨利四世乘马车外出,在路上被人用匕首刺死。继位的路易十三年仅九岁,政权落到王太后梅迪奇的手中。在她掌权期间,政治日益腐败。几年后,路易十三在亲信的支持下从母后手中夺回大权,但他同样也是个平庸之辈,治国无方,国内封建分裂势力有所抬头。直到1624年红衣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形势才有了转机。

  黎塞留性情刚烈,是强硬派人物,在任职的十八年间,他是法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息各种叛乱活动,并剥夺了“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的一切军事和政治特权,强迫他们拆除军事堡垒,违者处死。为了使全国各地都由一个政治中心管理,他把自十六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临时向地方派谴钦差大臣的作法制度化,由国王直接委派官员到各地监管司法、财政和军事工作。这些措施使法国得到进一步的统一。黎塞留继续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在他执政期间,法国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外贸收入大幅度上升,海外殖民地不断拓展,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壮大的良机。

  三 “投石党运动”

  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相继病故后,法国由太后安娜摄政,因为太子路易十四当时只有五岁。实际上,那一时期真正的掌权者是首相马萨林。虽然马萨林继续执行黎塞留的内政、外交政策,致力于巩固王权和争霸欧洲的事业,但他为人贪婪,挥霍无度,不同程度地侵害了各阶级的利益,很快就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导致了“投石党运动”。“投石觉运动”也称“福隆德运动”,“福隆德”是法语“fronde”一词的音译,意为投石器。在这次反叛活动中,巴黎人曾用这种器械投射马萨林同党的住宅,因此这次有组织地向政府发难被称为“投石党运动”。运动分为两个阶段:“高等法院的投石觉运动”和“亲王的投石觉运动”。1648年,巴黎高等法院拒绝批准政府的税收措施,由此触发了“高等法院的投石党运动”。运动的目的很明确,一要扩大高等法院的权力;二要以立法的形式限制王权。这些要求遭到马萨林的严辞拒绝,他还下令逮捕了两名法官。巴黎市民随即筑起街垒,举行起义。一些大贵族乘巴黎起义之机,举兵反叛国王,这就是运动的第二阶段——“亲王的投石党运动”。起兵者以统领西南各省的孔蒂亲王为首,于1650年至1653年间以武力反对马萨林,企图瓜分国家政权。这一阶段运动的性质,已由宪法争端转向了个人争权夺势。“投石觉运动”是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贵族势力对君主政体的最后一次挑战。两次“投石党运动”都被王权所平息。

  四 “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投石党运动”以后,中央王权进一步加强,一个空前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即将出现。1661年,马萨林去世,二十三岁的路易十四亲掌大权,宣布“朕即国家”。在此后的五十五年中,他不再设首相的职位,独揽国家政权。他自称“太阳王”,认为臣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国王的意志就是法令。他在巴黎郊外营造了豪华的凡尔赛宫,将大批贵族移居到那里并给予丰厚的俸禄,使他们乐不思蜀,无心反叛。实际上,“投石觉运动”的失败就足以表明,封建贵族在当时已无力与强大的王权抗争。路易十四善于用人,他任命的财政总监柯尔柏为繁荣法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路易十四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