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朱载堉 _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分应用。 

     但是,三分损益律与纯律都是不平均律。它们不能旋宫转调。这是因为, 

依照它们的定律法得出的十二个音,音程大小不一。若要把它们应用到固定 

音高的乐器上,并想在这种乐器中得到十二个高度不同的调,几乎是不可能 

的。这些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只能适用于和它们具有相同音程的音阶,只能 

奏出某种调式。演唱者若有变调要求,乐器也要立即随之更换。音乐艺术的 

发展,要求人们对音律加以调整和改造。为了达到旋宫转调的愿望,对平均 

律的实践与理论探求,就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奋斗目标。 

     汉代,著名易学家京房是追求平均律理想的先驱,他对“周而复始、旋 

相为宫”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为了达到使黄钟起始律“回归本律”的目的, 

京房在按“三分损益”的传统方法生律十一次后继续生律,直到六十律。京 

房“六十律”所采用的是八度内音律制减少始末律间律差的方法。 

     以后,南北朝何承天为解决京房“六十律”对遗留的一个“微小音差”, 

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律制,即将三分损益律的古代音差平均分为十二 

份,然后将这平均数 (0。01)累加到十二个律上,使十二律在差部分形成一 

个等差数列。这样,他在长度计算音律方面实现了旋宫的愿望,其效果很接 

近十二平均律,一般人的听觉几乎不能辨别其间的差别。但它仍然不是真正 

的十二平均律。因为十二平均律是一种等比律,而何承天的新律只是在特定 

长度内的等差律。 


… Page 5…

                                                                       3 

     在何承天之后,隋代的刘焯打破了三分损益的传统,他以系数 n构成 

                                                                      7 

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企图以此达到旋宫的目的。实际上,刘焯不仅不能 

旋宫,而且十二律的音高也混乱了。虽然如此,他大胆地违背三分损益的定 

律法却是个创举,他为后人创建平均律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失败的例子:以等 

差数列的方法不能完成平均律。 

     五代时,律学家王朴也曾从“加减进退”的方法来缓解十二律不能“周 

而复始”的矛盾;宋代蔡元定也提出“十八律”来求得黄钟“回归本律”。 

     在平均律的探索史中,我们要特别提出这样一种思考方式:三分损益法, 

即2/3,4/3,人们可以将这二个分数改写为50/75,100/75;或者500/750, 

1000/750,因为它们都是等效的。但是,如果将后两个分数中的分母作适当 

的调整,即将其分母减去1,使之成为500/749,1000/749。这样一来,三分 

损益律就倾向于平均律了。我们暂且把这种定律法称之为“749定律法”。 

 《淮南子·天文训》中定黄钟数81,计算中取整数值,它所计算得到的十二 

数值与三分损益法稍有不同。朱载堉对此作了详细验证,其结果是,《淮南 

子》或者采用了4舍5入的简便方法,或者采用了“749定律法”。因此, 

朱载堉指出,平均律的定律思想,“非自古所未有,疑古有之,失其传也”。 

这一有关平均律的起源问题,是朱载堉最早发现的。 

     朱载堉没有遵循“749定律法”这条思维线路而创建十二平均律,而是 

打破了传统的律学思维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数理概念和计算法,创立了“新 

法密率”——一十二平均律这一划时代的律学理论,解答了千年来的律学命 

题,不仅给中国古代律学史的终端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也为世界音 

律学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篇章。 

     朱载堉创建新法密率时,提出了音与数的辩证关系,认为音与数要相吻 

合,但又不可执一,之间可以变通。这就为他不用三分损益法提出了理论根 

据。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创立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一方面,由于“平均 

律”命题的发生和近千年来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反映了古代律学家的强烈愿 

望,对它的解答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朝,学 

术界通过表面的复古形式,对大量的古代经典进行整理、鉴别和考证,引起 

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再认识。朱载堉对传统律学的重新认识、理解 

和总结,以及进一步批判和扬弃以往律学从未摆脱“三分损益”生律法来追 

求“平均律”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发起来的。 

     关于新法密率,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清楚地写道:度量长度的标准 

尺是起源于黄钟律的长度,因此黄钟正律的长度,也就是长度标准的一尺。 

                        2 

设一尺的平方(100寸 )为黄钟正律的冥数,那么,如果依勾股定律,以勾 

                       2                                     2 

10寸自乘,得100寸 为勾冥,以股10寸自乘,得100寸 为股冥。将勾股 

                                  2 

二者冥数相加,得弦冥为200寸 。这样一来: 



         2    2 

       10 
… Page 6…

该值为南吕倍律的数值。再将南吕倍律之值乘以勾10寸,乘股10寸,得三 

次乘积 (即立方积)数值;然后将立方积开立方,得: 



        3                   4           12 

          10×10×10          2  = 10      2 = 1。059463  (尺) 

该值为应钟倍律的数值。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这是自然真理,就像 《易经》八封中的贞后元生、坤尽复来一样。因此,如 

果要计算十二律中某律的数值,只要以比某律高一律的数值乘以黄钟正律10 

寸,再除以应钟倍律数10。59463……寸,就可以得到某律。其它各律依此类 

推。那里会有往而不返,不旋宫的道理呢! 

       朱载堉将表示八度音程的弦长比2开平方、又开平方、再开立方,得到 

了2的12次方根的数值1。059463……。这个值就是通常所说的半音,我国 

传统说法称之为应钟律数。然后,朱载堉将八度值2连续除以应钟值,累除 

十二次,就得到了相应的平均律中八度内十二个音的音高。因为朱载堉将八 



                     12                                                                            12 

 度值2累除以 2              (应钟值),因此,这个平均律实际上就是以 2为公比数的 

等比数列。朱载堉将这个公比数称之为“密率”。现在,我们将朱载堉“新 

法密率”的详细计算结果列于下表中。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倍律 

          律名        正律 

                                       计算结果          计算方法            今日音名 



                                                              12/2                 2 

          黄钟             1                2                2                    C 

                                                           2      11/ 12           1 

          大吕        0。9438741。887748
… Page 7…

人们只要利用他的方法、甚至搬用他的数据结果,就可以制出所期待的任一 

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如钢琴之类,而不管人们愿意取黄钟宫音的绝对高 

度是多少。 

     朱载堉还经过多次检验,证明了“密率”在理论上的严密性、科学性和 

正确性。为了检证“密率”,朱载堉还研制了“均准”测律器,并亲自校点 

笙来验证“密率”。同时,他还提出了“异径管律”理论,为了这项研究工 

作,亲自动手种黍、裁竹制管。这些都是他重视律学实验的例证。正由于严 

密、正确的数理思维方法和重视实验的治学态度,保证了朱载堉计算“新法 

密率”的精确性和合理性。 

     朱载堉的“密率”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律学家的愿望,完成了人们长达十 

几个世纪的宿愿。这项成就,在中国音乐史、律学史以及算学史上都具有划 

时代的伟大意义。但由于中国古代的五声单音体系、民族乐器的音律设置, 

再加上朱载堉创立“密率”的个人意图等因素,在当时的中国音乐实践中, 

对十二平均律的应用不是很迫切,所以朱载堉的新律在当时音乐实践中并没 

有推广使用。更为遗憾的是,昏庸、愚昧的封建朝廷当时只关心“八股举士” 

的科举,当其中包含着“新法密率”的《乐律全书》呈献给朝廷时,竟遭到 

了冷遇。对此,朱载堉早有预料。他的“新法密率”就像那愚昧社会中将要 

脱胎的孩子一样,躁动母腹,急不可待,仿佛就要堕地大喊。而母亲在兴奋 

一时之后更多地却又害怕他的诞生,她自信腹中孕育着一位天才、伟人,但 

她却要勒紧身带,并为他的未来忧心忡忡。在三分损益律被崇拜为神圣法则 

的时代,新法密率的诞生确实使朱载堉愁过于喜。 

     朱载堉创造的如此伟大的业绩,就连《明史》也将其拒之门外。这颗科 

学和音乐艺术的明珠,就这样被埋没在知识荒漠的王宫殿堂里。尽管朱载堉 

在他的书中一再呼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