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抒情诗便应运而生,其中又分独唱与合唱两种,前者以女诗人萨福 (公元前612?——?)为代表,后者以品达(公元前522——前 422)为代表。此外,这一时期的散文(包括《伊索寓言》、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和苏格拉底、狄摩西尼的演讲辞)和文艺理论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希腊化时期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随着奴隶制的衰落,这一时期希腊本土的文学也每况愈下,日渐出现衰落的景象,只有米南德的“新喜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罗马及近化欧洲的戏剧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古希腊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在古代西方,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首先,希腊人粉碎了巫术的桎梏。自有人类以来,巫术就是使人成为依附于周围世界的一种力量。不论多么成熟,埃及人和加勒底人依然感到,在宇宙的巨大机械装置中,人不过是一枚轮牙而已,因而人类的智力,只能借助神力来缓和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为了凌驾于大自然,人类必须与神等同:法老即以人、神统一于己身使臣民确信现世和来世的。在古希腊的艺术里,人类不再倾向于与大自然精神的自我统一化,而试图以理智的手段凌驾于大自然,以便能够从其规律中吸取知识和力量。在古希腊人眼里,人类不再是神的创造物,于是他们便开始以自己的形象创造神。希腊万神殿 (Pantheon)将人类灵魂的才能和属性的化身统统置于其屋顶之下:智慧(雅典娜)、情感(阿佛洛狄忒)、侵略本能(阿瑞斯)、经商本领(赫耳墨斯)、创造才能 (阿波罗)和抒情力量(狄俄涅索斯)等。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在力学中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从而预示了现代的发现精神。
希腊并不否定超自然力量,而是将它转化为形象和神话。神秘与神话之大相径庭,犹如白昼和黑夜;神话并非完全不是信仰的对象 (尽管有知识的头脑固然认为不是,奥林匹斯诸神很快成为传说中的神)。原始的宗教出自恐惧。希腊的宗教、或不如说是神话,则来自理智和诗歌的结合,诗歌也许就是希腊奇迹的本质。人的观念,不论是感官或智力的,也不论是个人或社会的,无一不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其最初的表现。在广大的神人同形同性的形象体系中,宇宙万物具体化为形状,这一形象体系是造型艺术:诗歌和戏剧的无尽无止的推理源泉。盛行于原始时代的直观自然主义,在希腊艺术中变成了理性地有组织的现实主义。
希腊天才的有力刺激,丰富了拜占庭艺术的复杂性。在西方,它一直潜伏着,直至引出文艺复兴的黎明。
古希腊艺术也分为三个时期:古风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希腊化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与文学时期的划分大体是一致的。
威尼斯画家笔下的圣母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雕刻家的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故事,而其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就是圣母。但是,在不同风格的画家笔下,圣母所表达的形象也各有差异。
在威尼斯画派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著名画家乔尔乔·巴尔巴利·达卡斯特弗兰科(1477——1510),于1505年曾创作过一幅名为《卡斯特弗兰科的圣母》的祭坛画。在这件作品里,乔尔乔尼 (画家的简称)几乎没有越出十五世纪的构图框框;画面中央是圣母,她的两侧是圣徒,圣母怀里抱着熟睡的圣子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宝座的靠背蒙着一块带有花纹的布 (威尼斯画家惯用的手法)。圣母若有所思地凝视着下方,目光射出了画面,所以没有发现站在宝座下面的两个圣徒——一个穿着呆板的、闪光的骑士盔甲,另一个穿着圣芳济派修士的服装。这几个人从外表上看,互不联系,而相同的各自沉思默想的情绪和复活节时的忧愁,则从心理上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在露台的石墙之外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景色,寂静无声。画家画中的风景,是一种提高作品感染力的手段。
另一名威尼斯画家和色彩大师提香·维切里奥(1485——1576)在1526年绘制了《比萨罗家族的圣母》这幅名画。在这幅画里,提香革新了古老的祭坛的构图形式,在群像构图中加进了无拘无束的、自然的因素。圣母 (通常在中央)被移到右侧,她周围的圣徒也很分散且不对称,中间拿书的老者圣马尔克被分离出来,引人注目。比萨罗及其全家跪在圣母面前。柱廊的大理石圆柱、满布乌云的天空,胜利的旗帜和服装的色彩搭配都给画面增添了隆重的气氛。
保罗·委罗奈斯 (1528——1588)也是威尼斯画家,他以独特的构图技巧,巧妙自如的把《库钦家族的圣母》中众多的人物绘制在画布上。五光十色的大理石圆柱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左边是传统的群像——圣徒们围着怀抱圣子的圣母。但是,占有画家想象力的并不是圣母,而是画家以真正的灵感所绘制的自己同时代人们的肖像,他们布满了大部分画面,即画的右半部分。他们中有家庭主妇和孩子。主妇是个善良的贵夫人,姿态庄严、优雅,跪在圣母面前。画家以极大的爱恋心情刻画了孩子,其中一个是柔弱的男孩,他若有所思地靠在圆柱上,另一个偎依着母亲,第三个最小,坐在地上把小手伸向画在前景上的小狗。整幅画描绘得那样可信,仿佛他们就是真实的人物。
绘画艺术巨星——达·芬奇
1452年4月15日,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伟大画家、卓越的科学家兼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诞生于佛罗伦萨西边约六十多里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是一个法庭公证人,家庭比较富裕,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在他出生以后,母亲就被父亲抛弃了,所以他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是在父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很喜欢大自然的景色,常常攀登悬崖,展望祖国的美好河山。有时他一个人坐在草丛中,静静地观察色彩缤纷、姿态万千的花木,兴浓时就仔细去描绘那些花瓣和树叶。他也喜欢钻山洞,探索它的秘密,每从山洞中出来,总要捉些奇怪形状的小动物,拿回去观察、描绘。日子久了,他画的东酉便逐渐有了些画意。1466年,达·芬奇的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名画家兼雕刻家弗罗基俄的画室学艺,从此决定了他天才的发展方向。
弗罗基俄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他教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达·芬奇自己的刻苦努力,使后者进步很快,几年以后,绘画技术就超过了老师。1477年,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离开了弗罗基俄的画室,开始独立的创作活动。他一开始从事艺术创作 (包括学徒时期)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七十年代,他完成了《受胎告知》、《吉涅芙拉·岱·宾奇肖像》和《贝诺亚圣母》等作品。《受胎告知》内容取自《圣经》故事。意思是马丽亚正在庭院读书,忽然天使降临,告诉她,她在神前已经蒙恩,就要怀孕生子,将来可以给孩子起名叫耶稣。这幅画是一幅风景画,又是一幅人物画,画得很优美:上有蓝天、下有密林,近有奇花异草,远有山涧流水。在这美好的环境中,马丽亚年轻貌美,天使柔和可亲。画面复杂多样,但又和谐统一,虽采用了宗教题材,却表现了对美的大自然和人物的歌颂。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不仅体现了达·芬奇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开始形成了他那精细、和谐、逼真、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1482年,达·芬奇离开故乡前往米兰。在那里,他进行了许多大型的艺术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最有名的是他为当时统治米兰的公爵洛多维柯·依尔·摩西·斯福查的父亲制作的骑马雕像。这个雕像从1483年开始制作,1490年完成泥塑模型,到1493年在米兰城广场展出,断断续续,历经十年以上。这是达·芬奇第一次制作的大型雕塑艺术品,高七米,若用铜翻铸,需铜六万五千多公斤。1483——1494年之间,达·芬奇还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岩间圣母》、《来齐利亚·格莱拉尼肖像》和《李培圣母》等。《李塔圣母》是一幅很有名的人物画,它充分表现了圣母马丽亚的幸福与快乐。马丽亚正在给左手拿着金翅雀的婴儿喂奶,她慈祥地屈身向着儿子,出神地望着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宝贝儿子而充满骄傲。达·芬奇特别注意描绘了婴儿结实而肥胖的身驱,他那长着卷发的圆滚的头部,他那贪吃的嘴和紧紧抓住乳房的右手,以及他那稍稍斜视旁人的眼睛,是那样天真动人。这幅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形象之一。
1495——1498年,达·芬奇完成了世界闻名的大作——《最后的晚餐》。这是为米兰马丽亚修道院绘制的一幅壁画,取材于 《圣经·新约》上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这是达·芬奇的精心之作,花了他四年的宝贵时光。据说他在第三年时已完成了这幅画的绝大部分,只剩下耶稣和犹大的头还没画好。他常常站在画前沉思苦想,或者上街去寻找模特儿。经过长期的物色,他终于在米兰流氓小偷聚居的地方,找到了满意的模特儿,完成了这幅千古不朽的作品。这幅画的十三人之中,只有犹大的脸色灰暗而显得与众不同。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庄严肃穆,他的背后是餐厅正中的窗户,从窗外透进夕阳的光辉,照在他的头上,形成了自然的“圣光”。耶稣和犹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一个崇高,一个卑鄙。达·芬奇通过耶稣被叛徒出卖的故事,表现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和赞扬,严厉谴责了叛徒的罪恶行为。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反映了意大利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