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故事,表现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和赞扬,严厉谴责了叛徒的罪恶行为。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反映了意大利人民争取国家统一,反对叛变投降的斗争意志和道德标准。

  在米兰的十七年是达·芬奇进行大量创作的时期,也是他的艺术达到成熟并取得伟大成就的时期。

  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入侵米兰,达·芬奇便又回到故乡佛罗伦萨。1503年,他绘制了《安加利之战》。1503——1506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世界闻名的作品《蒙娜丽莎》。这时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幅画的问世,彻底战胜了艺术领域内以神为中心的宗教观念,巩固了以人为中心的艺术思想,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这颗艺术巨星殒落了,但是他的艺术杰作将和他的名字一起永远与历史长存。

  杰出的雕刻艺术家——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475——1564),是和达·芬奇同一时代、同一城市的人,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跟达·芬奇不相上下,在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甚至比达·芬奇更为突出。历史上常把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另一位艺术大师——拉斐尔并列在一起,称他们为文艺复兴的“三杰”。

  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累斯镇,当时他父亲正担任这个小镇的行政长官。他从小就喜欢绘画,虽然他父亲并不赞成他这种志向,由于他的坚持,他终于被送到佛罗伦萨大画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去学习了。但是吉兰达约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当他看到米开朗琪罗有惊人的艺术天才时,害怕自已的学生会超过自己,便有意与他为难,米开朗琪罗在他那里学习一年就不得不离开了。之后,他拜贝尔托为师,学习雕刻艺术,贝尔托是十五世纪初期佛罗伦萨的伟大雕刻家——多纳太罗的学生,他的成就和造诣虽不及老师,但当时他正主持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索·美第奇的古典雕刻收藏所。米开朗琪罗是怎样学习的我们并不知道,因而很难具体说出他当时学到了什么东西。但是从他青少年时代的一些作品及他日后的基本思想倾向上,可以看出,他所采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习古典雕刻来提高自己现实主义创作的水平的。

  现存的米开朗琪罗的两件最早作品是,1490年至1492年间创作的浮雕

  《山道儿之战》和1493年创作的《阶梯旁的圣母》。山道儿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马,居住在山林草泽之中,时常和人捣乱。这幅浮雕是描写山道儿有一次参加希腊人的婚礼,醉酒后企图抢走新娘,结果被希腊人击败的场面。《阶梯旁的圣母》中圣母和婴孩的身形都非常健美,表现出强劲的力量。这样鲜明地赞美斗争和力量的作品,在古典雕刻中是非常罕见的。

  1494年,侵入意大利的法国军队逼近佛罗伦萨,正当美第奇统治者准备屈膝投降,激起了人民的起义,推翻了美第奇统治的时候,米开朗琪罗却惶惑不安地逃出了故乡。这次出走,使他尖锐地感受到时代的矛盾和苦难,也暴露了他思想感情上的弱点。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对时代、对自己有所醒悟和了解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而进入充满斗争、创造的青年时代。1497年天主教把古典和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当众焚毁的那场大火,使米开朗琪罗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思想感情上的这种变化,很好地体现在一座完美的雕像上,那就是他在1498年——1500年间创作的《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的题材很简单,是说圣母在基督殉难以后,抱着基督的遗体默哀悼念。雕像就是两个人物:圣母坐着,她膝上躺着基督僵硬的尸体。米开朗琪罗用这一艺术形象,寄托自己对于人民运动的追念。创作这个雕塑作品时,他只有二十多岁,但由于他把圣母的形象表现得精细完美、恰到好处,因此当雕像在罗马展出时,立即轰动了全城。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作的壁画,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件艺术品。这幅以《圣经》中的创世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用宏伟的建筑装饰作为框边,把其中连续性的九幅画和十几位先知的形象联成一体。在这幅壁画中,米开朗琪罗固有的那种雄伟、强劲、豪壮的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作品外,米开朗琪罗还创作了《大卫像》、《垂死的奴隶》、《昼》和《夜》、《旦》和《夕》等雕塑艺术品和一些壁画。应当指出的是,米开朗琪罗笔下的人物一律都是裸体的。这是他的创新,也是对教会中仇视人文主义的反动势力的公开挑战。

  米开朗琪罗是现实主义造诣很高,个人风格极为突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在文艺复兴时代标志着西方艺术发展的高峰,对后来的欧洲,甚至世界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剧泰斗——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堪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戏剧泰斗。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他一共完成了三十七部剧本和许多诗篇,这些剧本和诗篇被译成了各种文字,成为今天世界文学宝库中非常珍贵的一份遗产。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冯河畔一座名叫斯特拉特福的小城,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富裕市民,还担任过地方政府的好几个职务。莎士比亚六、七岁时,同本城其他富裕市民的子第一样,免费进入城内的文法学校,先学拉丁文法,然后学习逻辑、修辞、演说、历史,进而阅读古典文学,主要是古代罗马文学。在这里他接触并爱上了奥维德 (罗马著名诗人)及维吉尔的诗歌。普劳图斯(罗马著名喜剧作家)的喜剧和塞内加(罗马悲剧作家)的悲剧。当然,《圣经》也是他必修的科目。莎士比亚虽然只念过几年书,却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学知识基础。莎士比亚十五、六岁时,家境开始困难起来,他只得中途停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大约在1587年前后,年轻的莎士比亚不满足于小城市单调乏味的生活,渴望到首都闯一闯,一展个人抱负,于是只身来到伦敦。

  由于他既没有上过大学,在伦敦也无任何靠山,想在宫廷找到差使是不可能的。于是,通过一个同乡的介绍,他在剧团里找到了工作。起初做马夫,专在剧院门口侍候看戏的绅士,后来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一面勤学苦练演戏的本领,一面又打打杂,还利用工作余暇去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一年之后,他开始为剧团改编旧剧本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当时的剧院几乎每天要更换剧目,受欢迎的戏隔一定时间就要重演;而不受欢迎的戏,常常只公演一次便被取消,因此剧团对于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由于这种需要,莎士比亚不久就独自编写起剧本来。

  莎士比亚的创作可以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正是女王伊利莎白统治的鼎盛时期。英国自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尊心大大增强,因而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而且女王比较成功地运用王权维持了封建势力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平衡,社会矛盾尚未激化。这个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基调是乐观的。他的大部分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但是,他主要的作品还是戏剧。有历史剧十部,如《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约翰王》等;有喜剧九部,代表作为《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还有《罗密欧与米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著名作品。

  第二时期(1601——160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伊利莎白统治末年,王权发生了危机,封建势力觊觎王位,跃跃欲试。王权同资产阶级联盟分裂。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宣扬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与国会决裂,宫廷权贵生活奢侈。同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造成的贫富对立日趋尖锐,圈地运动引爆了农民起义。这一切,使当时的剧作家,包括莎士比亚,从对于人道主义理想的歌颂转而对现实进行严峻的批判,因而喜剧创作退居次要地位,悲剧创作成为主导。这一时期他共创作了十一个剧本,最著名的是《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等四大悲剧。

  第三时期(1608——1613)。这一时期,封建王朝更加暴露其专制的本来面目。清教徒力量壮大,与王权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人文主义者所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更加难以弥合。专横的王权和清教徒控制的议会都极力压制言论自由。詹姆斯一世提倡迷信,生活奢侈,影响到舞台,贵族流氓风行一时。流行的、描写市民生活的风俗喜剧又缺乏深刻内容。戏剧界以及整个文坛出现了一股颓废潮流。莎士比亚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转向了神话剧的创作。共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等六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剧本。

  历史剧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他是为探求国家民族的统一而写历史剧的。写历史剧是当时许多剧作家的风尚,这既是战胜西班牙所激起的爱国情绪的表现,也反映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人文主义作家对民族历史和前途的关注。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的创作中,批评了那些软弱无能、无力保卫和统一国家的君王,也歌颂了理想的君王。但他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把再现历史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