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德拉》等。泰戈尔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较前期作品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由表现作家的内心世界,转而反映外部世界的沸腾生活;由表现作家个人的悲伤与欢乐,转而倾诉广大下层人民的心声。艺术表现上则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典型。《故事诗集》是泰戈尔诗歌中最受印度人民欢迎的一部诗集,也是印度中小学课本必选的传统教材。其中许多诗,印度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背诵。诗集中的故事多选自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锡克教故事和马拉塔及拉其斯担的英雄故事。泰戈尔借用这些历史题材,加以再创造,借古喻今,猛烈抨击殖民者;或者用歌颂古代民族英雄、人民崇敬的历史人物的方式,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十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了破坏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阴谋将拥有八千万人口的孟加拉省分裂为东孟加拉和西孟加拉两个部分,以便在分裂孟加拉省时,利用那里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宗教隔阂,破坏孟加拉人民的团结,削弱民族斗争的力量。这一阴谋遭到印度人民的坚决反对。1905年10月16日,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勋爵,不顾印度人民的反对,悍然颁布了分裂孟加拉省的命令,这一命令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抵制,法令公布之日,印度全国举行葬礼,以示抗议;各城市罢工罢市,成年人绝食,一切工作和交通停顿。丧葬队伍很快变成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队伍。泰戈尔在圣蒂尼克坦闻讯后,立即赶赴加尔各答,毅然投身到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中去。他亲自组织群众集会,领导反英游行。在集会上慷慨陈辞,发表爱国演说。高唱“冲出牢笼,你便有如此力量”的爱国歌曲,挺进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在群众运动的狂潮怒海中,泰戈尔激情奋发,挥笔写下大量热情澎湃的爱国诗篇和歌曲,如《洪水》、《让我祖国的地和水甜美起来》、《不要介意,我的心啊》等。这些诗许多都由他自己谱上曲,在群众中传唱。泰戈尔创作的这些爱国歌曲流传很广。殖民当局恐慌万分,下令禁止学生们演唱。但是,殖民者的法令岂能阻止得住爱国歌曲的传扬?一些爱国者在临刑前,仍然高唱着他的《跟随着光明》,走上绞刑架。1906年泰戈尔将邦金·查特吉的爱国诗歌《向母亲致敬》谱写成歌曲,这只歌在印度独立后被定为印度国歌。

  后不久,泰戈尔同其他运动的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他便退出了运动。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脱离现实斗争的隐退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泰戈尔退出政治运动后,一直住在圣蒂尼克坦乡间,一面办学,一面潜心创作。这时的圣蒂尼克坦已非十年前的荒漠萧疏景象,而是浓荫匝地,百鸟争鸣,溪水潺潺,芳草如茵。泰戈尔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大自然怀抱之中,每日清晨和黄昏,坐在阳台上,专心致志地写作。1910年《吉檀迦利》写成并发表了。这是一本抒情诗集,富有宗教神秘色彩。泰戈尔十分珍爱它。1912年,当他第三次赴欧洲旅行时,随身带去了自己翻译的《吉檀迦利》的英译诗稿。

  在欧洲,他去拜访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茨,叶茨读罢《吉檀迦利》,推崇倍至,赞赏不已,立即建议他将《吉檀迦利》朗读给欧洲的作家们听,泰戈尔虽然有些信心不足,但感到叶茨的感情难却,便勉强同意了。一天晚上,在罗特斯坦因的家里,欧洲一些文学巨星专程赶来欣赏这位东方诗人朗诵自已的作品。泰戈尔朗读了《吉檀迦利》,大师们默默地听着,默默地走了;他们既无批评,也无赞扬。这使泰戈尔羞得满脸通红,感到无地自容,后悔莫及。但是,第二天奇迹出现了,作家们的信一封接一封送来,每人都写了信,每封信都充满了热情与赞语。原来,那天晚上作家们都被他的诗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无法立即表达自己的感情。从此,他的诗轰动了整个欧洲文坛。这年10月,泰戈尔访问美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1913年,泰戈尔回到印度。11月,捷报传来,泰戈尔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消息发表后,整个印度都沸腾起来了。成千上万的印度人涌上街头为他欢呼,向他祝贺,为他召开各种庆祝会,但泰戈尔心里十分平静。他将三万三千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他心爱的“森林学校”,做教育经费。1913年后,欧洲掀起了盛况空前的“泰戈尔热”。当泰戈尔再次访问欧洲时,人们为他欢呼,为他举行提灯游行集会,用接待国王的礼节欢迎他。他的作品成了当时欧洲最畅销的书。自1912年英译本《吉檀迦利》问世后,又再版了十几次,仍供不应求。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这股“泰戈尔热”很快东移首先传到日本,然后传到中国,使泰戈尔——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蜚声世界文坛,与欧洲文豪罗曼·罗兰、肖伯纳、托马斯·曼等齐名。

  泰戈尔从年幼时起就向往中国,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曾写文章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偿了他多年的夙愿。1930年,六十九岁的泰戈尔访问了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大为兴奋,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他对社会主义虽然了解不深,但他向往这个崭新的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泰戈尔提出了谴责;1936年,西班牙发动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那里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写文章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这一切都说明,泰戈尔痛恨法西斯丑类,对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则寄予无限同情。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他在近七十年的创作活动中,锲而不舍,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据统计,他一生谱写了两千支歌,画了两千幅画,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以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等各方面的论文。泰戈尔作品的数量是惊人的,古今中外罕有其匹。他是东方国家近代和现代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学,受到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欢迎。

  卓越的戏剧大师——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是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最卓越的戏剧大师,他的出现,使过去一百年来英国戏剧一蹶不振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乔治·伯纳·萧生于爱尔兰。小时候,他的家曾和一位研究音乐理论的朋友万达里尔·李合租了一幢房子,萧伯纳的母亲和组组在万达里尔·李辅导下学音乐。耳濡目染之下,童年的萧伯纳也迷恋上了音乐,他在十三岁时,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歌剧杰作的音乐——从前奏到终曲。萧伯纳就是在贝多芬、莫扎特和瓦格纳的熏陶下成长的,直到他成名后,我们还可以从他富有韵律的剧作和节奏明快的语言中看到这些音乐大师给他的影响。万达里尔·李不仅使萧伯纳接近音乐,还常常带他去参观都柏林的美术馆。在这里,萧伯纳首次知道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正是在李的指导下,萧伯纳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1876年4月,年轻的萧伯纳背着他唯一的绒毡行李袋,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踏上了英格兰的大地,渴望在这里找到一个较为称心的职位。他能唱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贝利尼和古诺的乐曲,他对绘画也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之所以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就是认为自己唯有在伦敦这种地方才能开始新的美好的艺术生涯。可是,一次次的失业打破了他的美梦。他不得不尝试一下自己写小说的才能。在五年时间里,他先后写了五部长篇小说,但是伦敦和美国的出版社都不屑一顾。不过,经过这几年的笔耕生涯,萧伯纳的写作才能有了长足进步,当后来他向伦敦剧坛挑战时,其文笔一开始就显得十分圆熟老练,确实不能不归于这五年的锻炼。

  在这一时期,萧伯纳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学说大大开阔了萧伯纳的眼界,他由衷地佩服这位巨人深邃的洞察力。若干年后,在谈到自己成功的道路时,萧伯纳曾说道:是马克思使我“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

  正当萧伯纳因手头拮据而一筹莫展时,《世界杂志》周刊的剧评记者威廉·阿切尔推荐他去该刊担任绘画评论记者。少年时代对绘画艺术的造诣使他获得了成功。同时,他又受聘于《明星报》,在音乐栏里以妙趣横生、机智幽默的文章再次赢得了读者。后来,萧伯纳又在他的爱尔兰同乡赫理斯的《星期六评论》上写剧评。

  1888年,在一次社会主义者的集会上,萧伯纳结识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女儿、英国工人运动著名的活动家爱琳娜。爱琳娜邀他参加社会主义者组织的演剧活动,演的是挪成伟大的戏剧家易卜生的名著《玩偶之家》,由爱琳娜扮演娜拉,萧伯纳扮演了高利贷者柯洛柯斯泰这一角色。这是萧伯纳首次接触到易卜生,但很快他就真正体会到了易卜生的巨大魅力。不久,易卜生的名剧《群魔》在伦敦公演,这个剧本触痛了英国绅士们,因此,受到了猛烈攻击。这件事使萧伯纳领悟到,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启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进步的庙堂”。他甚至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