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68-历史的灰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未到,或者是自己前业太重,幸亏祖先德厚,否则早已命归黄泉,香火中辍了。    
    那些暴发的大人物自从有了帝王将相第七十几代孙的称号后,就更加志得意満了,谁敢怀疑他发得不明不白?老子英雄儿好汉,何况他的老祖宗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天神一样的人物,他作为老人家的后代,托庇有如今地位,实在是名正言顺。这样自我欺骗一下或者骗骗别人,倒也一时有些效果。怕就怕他真地相信,老祖宗时刻在呵护自己,今后永远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果真这样“暴殄祖德”,恐怕真就“祖宗”无亲,惟德是辅了。等到身败名裂或者论落下尘时,这第七十几代孙的称号恐怕就要移给新贵了。    
    人人都想找个有名的祖先,可是翻烂家谱也找不到什么名人怎么办呢?莫非我等真是天生小人永无翻身之日了?且莫着急,这里也有二法,一种是说自己本来不姓这,而姓那,只是由于战乱或者政治原因改了姓,这是家族历代口耳相传下来的,这虽然没有过硬的史证,有点不好意思,可你也无法反驳,因为若有史为证,某代祖宗岂能脱逃而隐逸异地?本人姓何,可据族中老人所说,我们本姓韩,何姓始祖乃韩王次子,秦灭六国,韩二公子抛却子女玉帛,南逃吴楚,改姓忘名,做起小百姓。虽然春花怒放,秋草迷离时,昔日的王子会沉痛地忆起离宫月夜,舞步低徊,可终究还是扎下根来了。言之凿凿。与这办法异曲同工的是说自己本姓彼,某代祖宗封地在此,故子孙后代就以地为姓改姓此了,并可举屈原例为证。屈原本姓芈,其祖霞封于屈地,故他叫屈原而不叫芈原。    
    这种办法是好,可是不能都这样学啊?古人云“学我者病”,又说,西施捧心作难受状好看,东施也假装头痛,緾个烂白布,乱发斜钗病恹恹的就不但不好看,简直就恶心极了。且不要急,第二种办法马上出台。这办法很质朴,既不要你找改姓的理由,也不需要你替祖宗找莫须有的封地,你只需老老实实地姓你的本姓,本姓中没有名人没关系,戏台上小说中名人有的是,你尽管找呢,这不会有什么人来与你争的,谁先认就是谁的。    
    这也有例证在,前人有本笔记记载,山东某地有武潘二族,死心眼地认定武大郎和潘金莲是其先人,且说,武大郎不但不是“三寸丁”而且“貌甚修伟”;潘金莲更不是什么淫妇,贤慧贞淑得很。因而认为《水浒传》、《金瓶梅》辱及其先人,罪恶滔天,几百年来一直予以抵制,这种愤懑情绪一直延续至今。本来嘛,山东武潘二族苦于祖上无贤,偶睹戏台上有本姓出现,愚夫愚妇久渴逢甘霖,弃子急归宗,自然是立即认定绝不改悔。其诚心可嘉,实在比朝秦暮楚的大人物强得多。然正因其心诚,自认戏台上祖先后,就不忍不愿戏台上再丑化这干祖先了,时间一久,干祖先就变成真祖先了。武潘二族真是何苦,徒然认了个莫须有的祖先,不但不能福佑子孙,反而要子孙背莫须有的骂名。何必放着历史上的名人不找,偏去找什么乌有乡中人。明摆着武有日月当空照的武则天,潘有英俊才子潘安仁。如此名人不拜,其愚可气可悯。    
    如果以上两种办法还不适合你的“姓情”,那就要大动手术了。自己祖上虽无名人,但家乡出了不少名人,只要挂出家乡的金子招牌,自己虽是无名小姓也感觉与有荣焉。如此,小姓也镀了金。其实这也是古之成例,算不得什么新招,而且实际上许多人都是这样干的。譬如,唐代韩姓的郡望在昌黎,柳姓的郡望在河东,可是并非昌黎人的韩愈,自称韩昌黎,不是河东人的柳宗元也随例冒称柳河东。譬如笔者,在族人未告诉我何门本姓韩的“机密”以前,就很苦恼,为什么呢?因为翻遍家谱没有找着中意的名人,历史上有几个姓何的,本人又不愿意冒充其后。东汉何进,裙带将军,君子不取;玄家何晏,人称敷粉何郎,又兼曹门爱宠,取之不智;诗人何逊,南朝才俊,惜知者甚少,取之无益;偶然从《桃花扇》上发现有“桐城何老相国”字样,心中窃喜,名地相符实是巧合,取之正好。然细思之又觉不妥,未知名讳,怎能乱充,如果被人戳穿,岂不见笑方家?虽然后来听族人说,明朝时本族曾有姑娘被选入宫,甚得天宠,何阁老曾有攀附联宗之意。但想来想去,笔者毅然决然决定放弃这种死法,改学挂家乡金子招牌法。此法一试,果然妙不可言。笔者桐城人氏,但凡有点国文底子的人,谁不知道曾文正公的一句名言:“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虽然有“乎”这个不肯定,实是十足的肯定。桐城派一统文坛,威震天下二百年,至今文场犹余响不绝;文物大邦,才俊之乡,名声早已在外。在此金光照耀之下,笔者顿时有了文统断续,系于一身之感。    
    倘若家乡没有什么大名人又怎么办呢?或者有大名人但其名声太臭,又如何处理?这里先贤也有成例在,那就是好的拉过来,臭的推出去。诸葛武侯,可是一等一的大名人,可他家乡在哪里呢?南阳人说孔明是我们的人,有《隆中对》为证;襄阳人则说,胡扯,孔明是我们的,也以《隆中对》为证,隆中旧址在襄阳。两地为此争了几百年,谁也不愿舍弃这块肥肉。最后闹得天下议论纷纷,令某名士大为感叹,作一联云,“心在朝延,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分襄阳南阳”。高调唱得争讼双方不但自觉心胸狭小无地自容,而且轻而易举地将诸葛亮从襄阳南阳手中夺走,全国各地都来分肥。孔明是属于全中国的,现今看来还有属于全世界之势。    
    这说的是拉名人的故事,现有一个推名人的故事。说穿了无非这名人名声臭,不但不能给家乡脸上贴金,反面给家乡抹了一脸黑。这个倒霉的名人就是晚明时邑人阮大铖。阮大胡子《燕子笺》很有名气,也算少年才俊,可恨他卖身投靠魏忠贤,为了要做权阉干儿,竟然母丧不归。等到他官放江南衣锦还乡时,族中早已将他开革,鸣锣攻打,不许他的官船靠岸。阮大铖家在桐城县最南面,与怀宁县一河之隔,大胡子受此大辱,一气之下就掉转船头去了河对岸的舅舅家,从此再没回家。从此他的籍贯就成了问题,桐城人鄙其无节操不认他,怀宁人自然不愿凭空接这个屎盆子。两县争讼,级级上告,各有理由,令当局难以裁夺。后来桐城人大学士张廷玉主持纂修《明史》,大笔一勾,阮胡子成了怀宁人。怀宁人也只得忍气吞声吃了这个哑巴亏。阮胡子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当然,往脸上贴金的办法多的是,以上只不过介绍了厚着脸皮装孙子的几种招式。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慧根者定能将此道发扬光大,若再能与充老子相结合,必然功德圆满,内圣外王,威被海内,德化四野。得此道者定将超迈一切前圣先贤,天上地下,惟此一人;宇宙乾坤,惟他独尊。    


第三部  造谣诽谤之研究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部落酋长们的办公室前都立有一根木柱,叫作“诽谤之木”类似我们现在的意见簿和信访接待簿,老百姓有什么意见就毫不犹豫地在这根木柱上大写特写,酋长们看见后也毫不犹豫地立即改进工作。当然他也可以不办,那部落会议就要处罚于他。不过那时候,当酋长没什么特权,反而要事事争先,为部落服务是他的职责,所以大家还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彼此相安。那根木柱尽管刻得疮痍满目,倒也风雨不动,巍然长存。    
    但这种琴瑟和谐的日子慢慢地就维持不下去了。随着部落的扩大,战争的胜利,地盘和人口都扩大了的部落酋长觉得,再在茅棚里处理政务未免土气,且有失大国风度,徒然见笑于敌国。何况年来战事,收获颇丰,于是办公楼重建了,变得高大威风舒适。那根木柱虽然还是循祖宗规矩立在那儿,但酋长心里已大为不喜,好好的办公楼前立这么一根破柱子,太不协调,太煞风景了!偏有些懵懵懂懂的老百姓还在翻陈年黄历,继续做清秋大梦,仍然直然不讳地在木柱上大言指责:百姓当在风雨茅庐,酋长为何要建新办公大楼?酋长子弟无德无功凭什么也华屋高居甚至侵吞民财、倒腾紧要物资?酋长又凭哪一点要破坏祖传部落会议制、凡事独断?    
    当然,酋长见到这些不知死活的意见难免龙颜震怒,一气之下难免要杀鸡给猴看,不识时务者难免做了刀下鬼,死了难免还要背个阴谋家的罪名,连累子孙也成了贱民;却喜也有一二俊杰看时局大变心生上策,为保住那根木柱就在上面大写万岁、万岁、万万岁,写圣天子出百兽率舞、万民咸乐的颂歌。经过俊杰们的努力,那根木柱终于保住了,而且还换成高级石头的,雕龙画凤以表祥瑞,名字也由“诽谤之木”改称“华表”了。这一改不打紧,连累了“诽谤”的声名,从此“诽谤”原先“善意的批评”的含义荡然无存,它被赋予 “无中生有的污蔑攻击”的新内涵。    
    这一来,习惯了在“诽谤之木”上乱嚷嚷的“刁民”们,就积了一肚子的怨气,怨气大了,自然就要寻找一个“出气阀”。终于,在实践摸索过程中,他们觉得编些顺口溜,口口相传倒能解气,这编顺口溜当时说法就叫“造谣”。于是有什么不满、有什么想法,老百姓就宣之于口,唱遍天下。这一唱有时候也能引起一些杰出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每逢春三月,万物化生的季节,就派干部摇木铎下乡,采集民间“谣言”——就是顺口溜,以供决策参考。但这一行动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一则好大喜功的领导人居多,真正乐于听批评的太少;二则下乡采风的干部并不天真,绝不干兴奋过头的事,免得将来落个“抹黑”的罪名,还是投其所好的好。渐渐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