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中国本土与六城之间的贸易在乌什吐鲁番是合法的,东突厥斯坦人把丝 
  绸、粗白布、毛革和其他商品卖给来自中国本土的商人,要照价纳税十分之 
  一,而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出卖,只要纳此数之半。在乌什吐鲁番,安集延 
  人和其他外商出卖货品仅纳税百分之五,汉商把除茶以外的货物卖给六城商 
  人,所纳之税甚至更低,只交百分之三又三分之一。 
       从甘肃运到新疆供本地消费的茶砖是由特许商和政府经营的。根据1760 
  年的法令,政府也允许非特许的山西私商经由蒙古向准噶尔贩运少量布匹和 
  未分类的茶叶,主要供输出到中亚去。四川商人则在古城出卖大米和白面。 
  江浙商人经常设法到叶尔羌经商,但是在政策上汉商是不准进入六城的。部 

① 赫尔麦森: 《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的报告》,第81 页。 
① 穆尔克罗夫特和特雷贝克: 《1819—1824 年 (本书参考书目为1825 年。——译者)在印度斯坦喜马拉 

雅山诸邦及旁遮普等地旅行记》,卷2 第479 页;又见戴维斯编:《英属印度西北边境诸国贸易和资源的 
报告》,第357 页。 

… Page 53…

  分例外就是允许甘肃茶砖特许商前往六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经特许 
  的山西商出卖的茶叶和其他商品在六城市场上日见增多。就往来新疆的汉族 
  茶商而言,非特许的山西未分类的茶叶贸易 (当局是不大容易控制的)比特 
  许的甘肃茶砖贸易获利更多。但是从政府的观点来看,得自甘肃特许商的收 
  入要比山西商人交纳的税为多。① 
       除了乌什吐鲁番之外,六城、准噶尔与中国本土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是焉 
  耆,这是六城地区唯一允许蒲尔和伊犁铜币同时自由流通的城市。焉耆的人 
  口大部分为厄鲁特人(加尔梅克人),它的周围地带又是六城唯一允许汉移 
  民定居和拥有私人土地的地区。因此,根据清朝的隔离政策,和阗、叶尔羌、 
  喀什噶尔的居民和外国商人都不许进入焉耆城内。其他地方的居民虽可进入 
  该城,但是不准定居于此。② 
       尽管六城的贸易兴旺,东突厥斯坦的商人却没有发财,这是因为有权势 
  的官僚对私商横加干涉,敲榨勒索。这里官吏的贪婪和儒家的一向轻商这两 
  者互为影响。这样的商人不论如何富有,都没有社会地位;一度起过相当作 
  用的贸易公会,在清朝征服之后也失去影响,不再成为沟通官商的桥梁。甚 
  至就教育程度而言,当地商人也比中亚西部的商人为差,因为在中亚西部, 
  商人一般都在宗教学校受过教育,学识仅次于毛拉。 
       喀什噶尔商人到国外经商,是在1794年开始受到限制的。他们只能获得 
  通行证,成群结队越过边境哨卡到最靠近的柯勒克孜人 当中进行交易,仅此 
  而已。他们受到官方税收的歧视,进口税负担沉重,官吏又勒索敲榨。他们 
  甚至必须用钱购买经商权利。 
       一般说来,清朝推行的政策在效果上是有利于外国商人、而不利于六城 
  商人的,因此当地商人在某种程度上只得依附于外商。发了财的六城商人要 
  留居塔里木盆地就得隐瞒资财,假装贫穷。否则,如果买卖做得相当大,他 
  们就得前往伊犁或乌鲁木齐去住,那里的官府压力要轻一些。对于作为清朝 
  贡民的哈萨克人和柯勒克孜人所进口的牲畜,政府照价征收关税5%,而对 
                                               1 
  于外国人所输入的牲畜,政府只征税3 %。喀什噶尔商人输入的丝绸制品 
                                               3 
  和毛皮要纳税10%,外国人输入的同样货物仅纳此税之半数。就大多数商品 
                                                             1 
  说来,当地的进口商要交税5%,外国商人只交纳3 %,但若系“克什米尔 
                                                             3 
  人” (包括巴尔提人和帕米尔诸国的商人)则只交2。5%。从巴达赫尚进口 
                                   ① 
  宝石,税率是每斤五百蒲尔。这项政策的后果之一是白银外流,清政府曾经 
  试图制止而未能奏效。 

① 见库兹涅佐夫:《十九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在新疆的经济政策》,第16—19、92—96、115 页;又见作者 

的同名文章载《哈萨克科学院院报:历史、考古、人种学专集》,3 (17)(1961 年),第84 页。 
② 见戴维斯:《英属印度西北边境诸国贸易和资源的报告》第25—26 页,又见312、335 页。参见沃森: 

 《中国鞑靼里亚与和阗纪要》,第656 页,作者说库车人口主要是加尔梅克人。他说:“富有的要人住在 
城内,穷人则住在郊野的帐篷里。”沃森的材料是1830 年代的,他显然把库车与焉耆混为一谈了。 
① 见瓦里哈诺夫:《全集》,2,第680 页 (书中将shelkovymi 误作melkovymi );伊扎特·阿拉:《中亚 

游记》,第24 页;阿赫麦德·沙:《从克什米尔经拉达克到叶尔羌的行程》,第382 页 (书中“百分之四 
十”应系“四十分之一”之误);涅波尔辛:《俄国的中亚贸易概述》,第347—348 页;库兹涅佐夫:《清 
政府在新疆的经济政策》,第19 页。 

… Page 54…

        大多数外商都是来自浩罕、布哈拉、巴尔提斯坦、巴达赫尚、乾竺特、 
  克什米尔或哈萨克草原,但也有伊朗人、希尔凡人、俄国鞑靼人(或诺盖人)、 
  印度人、中亚犹太人(他们聚居于浩罕者人数很多)和亚美尼亚人。帕米尔 
  的柯勒克孜人大概总是冒充当地属民前来的。清朝当局弄不清这形形色色的 
  外国人,便统统把他们看作“安集延人”(安集延是浩罕控制下的费尔干纳一 
                                             ① 
  个城市和地区)或“克什米尔人”,所以政府甚至许可非进贡国的商人前来 
  新疆做私人买卖。其实所谓“安集延人”就是在喀什噶尔经商者,所谓“克 
  什米尔人”就是在叶尔羌经商者。但是,作为贡使似乎更有利可图,外国使 
  节往往向驻新疆的将军和其他高级官员赠送马匹,得到的回赠总是比原来礼 
  物的价值更高。② 
        浩罕的属民和来自布哈拉及中亚西部其他地方的商人,都在喀什噶尔(它 
                                                                            ③ 
  在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比布哈拉更大)进行大宗的对外交易。因为清帝国的 
  官方态度是把贸易看作一种给予外国人的特许(认为是他们需要富饶的中国 
  的物产),以换取安定和对清廷的忠顺姿态,所以外国商人就取得可以讨价 
  还价的地位和一定程度的自治,这两者都是本地商人所没有的。浩罕的属民, 
  即真正的安集延人,地位尤其出众 (因为“他们的举止和习惯很象”喀什噶 
             ④ 
  尔人),是喀什噶尔的外商当中人数最多的集团,因此,在当地的外商界占 
  支配地位。为了替这些商人说话和监督日常的市场活动,喀什噶尔的阿奇木 
                                                                                            ⑤ 
  伯克与外国商界共同指定一位高级外商作监理 (满语hda…i da,即商目) : 
  他也象中国沿海商埠的大班那样并不是清朝的官员。但监理又不同于大班, 
  他 (至少在起初)对一切外商进行监督,而不是一个监理单独监督与新疆通 
  商的某一国属民;外国商界有此监理,便享有高度自治权,摆脱了清朝统治 
  的干涉。 
        这种外商监理通常是用浩罕人,后来这一职位逐渐变成浩罕政府试图控 
  制喀什噶尔对外贸易的工具。喀什噶尔的对外贸易大部分取道浩罕,这一事 
  实就进一步促使浩罕政府插手于喀什噶尔,而喀什噶尔的贸易又反过来促进 
  了浩罕经济,对十八世纪之末浩罕国的迅速发展大有裨益。起初,清政府对 
  此采取妥协态度。1809年清朝通知浩罕统治者阿里汗说,鉴于他们的行为恭 
  顺,着令该国当年输入新疆的商品免缴关税。清朝又说,以后浩罕输入商品 
  的关税将减半征收。 
        同印度、西藏、拉达克、巴尔提斯坦、阿富汗和帕米尔诸国的贸易则集 
  中在叶尔羌(此地人口甚至比喀什噶尔更多)和色勒库尔地区,这些地方也 
  是印度与俄国通商的会合点。在这里和在和阗,安集延人在外商中所占的比 
  重都小得多,更多的是巴达赫尚人、克什米尔人、阿富汗人、巴尔提人、西 
                                                           ① 
  藏人和印度人,但是没有犹太人或俄国鞑靼人。这使外国人的成份比在喀什 

① 见穆尔克罗夫特和特雷贝克:《在印度斯坦喜马拉雅山诸邦及旁遮普等地旅行记》,卷1 第452 页。 
② 《大清宣宗实录》,卷262 第24 页 (1835 年2 月16 日),26 页 (1835 年2 月19 日)。 
③ 见赫尔麦森:《关于基发、布哈拉、浩罕和中国西北的报告》,第96 页。 
④ 见阿赫麦德·沙:《旅行记》,第351 页。 
⑤ 感谢冈田英弘在1971 年把这一满语词汇的含义告诉我,据告那是由汉字“胡岱达”音译而成。参见佐口 

透: 《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380—383 页;佐口透:《浩罕王国的东方贸易》,载《东洋文库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