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的增长还影响世界贸易的构成,不论是商品的相当重要性还是不同国家的相当
重要性都是如此。
有时人们预料,同原料和粮食相比,经济的发展会降低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
性,因为据认为,随着每个国家的发展,它进口制成品的数量会相对减少,进口原料的
数量会增加。不过,情况并非如此。按价值计算,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80年
来始终未变(占35%到40%),我们有这方面的数字。原料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连
续增大,但是粮食下降了,对粮食的需求比收入增长得慢。世界贸易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即某些国家主要进口粮食和原料,并主要用出口制成品和无形劳务(海运、
股息、佣金,等等)来支付进口货款。这并不能说明世界贸易的全貌。生产制成品的国
家有专业分工并相互大量购买,农业国家也有专业分工并相互购买产品。比较成本定律
像它适用于工业与农业之间一样,也适用于这个制造业和那个制造业之间。同样,工业
国购买投入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初级产品和仅仅四分之一制成品,所以交易主要是在工
业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进行。如果工业国多买初级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国会相应
地多进口制成品。所以初级产品贸易和制成品的贸易相继增长。这种关系发生变化总是
有可能的,也许会有较多的制成品交换制成品,或者较多的初级商品交换初级商品,在
这种情况下,制成品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将改变。目前我们只能说,在过去的80
年中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假设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值不变,制成品贸易额同初级产品贸易额的比例则
由这两者的比价来决定。如果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上涨,它的相对数量将下降,反之亦然。
因此,30年代曾是制成品贸易额非常低的一个时期,自50年代迄今一直是贸易额非常大
的时期,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相对数额可以用比价来说明。所以比价的变化对决定世
界制成品贸易是不景气还是兴旺起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直是相当稳定的,但是这种贸易的构成已发
生明显的变化。纺织品的重要性已经下降,金属和机械产品稳步增大。1899年,纺织品
和服装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占40%;1950年,它们仅占20%,所占比例逐步下降。金属
产品从31%上升到56%;所有其他制成品则从29%下降到24%,下降幅度不大。这些变
化是容易理解的。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各国首先缝制自己的衣服。这种制成品差不多到
处都能生产,因为原料轻便,运输容易,所要求的技术容易学会。金属却是另外一回事
了。金属的生产同那些拥有廉价燃料和矿石的国家的联系要密切得多。工程方面的技术
也不断进步,所以老牌国家总有一些技术使得它们比新来者占有优势。因而有各种理由
平这些趋势将继续下去。金属制成品与其他一切产品的比例将继续提高,燃料和矿石蕴
藏量丰富的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将有最为美好的前景。
世界制成品贸易在各国间的分布情况,在过去的50年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拿18
99年同1937年相比,美国、加拿大和日本所占的份额大大提高了,挤了法国和英国所占
的份额。加拿大的份额的提高几乎全部在有色金属、纸浆和纸的方面。日本主要在纺织
品方面,但是也到处进行有效的竞争。美国主要是由于进行战争,也是到处得益。譬如,
美国所占的份额从1899年到1913年只从11%上升到12.5%;由于爆发战争一下子跳到2
0.5%,但是在1937年仅仅是19.5%;又是由于战争,1950年跳到29%。美国是否能在
世界制成品贸易中保持这样大的份额,这有一部分必须取决于它通过进口和对外投资把
多少美元投入流通,有一部分取决于世界其余地区是否不得不在更大的程度上靠它提供
粮食。除对外投资,美国不可能是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纯出口国,这两种出口商品中哪
一种将减少,这还要看一看。
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这本身并不是引起不安的原因。一个国家所占
份额的变化不过是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出口额和世界出口额以不同的速率增加罢了,没有
理由要求所有国家以相同的速率提高它们的出口额。如果比较老的工业国在世界制成品
贸易中所占份额的百分比下降,只要它们的绝对份额仍然足以使它们有能力达到国内充
分就业和支付它们需要的一切进口商品,这些国家就不必感到忧虑。就英国而言,重要
的问题不仅仅是它的相对份额下降(从1899年的32%下降到1933年的22%),而是在19
20年以后它所占的份额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就业,从1930年以来一直不足以支付所需要的
一切进口商品。
这些情况使人想起18世纪有些经济学家持有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是一种长期停滞论。
他们争辩说,一个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使它在一定时
候丧失其领导地位的方式行事。由于其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价格相对地高于其
他国家的价格,这就刺激别的地方竞相生产。资本流入别的国家,其部分原因是要在那
里开办工厂,开创国已经表明这些工厂有成功的潜力,另一部分原因是要利用比较低的
工资和其他价格,再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如下的逻辑原则:在老国家集团中,每个国家的
工业已增长到它在那里的市场的极限,所以其资本家必然着眼于其他地方以便把他们的
利润在那里投资(关于这一点见第五章第二节(三))。然后还有所谓早开始不利:老
的国家墨守(比如说)1850年的技术和固定设备,并发现很难同用(比如说)1880年的
最新技术和固定设备装备起来的新国家竞争。
这种所谓的不利条件看来是极为可疑的:如果两个国家在1880年用于投资的资本数
额相同,那么自1850年以来也一直在投资的那个国家在同1880年才开始投资的国家竞争
时,很难说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新国家花钱购买的任何新设备,老国家也能买得起。老
国家可能发现保持它的旧设备比较合算,但是这样它就有了能够利用它的节蓄来发展新
的作业线这种有利条件,而新国家却要在旧的作业线上追赶。下面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
理,就是比较老的国家由于专业分工而受损失;
从1850年起,比较老的国家发展了它的设施(银行、销售、培训、运输、工程,等
等)来供应1850年所缺少的东西;然后它开始墨守成规,或者说得好听一些,它被自己
在19世纪50年代所作的努力形成的势头推着走,而未能适应19世纪80年代不断变化的需
求。所以新工业一旦发展起来,这些新工业就向尚未受到那么严重束缚的比较新的国家
发展。这种墨守成规可能还表现为技术领导地位的丧失;优秀的人才致力于解决老工业
的问题。同时,新兴国家的人才在旧工业中不单单是追赶或抄袭老国家,而且还在新工
业中突飞猛进,在当前正在发展的行业中夺取老国家在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英国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亚洲纺织工业的兴起和世界纺织品市场的丧失,低工资起
了很大作用。关于投资的论点也很说明问题;从1870年起,英国把它越来越多的积蓄投
资海外,就在1913年以前的那几年多达其积蓄的一半,这当然有助于加强其他地方具有
竞争性的工业,特别是在北美、印度和日本,而技术进步在英国却落后了。此外,英国
未在化学、机床、电气设备等迅速发展的工业中占据适当的份额,或者在这些领域中未
取得技术领先地位,这是引人注目的。产生这一情况可能是由于全神贯注于公认的纺织
业,由于轻视它古老的大学和这些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有两个因素使
人怀疑这种程式是否适用于英国。第一,到1913年为止,虽然商品出口额增长缓慢,英
国的收支顺差却不断增长,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额增长缓慢抑制了生产并从而抑
制了进口额的增长。但是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英国发现发展航运、保险和其他“无形”收
入比推动商品出口更为有利可图。第二,这种程式意味着,如果英国设法这样做,它也
可能做不好。在组织出口贸易运动方面,没有什么事情是德国人和日本人能做而英国人
想做却不能做得一样好的。这些事情过去没有做只是因为贸易对英国来得容易,但是这
些事情在最近的将来也许不得不做了,而如果不得不做,那么是否会允许英国人个性中
“翩翩绅士风度”起阻碍作用是非常令人怀疑的。此外,由于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上夺得
世界贸易最大份额的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德国,所以可能比过去出于良心认为对
待比较穷的对手,不应太严厉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地摆好架式来对待比较富有的国家。
要在世界贸易中居领先地位,除了仅仅占有适当的份额之外,那就要靠创新了。英
国曾在创新方面居领先地位达一个多世纪,但是创新(这同科学或者发明不是一回事)
方面的领先地位现在转到了别的地方,领先地位的这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谁也不
能长期垄断智力,也不能长期垄断活力。在英国、德国和美国,由于在生产和使用金属
与化学品方面的创新成为竞争对手之前,法国和荷兰曾在发展贸易方面成为竞争对手。
在这之前,领先地位曾一时为西班牙所占有,所以我们还能继续往前追溯,追溯到罗马
和迦太基之间处于敌对状态的时代之前。大国为什么把他们的地位让给别人,这不是用
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式就能解释清楚的。还有心态、内部紧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