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 

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 

越大,为3—5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 

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4小页, 

共发行9年。 



                           妇女杂志的由来 



    1693年6月27日,英国伦敦书商约蒲·丹顿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妇女杂 

志,名称为《妇女之神》,是一种采用提问、回答形式的周刊。在创刊号上, 

丹顿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在阿贝·玛利亚街拉廷咖啡馆,等待各位妇女给 

我寄来的提问。不管是未婚、已婚还是寡居,从带有女性的热诚和温柔的各 

位女士所提出的问题,如恋爱、结婚生活、打扮、妇女的名誉等美好的、怪 

诞的问题,均乐于解答。” 《妇女之神》杂志不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坦 

率直言,从不装腔作势,即使是通奸,婚前性交等主题专栏,也不予以拒绝。 

实际上,当时的《妇女之神》杂志,只是用手记录的一些报道,仅采用两面 

印刷的一张纸。1709年7月,在英国创刊的《包罗万象》杂志,是世界上最 

早的由妇女自己主编,而且登载有分歧意见话题的妇女杂志。当时,该杂志 

发刊人的名字印的是“克拉肯索普夫人”。  1709年10月,由于《包罗万 

象》刊登充满丑闻的作品《高级领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创刊人因毁损名誉 

罪被捕后,才知道这位主编原来是名声很不好的玛利·德。 



                           大学杂志的由来 



    1750年1月31日至1751年7月,英国牛津大学发行的杂志《大学生》, 

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杂志,共发行了19期。该杂志的发行人是伦敦的书籍出 

版销售业者约翰·纽贝利,主编是诗人、剑桥大学盆布罗克总部研究员克里 

斯托法·斯马特。在《大学生》杂志上,除去约翰博士的论文外,几乎没有 

什么有文学价值的东西。1819年,牛津大学又创刊了《在校大学生》杂志, 

是世界上最早只供在校大学生阅读的杂志。 



                              文摘的由来 



    文摘起源于公元前3600年的苏美尔文化时期,当时是用楔形文字记载在 

湿粘土表面上,经烧结后保存下来的粘土板。进入19世纪,由于科技文献的 

大量增加,读者需要以最少的时间了解各专业文献的最新情况,于是,世界 

上第一种文摘期刊——德文 《药学总览》(后改为《化学总览》)在1830 

年创刊了。这意味人类社会进入有序传递情报阶段。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文 


… Page 31…

摘刊物达3500种以上。 



                      美国 《读者文摘》的由来 



    1922年2月,美国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德维特·华莱士和莉拉·华莱士 

夫妇俩创办了《读者文摘》。 

    德维特·华莱士没有念完大学,就走上社会。他酷爱看书,凡接触到的 

各类出版物和印刷品,他都如饥似渴地读,连意大利的药品说明,他也要逐 

行读下去。凡阅读过的东西他总要把要点记在常备的小纸条上,有时甚至把 

精彩的段落抄下来。在长期的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要是出版一 

本期刊,去掉报纸过于简单粗糙的弊端,克服书籍过于冗长、繁琐的缺点, 

把两者的精华经过最完美的压缩集中起来,那就可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 

知识。这就是他要出版《读者文摘》的最早构思。 

    华莱士夫妇自筹资金,先把 《读者文摘》试刊油印数千份,寄给教师、 

教授、传教士、医护人员等,并附上信件和预订单,说明先预付3美元,若 

发现《文摘》不值一读,可退订。出乎他们的意料,500名未来读者寄来了 

订费1500美元,这足够付两期《读者文摘》的印刷费用。于是丈夫跑图书馆 

编稿,妻子忙于料理后勤,一本64页、像书一样大小的刊物很快就诞生了。 

如今《读者文摘》在全世界用39个版本、15种文字出版,总发行量3000多 

万本,拥有读者约1亿。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的由来 



    1958年5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 

四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举行“国际团结日”的决议。 

决议指出:“为表示对因从事争取和平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受迫害的新闻工 

作者的同情,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定出一个团结日, 

把这一天的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捐作国际团结基金。”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 

秘书处在6月26日发出通知,规定9月8日为团结日,这一天是捷克斯洛伐 

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遇难的纪念日。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的由来 



    1963年4月24日至30日,中国、日本、埃及等47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新闻工作者在雅加达举行亚非新闻工作者会议,会议提出了“为建立他们自 

己之间、各国人民之间和各自政府之间的最密切的合作以及加强他们的团 

结,为争取民族独立,反对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斗争 

的宗旨。 

    196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在印尼茂物 

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把4月24日,即第一次亚非新闻工作者会议 

开幕日定名为“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 Page 32…

                          电视教育台的由来 



    1933年1月25日,美国依阿华大学的WGXK试验电视台,开始从依阿华 

城每天定时播放教育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教育台。该台第一次播送 

的节目内容是:首先由台长、电工系系主任E·B·长茨博士介绍依阿华大学 

概况,接着由该大学女学生艾琳·拉帕特演奏小提琴,再由艺术系讲师艾丹·阿 

诺讲授自由素描课,最后由语言交际系师生演出话剧 《法斯特·米塞斯·弗 

雷泽》中的一幕。1933—1934年,在WGXK试验电视台,依阿华大学的讲师 

讲授的内容有口腔卫生学、植物学、工程学 (建筑制图之研究)、速记、法 

语的发音、天文学、素描、博物学,以及其他的多种学科。电视节目每星期 

一、三下午7:30开始播放。1933—1938年连续6年,该台总计播送了389 

种电视节目。距依阿华城600英里 (约960公里)的地方,还有观众收看电 

视节目。1934年芝加哥市大约有1000千台家庭电视收看。 



                          “黄色新闻”的由来 



    为什么将不健康的书刊、歌曲称之为“黄色”呢? 

    据说在19世纪,美国有两个报业资本家,一个叫赫斯特,另一个叫普拉 

兹。他们为了赚钱,就在他们的报纸上,竞相登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以招 

徕读者。其中有一部 《黄色孩童》,读者就此称他们的报纸为黄色报纸。 

    后来,人们就把色情类新闻,称之为“黄色新闻”;靡靡之音的歌曲称 

为“黄色歌曲”。 



                              记者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记者,是在欧洲的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 

的经济中心,商业活动非常频繁,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都纷纷 

来到,进行商业竞争或享受繁华的生活。他们聚集在城里,迫切需要了解和 

掌握涉及切身利益的世界各地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 

关政治事件、物价行情、船舶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书成单篇新闻,或刊 

刻成报纸,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他们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报告记者、 

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 

最早的职业记者。 

    初期记者与编辑、出版人之间无明确的分工,往往集记者、编辑、出版 

于一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报业逐步发展起来了,各 

家报纸之间的竞争也发生了,一身数任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报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记者、编辑、出版者便日益分工明确。 



                              广播的由来 



    世界上发出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的,是在加拿大出生的费辛敦。这位发明 

家潜心研究,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1906年圣诞节前夕研究成功,这天晚 


… Page 33…

上20时左右,新英格兰海岸外船上,少数无线电电报员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准备着接收电码讯号。突然从耳机中听到有人读 《圣经》中的圣诞故事,接 

着又听到演奏小提琴和播放亨德尔的 《舒缓曲》唱片。最后,听到了亲切的 

祝福声。几分钟后,耳机中又传出了那听惯了的电码声。这就是世界上第一 

次广播之声的情景,在费辛敦研究无线电广播的同时,美国物理学家福莱斯 

特也在努力研究。1907年福莱斯特发明了一种可以广播人声的无线电真空管 

——三极管。不久,即被采用到工业生产上来,成为无线电收音机标准真空 

管。当时,福莱斯特曾激动地写道:“我发明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