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记载自己统一四海的功德。这种碑当时叫“刻石”,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秦始皇却开创了碑上刻字的先例。 



                          春联与桃符的由来 



    据 《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 

学士们“题桃符”,他认为学士们题得不大好,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新年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但春联和桃符却不能混为一谈。 

    桃符的出现早于春联。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 

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 

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到唐五代时期,便演变成写对 

偶、警譬之句,可以说桃符不过是被春联“附”了体。 

    联语真正称之为“春联”,始于明代。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 

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 

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朱元璋还亲自题了一联:“国朝谋 

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送给学士陶安。 

    同时,桃符还有其自身的演变,这就是门神画。春联贴在左右门框上, 

门神贴两扇门扉上。门神除了前面提到的神荼、郁垒之外,到了唐代又多了 

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灯谜的由来 



    灯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群雄崛起,列国纷争,一些游说 

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 

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就是灯谜的雏形。当时叫做“庾词”(庾是隐藏 

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 

 “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文心雕龙·谐 

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老虎的难以射 

中,来形容谜的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字作谜面的 

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书院的由来 


… Page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地方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书院源于唐, 

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由官方提倡、赞助发展而成。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 

书院,集贤书院。“书院”一词即源于此。在民间,有不少私人创建书院, 

作为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如四川的张九宗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 

有的书院有讲学、教授生徒的活动,但还不普遍。到宋代逐步形成制度。 



                               大学的由来 



    大学即高等学府,大学源于我国。2300多年前,春秋时齐国君王齐桓公 

在山东稷下办起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创立适应了齐国新 

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先后经过6个朝代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 

家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至少要比稷下学宫晚20年。 



                               太学的由来 



    太学是我国历史上高等学府的称谓。虽在商、周时代已有了太学的雏形, 

但这种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业的最高学府却始于汉武帝时期。汉 

元朔5年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 

正式设立太学。太学要求学生具有道德,精通《易》、《尚书》、《孝经》、 

 《论语》等经书,质朴、谦逊、节俭、不求闻达,同时应身体健康,不与“坏 

人”来往。在教学形式上,授课与自修结合,以自修为主,并鼓励学生发展 

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研究工作。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崔瑷都是 

当时的太学生。此后历代都设有太学,虽学习内容有变化,但一直是国家最 

高学术机关。到清代末期,“洋”学堂出现,停滞落后的太学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民国以后就彻底绝迹了。 



                               美育的由来 



    在我国,3000年前的周公旦“制礼作乐”,以此来治理国家。“礼”是 

道德规范,“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礼乐结合,成为人人 

必须遵循的法规、制度、仪式。而这种法规、制度、仪式又是通过美感的形 

式,把本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变成人们的一种内在要求,因而又是一种 

美育。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把教育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分化出来,创立了 

古代的教育体系,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这六个科目的内容, 

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孔子的观点,奠定了我国古代美 

育的思想基础,影响长达2000多年。直到近代,美育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 

系。 

    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有某些相似之处,差不多与孔 

子处于同一历史时代的柏拉图,是西方美学和美育思想奠基者之一。柏拉图 

之后的亚里斯多德,更全面地提出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用:一是教育,二是 

净化,三是精神享受。他所总结的这三大审美功用,影响很深远,直到今天 


… Page 9…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没超出这个范围。 

    中国近代的“美育”,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最早的传 

授者是王国维。 



                            职业教育的由来 



    职业教育是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早在春 

秋时代就有了职业教育的萌芽,那时各国遍设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堂,进行专门技艺教育,东汉时出现了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因校 

馆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唐代出现了“书学”、“律学”、“算学”和 

 “医学”等各专门学校。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现代生产技术的传入,职 

业教育做为一种教育体制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1866年以后,新式的职业教 

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沿海各地相继建立了福州算法文学堂和艺圃,驾 

驶学堂,管轮学堂,上海机械学堂。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于1912年把职业 

教育的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那时,力主发展职业教育的有黄炎培、蔡 

元培、陶行知等人,他们针对鄙视劳动的人,提出了“劳工神圣”、“双手 

万能”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张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还于1917年创办了“中 

华职业教育社”,发行《教育与职业》月刊,出版职业教育丛书。解放以后, 

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 



                         “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当人们称誉某位教师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才济济时,常誉为“桃李满天 

下”或“桃李满门”。 

    汉朝的《韩诗外传》中记: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质曾经提拔和保举过很 

多人。后来,他因得罪魏文候,就只身跑到北方去。子质遇到一个叫简子的 

人,便向他发牢骚说:“以前我当魏国大臣的时候,提拔和培养了许多人。 

可是在我大难临头时,却没有一个肯帮我一把。以后我再也不培养什么人。” 

简子听了,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 

凉和休息,秋天还可以吃上可口的桃子和李子。可是,你要在春天种的是蒺 

藜,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到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人哩。培养人才, 

就如种树一样,应该首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加以培植啊!” 

    简子的比喻,批评了子质育人的失当,后来人们把学生和优秀的人才叫 

 “桃李”,培养的学生很多,就誉为“桃李满天下”。 



                            试卷密封的由来 



    试卷密封即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密封起来,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的情 

况下评卷,以防作弊。试卷密封源于我国唐代。唐《隋唐嘉话》载:“武后 

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 

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 

成为科学考试的一项制度。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称封弥, 


… Page 10…

元朝以后称弥封,明清一直沿用。封建时代,科举作弊时有发生。为了防范, 

在封卷之外,还有许多相应措施,如在阅卷之前,有关部门还将组织人力进 

行统一的誊卷工作,然后才送交考官评卷。 



                             “语文”的由来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文言,但加 

入一定的白话文。 

    1949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国范围使用的教材,确定中小 

学都应以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点文言文,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要求在 

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并采纳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