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文教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头上和书面上,使学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并采纳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一律称为“语 

文”。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 

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 

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封建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 

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语训练的弊病。 



                             “新闻”的由来 



    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 

    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 

    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 

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书》); 

 “旧业久抛耕钩铝,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多诗句)。 

    宋朝《朝野类要》:“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 

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清朝 《红楼梦》有6处提到“新闻”。如:“冷子兴讲述了贾府中宝玉 

衔玉而生以后,问道: ‘你道是新闻不是?’” 



                               报纸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报纸创始于西汉初期,当时称为“邸报”,距今已有2100多 

年的历史了。 

    西汉的行政划分是中央下属各郡,郡以下设县。各郡在京都长安分别驻 

有代表,其驻地称为“邸”。各郡代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皇帝和各郡长之间 

的联络工作,这样便产生了“邸报”。 

    东汉年间,太监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邸报的发行进一步广泛。至唐代, 

邸报的发行已扩展到全国,读者对象主要是各地的朝野官吏。唐朝的邸报内 

容也较以前更为丰富,除了刊登皇帝的起居、行动、诏令、会议外,还登载 

奏章、叙任、赏罚、辞令、通报、朝觐等内容。 


… Page 11…

    邸报的印制方法是,先用毛笔写成楷书,然后再用木板雕成单张。一般 

每页13行,每行为15个字。 

    我国的邸报不仅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报纸,而且是发行历史时间最长的 

报纸。从汉朝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共2000多年,中间虽然在名 

称上有所变动,但其性质、发行对象、内容及格式基本没有原则上的变动。 

    我国近代的第一张报纸,是 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 《中外新报》。1864 

年出版的《华字日报》、1873年创刊的《申报》以及同年艾小梅在汉口自办 

的《昭文新报》,都是较早的报纸。 



                            “号外”的由来 



    1884年8月6日晚7时,《申报》(英国资本家美查创办)出版了中文 

报纸第一张号外。 

    1884年8月5日,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上海风传法国舰队正在福州港外 

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人们盼望得到确切消息。8月6日下午6 

时半,《申报》接到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的快电,内容为“驻榕法舰尚无动 

静”。由于当天报已售完,只好于晚7时将此电文用传单形式发出,列在报 

纸的正常编号之外。“号外”因而得名。 



                           报纸副刊的由来 



    我国报纸的副刊出现于清代末年,不过当时称为“附张”或“副张”。 

如清同治十一年 (1872年)创办的《申报》就刊载诗词典语等文字的附张, 

这是副刊的雏形。 

     “副刊”一名的产生,源于北京的《晨报》。1921年北京《晨报》改版, 

第七版定名为“晨报附镌”,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题名。隶书体没 

有“附”字,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笔写了“副”字,后来又将“副镌” 

更名为“副刊”,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 

刊、《民国日报》副刊,是当时京沪颇有影响的四家副刊。 



                            新华社的由来 



    新华社最早创建于1931年11月7日,地点在中央苏区所在地——江西 

瑞金。当时的名称叫做“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春, 

 “红中社”在延安正式改名为“新华社”。 

    新华社的第一个分社是西安分社,是西安事变爆发后,1936年12月16 

日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成立的。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是1933年“红中社”编辑部创办的《工 

农通讯员》。早期的对外宣传刊物是1940年10月出版的《中国通讯》,用 

英、法、俄三种文字油印。 

    新华社于1939年逐步建立起独立的组织机构。而各个分社(除解放军分 


… Page 12…

社)在全国解放前后同所在地区的地方党报合在一起,即“报”、“社”一 

家,统一领导,新华社分社同时又是报社的采访部。后来,各省市分社才陆 

续从省、市报社独立出来。 



                           “通讯员”的由来 



    通讯员也称通信员、通信记者,是以通讯形式为新闻机构反映情况、采 

写报道并按稿计酬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其主要任务是,经常主动地向新闻 

机构反映情况,提供新闻线索,采访本地区的新闻,并写成有关报道组织读 

报评报,收集读者反映。我国报刊最早的通讯系统,是 《申报》建立的。该 

报于1872年创刊不久,在杭州设置第一个外埠通讯员。新闻单位经常召开通 

讯会议,举办训练班,并办有通讯业务刊物,给广大通讯员以具体指导。 



                              书店的由来 



     “书店”一词在早些时候亦叫“书局”,古时则叫“书肆”。“书肆” 

之名,最早始于汉代。西汉末年,杨雄 《法言》就有“书肆”的记载。到了 

唐代中期,因刻版印刷术已兴起,在今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洛阳等地, 

都设有“书肆”。唐代以后,书商设肆刻书更为普遍。 

    还有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等名的。 

既刻书,又卖书。有的书商本身是藏书家、出版家,同时兼事编纂刻印;有 

的仅接受委托、刻印和售卖书籍,古时也有直称字号的,有“富文堂”、“养 

正斋”、“鸿运楼”、“崇文阁”之类。这些名号除统称为“书肆”外,宋 

代以后也统称为“书坊”。“书肆”、“书坊”便是“书店”的前身。“书 

店”一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了。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作用的一种工具书。 

    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 

句编写了一部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 

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全书原为15篇,收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但 

早已佚亡。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篇》及所录的“籀文” 223 

字。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说文解字》(那时叫字书)。这是东汉许慎编撰 

的。全书共15篇,共收字10516字。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开 

创部首编排法,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原文失传。现行的 《说文解字》是 

经宋代徐铉兄弟重新整理的。 



                              文献的由来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较早解释文献涵义的则是宋代 


… Page 13…

学者朱熹。他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人看来,文和献不同, 

文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献则是人们对历史上某事所发的议论和追记 

的记录。 

     “文献”的概念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当今的涵义已是有历史价值或 

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包括档案、文件、图书、报刊和各种视听资料。我们 

把对这类史料的编纂叫文献编纂,就是按一定的题目和要求,对档案史料进 

行搜集整理和注释等编辑工作,并以出版的方式贡献给社会。 



                               丛书的由来 



     “丛书”,在我国古已有之。人们把两种以上单独著作编印在一起,并 

冠以一个总书名,都称之为“丛书”。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 

蒙的《笠泽丛书》,但它并不是由两种以上著作编印在一起的。学术界公认, 

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孙等人编的《儒学警悟》。它收宋 

人著作六种,共40卷。我国最大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 

共收书3500多种,近8万卷。 



                            简书制度的由来 



    简书、帛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它们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时间是相当 

长的——从殷商到南北朝时代,成为我国书史上的一个主要阶段,书史上称 

这个时期为“简书时期”。在近1700年的使用过程中,简书逐渐形成了一整 

套制度。 

    简书有竹片、木片两种制度。用竹片做的叫“简策”;用木片做的叫“版 

牍”。因此,这种制度称为“简策制度”或“版牍制度”。 

     “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