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太有名啦!)、“小小画家”、“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哪一个不是小朋友们所喜欢、所唱过的哪!他办的《小朋友》杂志是周刊,每到星期六,我就等着爸爸从邮局提早把《小朋友》带回来。上面我爱看《鳄鱼家庭》,还有王人路(他是电影明星王人美的哥哥)的翻译作品。记得有一期登了一篇小说,说是一个王子慈善心肠,他走在路上很小心,低头看见地上有蚂蚁就踮着脚尖走,不愿踩到蚂蚁,这给我印象很深,我虽然是任意走路的人,但是真的低头看见蚂蚁,也会不由得躲开走呢!这都是受了《小朋友》上小说的影响吧!林海音:《写在风中?访母校?忆儿时》,(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7月版,第117、118页。 
   
  可以说,在林海音人生的最初阶段,她是快乐地和父母弟妹生活在远离家乡台湾的老北京的。然而,一件悲惨的事却中断了林海音的童年快乐。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四节 丧父  
  林海音最小的叔叔林炳文在林海音全家来京后不久也奉父亲(即林海音的祖父)之命投奔祖国,来到北京工作。他与大哥林焕文一样也进入北京的邮局工作。林炳文也将妻儿接来北京,兄弟两家来往密切、感情深厚。林海音七岁时,她的爱国的父亲林焕文决定不让她上日侨小学(当时台湾在日本治下),而要上中国人办的学校,是她的叔叔林炳文在一个倾盆大雨的日子里带着她投考厂甸的师大附小。林海音记得:在附小的教室大楼从楼下考到楼上,一间一间地进去,出来,认颜色,试听觉,填木块,是叔叔拉着她的小手鼓励她,在她考取之后,叔叔又带着林海音和她的妹妹去中央公园(即后来的中山公园)玩,并在格言亭前拍了一张照片。林海音:《家住书坊边?番薯人》,(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版,第5页。就是这个疼爱她的叔叔却在1930年的时候因为参加朝鲜人的抗日活动而牺牲。关于这件事林海音在《番薯人》中是这样叙说的: 
   
  朝鲜人的抗日,常以暴力方法,我听母亲说,他们的床下竟藏置炸弹。抗日固然很对,但是他们是利用叔叔在邮局工作,汇钱方便,叔叔为了逃避父亲的注意,就搬出虎坊桥的家,带了妻儿到外面去住。出事的那次是他们叫叔叔带款乘南满铁路。他们不肯自己去,因为过了鸭绿江就是朝鲜,容易被发现。年轻不更事的叔叔,可说是有勇而无智,到大连被日本人捉到,毒死在牢里,父亲去收尸,伤心生气,回来不久也吐血病倒。祖父竟写信责备父亲,说好好的一个弟弟,怎么没好好照顾,落此下场。我记得父亲一连数夜写信向祖父报告,是用毛笔写在毛边纸的手卷上,可见其信之长。叔叔真是一个反日的无名英雄,他死时还不到二十五岁。 
   
  林炳文的死对林焕文打击太大,使他不久竟因此肺病复发,吐血不止,一病不起。林海音小小年纪便面临着家庭的变故,承担起照料重病父亲的责任。父亲的病总也不见起色,林海音就要代替父亲去办很多事。她在《城南旧事》中有一段英子代病中的父亲到日本人开的银行去寄钱的叙述,非常生动。《城南旧事》虽是小说,但据傅光明先生讲:“林先生告诉我……《城南旧事》里的几篇故事,家人、宋妈都一点儿不差,只有惠安馆的疯子,看海去的小偷儿,人是我亲见的,故事却经过一番编排。”林海音:《静静的听》,(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3月版,第122页。所以,关于英子的这段叙述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林海音本人的真实经历。然而,林焕文先生虽在医院进进出出却沉疴渐重,于1931年农历五月初九病逝于东单三条的日华同仁医院(即今同仁医院),享年四十四岁。身后留下二十九岁的妻子林黄爱珍、十三岁的女儿林海音以及她的六个弟妹。丧事是由林家亲戚张我军、同乡陈顺龙、柯政和帮着料理的,骨灰火化后由林海音的堂兄阿烈捧回台湾。张我军是台湾著名作家;陈顺龙是台南人,在德国学牙医,在北京开牙医馆,曾进宫给西太后看牙,他的女儿陈慧是林海音的好朋友;柯政和也是早期到北京的留日音乐教育家,一直在北师大、师大附中教音乐,林海音的丈夫何凡曾做过他的学生。林海音:《家住书坊边?番薯人》,(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12月版,第8、9页。在以后的岁月中,林家的孤儿寡母还经常得到这些乡亲的看顾。关于张我军与林家的关系,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是这样说的: 
   
  爱珍是板桥人,林焕文在1915年间,到板桥林家花园,担任主人林本源的秘书及总管,在那里娶了爱珍,也结识了板桥人张我军。张我军的母亲阿婆(陈爱)与张我军父亲结婚前,曾与爱珍的一个小叔叔有过姻亲之议,后来这个叔叔早逝,这门亲事也就没结成(另一个说法是,爱珍小时候曾许配给张家的一个儿子,后来因为男方病故,没有嫁入张家)。不过张、黄两家一直仍以亲戚相称,爱珍比张我军小一岁,张我军的母亲阿婆很喜欢乖巧的爱珍,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张我军到北京后,进入师大念书,常上乡亲林焕文家。英子从小用闽南话叫张我军“舅舅”。夏祖丽、应凤凰、张至璋:《何凡传》,(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版,第41页。 
   
  林焕文去世后,两家经常来往,张我军的母亲阿婆常约爱珍打牌、排遣寂寞。 
  关于父亲的死,林海音日后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 
   
  父亲实在不应当这样早早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努力,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生性爱动,几乎无所不好,好像世间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来动手,我想他对自己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种的嗜好也有关系:他爱喝酒,快乐地划着拳;他爱打牌,到了周末,我们家总是高朋满座。他是聪明的,什么都下工夫研究。他肺病以后,对于医药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个五斗柜的抽屉,就跟个小药房似的。但是这种饮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坏任何医药的功效。我听母亲说,父亲在日本做生意的时候,常到酒妓馆林立的地方,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他太任性了!林海音:《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代序》,(台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67页。 
   
  林焕文的英年早逝对林海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若干年后,她以书信体的方式叙述了当时的情形: 
   
  第一信给祖父 
  英子十四岁 
  亲爱的祖父: 
  当你接到爸爸病故的电报,一定很难受的。您有四个儿子,却死去了三个,而爸爸又是死在万里迢迢的异乡。我提起笔来,眼泪已经滴满了信纸。妈妈现在又躺在床上哭,小弟弟和小妹妹们站在床边莫名其妙是怎么回事。 
  以后您再也看不见爸爸的信了,写信的责任全要交给我了。爸爸在病中的时候就常常对我说,他如果死掉了的话,我应当帮助软弱的妈妈照管一切。我从没有想到爸爸会死,也从来没有想到我有这样大的责任。亲爱的祖父,爸爸死后,只剩下妈妈带着我们七个姐弟们。北平这地方您是知道的,我们虽有不少好朋友,却没有亲戚,实在孤单得很,祖父您还要时常来信指导我们一切。 
  妈妈命我禀告祖父,爸爸已经在死后第二天火葬了,第三天我们去拾骨灰,放在一个方形木匣内,现在放在家里祭供,一直到把他带回故乡去安葬。因为爸爸说,一定要使他回到故乡。 
   
  这段文字出自林海音《英子的乡恋》,这是她在民国四十年三月写的,她说:“这几封信虽不一定每封都是写过的,但却是我当时真实的心情和真实的生活情景。写时倾泻了我的全部的情感,因此自己特别珍爱这篇小文。”林海音:《两地?英子的乡恋》,(台北)三民书局1976年1月四版,第110页。给祖父的信虽不一定是当时写就的,但描述的却是当时的情景,丧夫丧父后林家的孤儿寡母日子是可想而知的艰难,这股悲情积郁在林海音心中,二十年后写时仍然倾注了全部情感。 
  林焕文撒手归去后,林家面临着留北京还是回台湾的问题。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也多次写信让他们回去,但林家的几个孩子如果回台湾就要进日本人的学校读书,这是已经读到中学的林海音所不愿意的,而林黄爱珍若回台湾就要过大家庭生活,不如留在北京自由,她也乐得顺从孩子们留在北方,好在有邮局的抚恤金,生活还能维持,一家人也就留在了北京。但车夫和老妈子是用不起了,宋妈被介绍到天津的朋友家工作。林家也搬到专给福建、台湾乡亲住的南柳巷晋江会馆,因为这里可以免费住,条件也不错,老乡之间还可以互相照顾。“家里苦,不再穿新衣了。有时,他们会穿台湾乡亲的衣服,还有几次实在熬不过去,爱珍只好拿出几件焕文先生的衣服,叫会馆的长班老王拿去当了,换点钱用。”日子艰难地过着,悲剧还是不可避免地继续着,就在林焕文走后的第二年,林海音的四妹燕瑛也病死了,死时才六岁。不久,幺弟燕璋也得了脑膜炎病死,死时只有三岁。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44页。林家的凄苦自可想象。就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林海音进入了她的少女时代。 
第二章 求学、工作与结婚  
第一节 少女时代的学习生活  
  林海音的父亲在1931年农历五月病逝,9月她就进入福州人办的私立春明女中读中学。这不仅是因为春明女中位于城南,家住城南的林海音上学方便,还因为春明女中特别优待福建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