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炒作,有相当部分消费者要不对有机概念一知半解,甚至有误区,要不就产生审美疲劳。这对紫轩酒业来说可能不利。
与此同时“有机”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寻找到最能洤释当地自然的葡萄品种和酿酒方式才够完全。但似乎怡园和紫轩酒业都走完全外国化的路途,包括引进外国葡萄品种和采用同样酿酒方式。他们固然酿出了超出中国平均水平的好酒,但是否最终能造出属于中国的顶级好酒,笔者认为还是应当寻找到能“珍藏中国自然”的造酒道路。
再者,笔者对紫轩酒业的央视广告实在难言喜欢。大部分消费者和几乎所有懂酒之人喝酒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着品味自然风味。“你的健康,我的奉献”传达的仍是有机健康概念,不甚妥当——“有机”对葡萄酒而言,好是好在保留了自然风味,而不是起强身健体之效。以紫轩的价格和秉持的造酒理念来说,应当是希望走中高端路线。而在中高端酒“珍藏自然吸引人”行业本质的“吸引人”部分,我们从外国和怡园的例子可以看出,最有效的手段是造出得权威认可的好酒,然后从懂酒之人的酒杯走出开去。电视广告对中高端酒来说并不是“吸引人”的理想方式。
总而言之,不论是怡园还是紫轩,还是中国其他中高端酒企,没有例外,要成就顶级好酒必须珍藏自然吸引人,而珍藏自然是最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步若没有造酒人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经年累月不松懈地追求卓越就没有达到的可能。我希望怡园和紫轩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精益求精,千万不要像很多中国所谓的名牌一样,稍有点成就,马上开始走快捷方式,偷工减料,自毁长城。这两个品牌能否走得长远,我们拭目以待。当然据我所知,目前在新疆等地还有几个类似于怡园和紫轩的小酒庄也开始慢慢出头了,我希望这些酒庄能够努力发挥珍藏自然吸引人的理念,将中国的葡萄酒提上一个新的层级。
(5)茶VS葡萄酒
从葡萄酒行业本质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世界高端酒一直以来恪守的酿酒卖酒哲学因为恰好符合了珍藏自然吸引人的行业本质,名酒庄、名产区令无数爱酒人一心向往甚而一掷千金;旧世界中低端酒同守保持自然风味的“贵族思想”,与普罗大众远隔千里,岌岌可危;而相反的,新世界酒以“美国式的民主精神”主动根据大众需求改造不尽如人意的自然,造出讨喜的“棒棒糖酒”,让无条件讲究或者不一定想讲究的饮酒人品尝到符合心意的葡萄酒,可谓“后浪推前浪”的典范。
虽然说到好酒大部分人还是会想到旧世界,旧世界高端酒市场仍有价亦有市,但在庞大的中低端市场中新世界一面倒巳是不争的事实:每年,欧盟为了把过剩的廉价葡萄酒蒸馏成工业酒精,要支付8亿欧元的补贴;欧盟针对葡萄酒行业的危机也开始计划改革,“大胆”的改革方案中包括适当放宽葡萄酒酿造强制标准以及放宽针对葡萄酒标签的限制,允许混合欧盟不同国家生产的同种葡萄来酿酒等等。
这确实让我们想起中国茶叶现状与文首关于那则报纸文章的争论。在中国,说到好茶自然是“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黄山毛尖”等等,好茶不来中国找还能去哪?我们可是茶之王国!说到中低端茶,嗯,爱茶人们先别急着鄙视立顿,复杂的茶市场确实让相当部分老百姓摸不着头脑。你问问身边的年轻人有谁喝茶?立顿产品倒是个个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如此联想呢?因为茶叶与葡萄酒太相似了,不论其性质还是对于人的意义(茶对中国人,葡萄酒对西方人)。
(6)性质相似
首先它们都属于农产品,并且非生存必需品。你喝它或为其风味、为健康,甚至附庸风雅也好,总之你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活下去才喝茶或喝酒的。
其次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之巨大是其他产品难以比拟的。龙井西湖的和非西湖的就有差别;福建正山小种就只在那方圆50公里之内(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一出那地儿就被叫做“外山”以示区别;相似环境,土壤、气候、制作方式只要有一丁点儿小小差别,成品天差地别,实在是“毫厘千里”的最佳写照。
想到葡萄酒了吗?波尔多产区、勃艮第产区下都有无数细分产区,两个隔壁小村庄生产出的,甚至是两个隔壁酒庄生产出的酒就可以完全不同,真正的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
综上,人们饮用茶和酒是享受其风味,而其风味又大大取决于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与之适应的加工方式。因此人饮用茶和酒,自然可看做品味自然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需求。
(7)意义相似
茶和酒之于人的意义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听到把茶和酒放在一起说,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两个东西太不同了吧?事实上相反。
中国说茶为国饮实在贴切不过。即使现在上餐馆很多人都叫可乐、雪碧之类的饮料,但是餐厅总少不了一壶茶放在那儿,典型如粤菜,就还保持着吃饭配茶的传统;在国外,葡萄酒的角色一模一样,以葡萄酒配餐在那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想当然把中国特别场合或是附庸风雅才喝酒配餐的习惯套到他们头上。
在中国,客人来访,奉茶以待;外国电影中常看到,客人拜访,自然而然地一句:“来点酒?”中国许多地方仍是茶馆遍地,打打麻将、下下棋、聊聊天,都可以在茶馆完成;这不就和国外的酒吧一样吗?国外酒吧可不是有钱人炫耀或是“不良青年”混迹的地方,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社交场合,和中国茶馆的作用是非常接近的。还有很多事例就不——列举。但我想用一个例子来总结上文所说的茶和酒的性质和对于人的意义。
外国人听到中国人往红酒里加雪碧、加绿茶,惊呆了:“为什么在那么天然美味的东西里加人工的垃圾?”
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怎么喝红茶的,也惊呆了:“有这么喝茶的吗?又是糖又是牛奶,这还叫茶吗?”
第四节 中低端茶
文首的文章“七万中国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分析确实过于片面,节选的资料和事实也具有一定误导性。比如,立顿在中国确实在袋装茶市场所向披靡,但中国国内消费之茶叶,97%以上为散装茶叶,只有3%为袋泡茶;比如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影响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外国人以饮红茶为主;立顿虽然在全球产值达230亿,是中国全茶业的2/3,但是在中国销售量“只有”5亿,占中国全茶业的2%不到,算不上成功。
但是,这些事实并不代表立顿不是成功的企业,不代表立顿在中国不成功,更不代表立顿经营茶叶的方式对于中国茶产业没有借鉴意义。
立顿在中国目前只经营袋装茶,且其主打产品是红茶,两个都不是中国人的心头好,却已经能做到每年5亿,比中国老品牌中茶、吴裕泰、张一元等都高,这不能算成功?网上反对者老叫嚷身边没有一个人喝立顿,但实际上立顿在中国的知名度毋庸置疑,远远超过中国自有茶叶品牌;老炫耀名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可是喝得起名茶的有多少?真正的名茶好茶能有多少?中国产的难道全是顶尖名茶好茶?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喝茶巳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选购立顿产品的年轻人和城市人相当可观,而立顿的定位也确实是18~35岁的城市人口;愿意喝茶、爱喝茶的那些人老去之后中国茶叶怎么办?
那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评论看起来十分熟悉,像旧世界中低端葡萄酒农们对新世界“工业酒”的嘟嘟嚷嚷。现在我们仍可以对立顿这样的品牌和“外来和尚”嗤之以鼻,可谁能保证不会在将来的某天,立顿不仅像现在这样成功地将中国人从前不屑喝的“工业红茶”卖出去了,还将铁观音(已经开始)、龙井茶、碧螺春等等卖得风生水起,在老去的中国老爱茶人的惊异和痛心眼神中虏获新一代的中国消费者?
而其凭借的是和新世界中低端酒一样的精神——用改造、完善自然蓿腿说姆绞嚼蠢擞胱匀坏木嗬耄勾笾谀芷烦⒌阶罘献约盒囊獾淖匀环缥丁�
一、立顿茶史——奢侈品平民化的典范
如今我们全世界的平民大众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在市面上选购各种各样的茶,即使预算不多,选择也绝对不少。可你不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茶那可是上流社会才可享用的奢侈品。
1610年左右,荷兰人第一次将茶叶带到了西方人面前。到1657年时,茶叶第一次在伦敦公开售卖时,公众对于茶叶的宠爱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政府被迫对茶叶征收关税。但茶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贵族的奢侈享受,价格昂贵而旦神秘十足,在药店、五金行和咖啡屋才买得到,从伦敦英国王后的侍卫偷盗红茶不成而被处死的“红茶案”中可见一斑。
而汤姆斯·立顿,立顿品牌的创造者,却成功地将如此“不可亵玩”的红茶普及到中下层。怎么做的呢?还是改造自然迁就人。
1。降低价格
伦敦的茶叶批发商多次向经营食品店的汤姆斯提出由他们进货,但汤姆斯为了获得最好的价格,亲自坐船去了斯里兰卡,在那里与斯里兰卡茶庄园主达成协议,为立顿公司供茶。同时,也在斯里兰卡最好的茶区康提买下了几座斯里兰卡茶园,少了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再结合成熟的拼配工艺,立顿才有可能大幅将茶叶价格降低。在汤姆斯以前,每一磅茶在英国,最低价要卖三先令以上,立顿茶的价格呢?他们用了这样一句口号:“质量最优的斯里兰卡茶,一磅只要一先令六分”,价格降低了至少一半!
2。改良包装
从前茶叶全都是秤重量出卖,但汤姆斯贴心地将茶分1/4磅、1/2磅、1磅等不同重量包装后进行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