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改良包装
从前茶叶全都是秤重量出卖,但汤姆斯贴心地将茶分1/4磅、1/2磅、1磅等不同重量包装后进行售卖。这些手法如今看来实在太平凡无奇,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不同凡响。如此,不仅方便卫生,又更好地保存茶叶风味,还可在包装袋上载明茶叶质量。从前只能看着一堆堆似乎没有太大差别的茶,并从中秤出一些,购买嫌麻烦旦怀疑的英国人,看到如此焕然一新的茶叶,旦价格完全可以负担,能不蜂拥而至吗?
3。产品开发
立顿在北美的征战就更显“迁就”的意味了。在1904年圣路易斯的世界博览会上,因为天气炎热,冰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博览会后,冰茶变得十分普及。精明的立顿公司立刻推出了适应于餐饮业冰茶制作的袋泡茶和速溶茶。
汤姆斯在1931年去世,但立顿公司继承了他的营销哲学。在20世纪50年代,当茶的市场停止增长之后,立顿公司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立即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发了多种新型茶饮料。比如,根据美国人喜欢喝冰茶的习惯,公司开发出一种名叫“冷冲”的红茶。这种茶用冰水就能冲泡,而旦不会丧失颜色和口味,还省去了冰镇的繁琐,在美国卖得火热。
二、立顿在中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颇有些懂茶的中国人,对立顿总是不屑的:“那种茶末末还叫茶吗?”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同行一伙人到了酒店,有人说想喝茶。。一人拿起立顿茶包,却见同行的那个福建人慢悠悠地从包里拿出茶具茶叶,瞥了立顿茶包一眼,幽幽地说:“我从来不喝立顿。”踉帖的网友们大呼痛快,这事乍看起来是很令人得意、自豪、解气,特别是在看了“中国七万茶厂不敌立顿一家”这样的新闻之后。
可为什么他们不跳出那个“中国茶真牛”的气氛想想,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到哪都带着茶壶茶杯茶勺?喝茶很开心,清洗茶具也总是一样开心吗?所有中国茶叶全都那么好吗?和立顿同样价格,你能买到什么质量的茶?没有开水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人一直都有足够的闲工夫、耐心、精力、金钱好好喝中国式的“慢”茶的。这不是“崇洋媚外”,只是现实考虑、个人需要而巳。而立顿正是照顾到了这些“喝不起”慢茶、好茶的人。
1。性价比高
立顿的经典黄牌红茶、绿茶、铁观音等等价格均在35元/200克(100小包)左右,计算下来一斤价格在90元以内;草本茶(加了茶之外的调料的)价格在13。5元/32克(20小包),约200元/斤。即使在中国都属低端价格,十分亲民。
你想想,同样的价格,到茶叶店能买到什么质量的茶?先不挑剔口味,茶是真的吗?安全吗?什么时候生产的?
这不是偏见,近年来国产茶叶屡屡被曝出安全和质量问题,实在令消费者望而却步。连健康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就更别提口味和方便了。2004年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安徽郎溪县茶厂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且给茶叶喷米糊以增加重量。2006年,据广东惠州农产质量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调查显示,惠州市场上销售的茶叶农药超标率达60%。三天两头这个某某茶叶甲胺磷超标、那个某某茶叶铅超标,就连天福茗茶这样的所谓“名牌茶企”都落马,那更平价的茶叶能让人安心吗?又何况现在算是有品牌的茶叶,无一不把店面、茶叶包装拼命往上拉,价格也踉着水涨船高,兜里没有几百块钱还真没底气进豪华店面。
没品牌的令人担心,有品牌的令人寒心。不就喝个茶吗?就求令人安心地品尝个简简单单的自然风味,这个要求很难吗?
2。包装设计
立顿的包装设计实在是行业本质的绝佳体现。
首先最明显的是,各种包装似乎都以方便贴心为最高准则设计,喝茶者的需求被照顾得服服帖帖的。
立顿茶基本上都以茶包形式(袋装茶)出现。虽说茶包并不是立顿发明的,但立顿无疑将之充分利用并发扬光大。想想看,对没有时间摆架势好好喝“慢茶”的人,小包装茶(一泡一包,独立包装。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国品牌茶企都这么做)是不错,但还是有问题:喝茶会有茶叶粘在嘴上,不管怎么吐掉,都不甚雅观,也烦人;喝完之后清茶叶洗杯子,茶渣茶叶粘杯底还是烦人。相比之下,喝前把茶包丢进去,不要了伸手一抛,实在省心。而且别小看这茶包,如何让茶在茶包里仍能在水中释放出味道并非简单的事情。一包普通的立顿茶包在开水杯里浸泡不到30秒即可饮用,其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并不简单。在
简单一小袋子的基础上,立顿还延伸开发出另外两种茶包:其中一种是“三角立体空间”,针对原片茶叶。从前用茶包包装的都局限于碎茶(加工时将茶叶片切碎成细小颗粒,内含成分能更快也更容易泡出,滋味较浓、强)。现在有了这个新包装,不难想象有相当部分认为碎茶破坏茶味道因此只喝原叶茶的人大概也会心动了。另一种是“双包茶袋”,据说能让沸水更快更充分地渗入,浸透茶叶。
另一个就是茶叶的外盒包装。中国茶叶太“势力”,老以为喝茶人要的是尊贵的感觉,于是将茶店装饰得堂皇富丽,将茶叶包装得光鲜亮丽,以至出现“包装比茶叶贵”的可笑现象。立顿倒是一副平实心态,不管什么口味的茶饮料,包装总是简简单单的纸盒子,没有装金裹银,没有虚抬身价的矫饰,只是用明亮的黄色、绿色、蓝色描绘花花草草,爽朗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其创立之初在包装袋上画着锡兰当地采茶姑娘的姿态,并标明广告词,即“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还能比这更直白的方式将人心与自然迅速拉近吗?
3。产品开发
前文提到,立顿为了实用主义、追求新产品的美国人,开发了以冰茶为首的各种新产品,它并没有厚此薄彼,对中国人也是一样的。针对有长久药材、花草茶养生历史的中国人,立顿推出了充满中国风的“草本系列”。
当代饮茶人归结起来,大致上有两个喝茶的目的:一为健康;二为口味。
先说口味。
现在市面上可选择的饮料实在太多,可乐、雪碧、各种果汁、奶饮料等等,我为什么要喝味道淡到令人乏味的茶呢?太多中国茶商只会不断鼓吹茶的风味多么悠远、自然,“香气浓郁,甘醇爽口”之龙井,“有天然馥郁的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之铁观音。但事实上,中低端茶是很难单凭自然就让消费者体验到这些美妙风味的,茶风味一向淡,何况是质素平平的茶?这跟旧世界中低端酒的尴尬处境不是很类似吗?拼命想向消费者灌输自然最好、风味绝佳,但没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本钱。人家想吃“棒棒糖”,你硬端出不咋地的白面包,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立顿比较有自知之明。它每年拿出0。7%销售额的资金(约1 500万美金)来调查消费者,包括饮茶流行趋势、饮茶习惯、对茶叶颜色、味道、包装形式的喜好等各种因素。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卖各种“棒棒糖”,两种冰茶、八种奶茶、六种花草茶等。他们也卖“白面包”,但是“提醒”你要记得“涂果酱”、“配饮料”——饮用小秘方:加糖、牛奶、柠檬片、蜂蜜。
其次是健康。
喝茶当然有益健康,这大概可以算是人们的共识或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常识。但到底多有益健康呢?要喝多少呢?喝什么种类的茶呢?这些都是比较现实、却让卖茶人比较尴尬的问题。而立顿把这些问题,通过“强化”、“分类”,推出“草本系列”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要。
草本系列中的产品,一般是以绿茶、红茶等基本茶类为底,加入其他材料,如花、草药等等。这样的茶在分类中一般都归入“再加工茶”或者“花茶”,这是中国茶商一般没有或者不想涉足的领地。为什么呢?从中国茶叶分类中可看出来,六大类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都是纯正的“茶”,没有花茶的地儿,大部分人一般不会将喝花茶等同于喝茶,但花茶又确确实实是一种卖茶方式,不然你以为立顿每年那么惊人的茶产量全部都用来制作“纯茶”吗?不,很大一部分是“搭人便车”或者是和其他东西“相互扶持”走到人们杯中的,比如草本系列中和柠檬、荷叶、薄荷、枸杞……在下午茶系列中的奶茶等等。
因此,所谓“强化”,就是通过花草茶强化茶“健康”这个元素。比如草本系列之“丽颜茶”,以绿茶红茶为底,加入了洛神花(玫瑰茄)、玫瑰花,强化美容之功效(在此作为底的茶的概念已经大大弱化,因为相比配料而言,功效不显著);比如草本系列之“纤扬茶”以绿茶为底,加入荷叶、桑叶这种传统中药中就有减肥之效的配料,强化减肥的功效;还有“沁醒茶”中的薄荷和柠檬、“睛莹茶”中的枸杞和菊花等等。
这系列中产品无一不是用红茶、绿茶来作底(主体),茶的健康效果是较模糊和笼统的,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进行拓展、细分,通过增加不同配料进行功能“分类”已满足各种不同健康需求,也促进了效果的“强化”。
举个小例子。我们中也有喜欢喝茶的组员,也知道茶健康,同时不屑立顿茶这种大工业产品的口味和质量(“茶末末”),但竟有时也会购买“草本系列”,为何?他在喝其他茶,如铁观音、龙井的时候为其风味、因其健康;但经过超市立顿货架的时候,会想起自己近视,或许喝喝“睛莹茶”有用;最近皮肤不好,或许喝些“丽颜茶”保养一下,这些都是纯茶没有满足到的具体需求,而“茶末末”立顿携上配料照顾到了。
最近立顿大力推“立雅茶”,全力攻占当今爱美、想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