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缇朴忠淮胃脑熳约海簧闲乱拢ň票辏古洳捅涞们岫拙佟诰票晟厦枋銎咸丫频姆缥叮ㄈ缡窍鹉尽⒒朴突故乔嗥还缥兜龋⒃诒潮旮鲇肫咸丫葡啻钆涞氖澄锝ㄒ椤�
而欧洲葡萄酒生产者,尤其是法国造酒者们,出于文化上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大多不屑于做这些媚俗的事情。对于它们而言,由于不同产区、不同酒庄出产葡萄酒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消费者要想知道一瓶酒是什么口味,什么风格,自己去了解产区和酒庄的特点就行了。问题是,法国有400多个传统葡萄酒产区,600多种葡萄品种,而酒庄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此外,葡萄酒的年份和等级也会影响其口味特点。这么复杂的葡萄酒文化,令新一代消费者无所适从,望而却步。难道他们在购买一瓶几欧元的葡萄酒之前,还要先花上若干小时,甚至几天硏究这些产区和酒庄吗?自矜为贵族和前辈的旧世界啊,看看人家新世界酒!这才是民主世界该有的态度。
十分好喝、绝对便捷、相当便宜、设计贴心,对一瓶不到百元人民币的酒你还能奢求更多吗?当然可以!
三、迁就人之典例:“根本不是葡萄酒”的类葡萄酒
对于很多不太喜欢酒类本身的消费者而言,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会选购葡萄酒,而更愿意选择饮料、果汁来作为饮品。这样的人照传统来说自然不会被酒商们列入目标市场,但新世界酒商们不愿错过这块肥肉。
为了招徕这批消费者,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推出了新的产品:果酒。所谓果酒,顾名思义,就是在葡萄酒里掺入果汁,使其口味变得更加香甜好喝,老少皆宜。果酒推出以后,受到了年轻人、女性等消费群体的热捧。
让我们看看美国果酒销量第一的Arbor Mist是怎么做的。
在产品外观上,Arbor Mist包装透明、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看上去“秀色可餐”,摆在货架上就已经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在产品开发上,Arbor Mist按照不同葡萄品种(如梅洛、金粉黛、霞多丽等)、不同水果(包括草莓、蜜桃、橙子、青苹果等等)的组合研发出多种口味的葡萄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营销宣传上,Arbor Mist的宣传口号是“Great tasting wine with a splash of juice!”里面同时提到了酒与果汁,并突出强调了“美味”(greattasting),其各种宣传画报(图1…3)也着重于营造美味、天然、健康的形象,非常符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此外,Arbor Mist多数产品价格在2~4美元之间(30元人民币不到),非常廉价,连年轻人都承受得起。Arbor Mist的葡萄酒向消费者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你要的一切,包括美味、健康、便捷、价廉,我全都可以给你!
图1…3 葡萄酒宣传画报
通过上文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旧世界中低端葡萄酒如何大相径庭,这些区别追根溯源来自于他们截然不同的酿酒哲学,也正是新世界崛起、旧世界式微的原因。
旧世界的中低端葡萄酒制造者仍认为,酿葡萄酒就是要让葡萄酒自己去诠释属于大自然的风味,而不是尝试去改变自然的风格。在他们心目中,酒是崇高的,人是卑微的,人应该虚心地去敬仰酒、了解酒、欣赏酒,而不是改变酒来适应人、迁就人、满足人。他们自视清高,继续按照酿造高端葡萄酒的方式来酿造中低端葡萄酒,将他们的“酒本位”酿酒哲学奉行到底。
而新世界的酿酒哲学恰恰相反。他们把酒和人的地位掉过来,酒是饮品、商品,酒自然要适应人、迁就人、满足人,而不是要求人本身去为酒来改变什么。通过贯彻这种“人本位”酿酒哲学,新世界在中低端葡萄酒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者的对比说明,中低端葡萄酒的行业本质,就是通过改造自然来适应人,而不是像高端酒那样,通过保存自然来吸引人。
从上文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葡萄酒要成功,必须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但中低端葡萄酒和高端葡萄酒必须采用不同的路径,说的是两个故事。
高端葡萄酒应走的方式有些许姜太公钓鱼的意味,竭尽全力将天赋的自然精华珍藏下来,然后通过评酒师、名流、酒评大赛等方式将这个信息传达出去,将消费者吸引过来。
而中低端葡萄酒不能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高姿态,也不能高傲地让人等待熟成,想成功地拉近自然与大众的距离,就必须谦虚地走下高台,改造自然的不足、变得圆滑讨喜以迁就众人的口味。
第三节 中国葡萄酒
说实话,我们在研究外国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的时候心情天差地别。
旧世界的造酒人们有一种“贵族”的气息,将葡萄酒当成一门真正的艺术,他们对葡萄酒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无法不令人赞叹。即使暂时在中低端酒上栽跟头,也是因为恪守“让自然去酿酒”的理念因而与中低端酒行业本质有所冲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输得有气节;而新世界中低端酒的造酒人则充满“民主”的务实精神,钻到普罗大众的心眼里,造出令人可轻松愉悦享用的葡萄酒。
而国产葡萄酒呢?高不成、低不就。葡萄酒市场表面上蓬勃发展、充满希望(如今中国葡萄酒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十,葡萄种植面积更是名列世界第五),但实际上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整个葡萄酒市场如此混乱的状况,根源有两个:①标准的缺失;②浮躁、投机取巧的中国酒企。其实这两个缺陷不管在任何行业都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大坎,在葡萄酒行业中其危害可说是致命的。
一、严苛标准的缺失
谁说我们国家葡萄酒没有标准的?怎么可能没有标准呢?应该说清楚的一点是:真正的标准包含两点:一是标准的存在;二是标准的贯彻。我国大部分时候第一步走得非常漂亮,然后停下。这并不是“有标准”。
但是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在葡萄酒行业,这个情况发生了改变——连第一步都不行了。
1。我们喝的真的叫葡萄酒吗
1994年在国家试图与国际接轨,出台与国际标准相当的葡萄酒行业国家标准后,轻工部很贴心地“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之综合条件”,反应迅速地出台了另一个行业标准。这个标准如何?只需一点就足以见其水平: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什么是半汁葡萄酒?可在葡萄汁中随意加酒精、加水以及很多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那还是可以合法地被称为葡萄酒的。
“行标”一出,“国标”立即沦为“推荐标”。推荐?就是随便,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算了,只要到达“行标”我们就不会找你麻烦了。
当时什么状况呢?葡萄酒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起步,消费者们大多没喝过也不知道葡萄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而且兴致勃勃。中国葡萄酒消费在1994年至2000年增长达61。8%(世界葡萄酒产量只增长了6。5%左右)。面对这么一群热血沸腾又无知幼稚的消费者,谁愿意袖手旁观?葡萄酒厂从1994年的130多家猛增到2002年的600多家,大多数投入了“行标”的怀抱。于是乎中国葡萄酒市场一片混乱,乌烟瘴气。
2002年一则新闻震惊市场《业内人士惊曝葡萄酒业内情:80%是“洋垃圾”》:“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不客气地说,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的酒没有勾兑过,我可以和他叫板。”
“其实真正的干红是没有任何添加物的,而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干红都有添加物,因为国外的很多‘洋垃圾’进来后,必须要用这些物质去勾兑。夏天一到,港口会有很多大塑料罐装的进口原酒,这些国外的‘洋垃圾’进入中国组装,然后让中国的消费者喝。”
这则新闻像炸弹一样把葡萄酒市场炸开了锅,引得国内大牌纷纷出面反驳(这是中国酒企第一次那么团结!还有第二次,请看下文),酒协也义正词严地声明。可讽刺的是,很少有企业敢直截了当地否认自己有如此行为,大多顾左右而言他。某名牌宣称“国家质监总局每年都要对红酒进行抽检评比,大企业的优质率都在90%以上。”用的是什么标准?——行标吧。
那是2002年的新闻了,如今呢?
仍时不时有假酒新闻、受害受骗消费者出现,连央视都有相关报导。许多人是这么评价大牌如长城、张裕的“其葡萄酒还是相对高质量的”,前提是“相对其他诸多国产还在以葡萄汁加水来造葡萄酒而言”;各种假酒劣酒新闻仍频频见诸报端。
2。尊贵的年份酒
中国名牌酒企总是不断宣称自己的酒为“年份酒”,为好酒,试图抬高形象卖出个好价钱。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宣称,就犯了两大致命错误。
首先是对年份的错误宣传。其实酒的年份不是越久越好,单靠酒的年份无法说明酒的好坏。
第二是说谎。前面把“年份酒”宣传成那么一个好东西,自家产品没有点“年份”怎么下得了台呢?于是瞎编年份。
2005年时嘉裕长城葡萄酒被曝年份作假,公司总经理苏诚最后不得不在媒体公开承认:公司产品确实存在虚标年份问题,但这种不规范操作是目前葡萄酒行业内的“惯例”。而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各大品牌,如长城、丰收、威龙等均有自己的“年份酒”,其中“92年份”价格都要比其他年份酒或普通葡萄酒高出很多。
可是实际上我国从1996年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出产干红葡萄酒,1922年时国内种植的葡萄产量及葡萄酒产量都非常稀少,只有数十吨,哪来成群结队的“92年份”“94年份”酒呢?再如前文所说,不是所有酒都放得的,最好的那些才可以,在法国也要AOC的才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