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澳军第七师第九师还在中东战场帮助英军作战,第八师在刚刚投降的新加坡几乎被全歼。对于丘吉尔把第七师第九师调往缅甸作战的想法,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坚定的加以拒绝——“必须先保卫自己”。新加坡仅仅坚持一周,就宣告投降的事实,让丘吉尔娓娓动听的话语黯然失色。澳大利亚开始转变政策,从依靠和追随英国到依靠和追随美国。
  至此,丘吉尔知道缅甸是守不住,也就无心防守,悄悄的分批把主力撤往印度。日军八月下旬开始进攻缅甸,英军失败的干净利落——这次可没有中国远征军垫背了,九月29日,仰光即被攻陷。英军全无斗志,一触即溃,十月中旬,缅甸南部全部沦陷。缅北形势也不容乐观,预计日军在十一月份就会结束缅甸战役——澳大利亚总理柯廷暗暗松了口气,幸亏没有听丘吉尔的忽悠。
  没有中国远征军,也没有澳军垫背,英军溜的再快,也没跑过日本人,被俘虏了一万一千多。
  美国购买的物资从中国南疆经印度阿萨姆省,源源不断流入印度,英军在印度广泛征兵,新编了十八个英印步兵师,使英军印度的部队超过三十个师。英印军队,就是以英军为军官,印度人为士兵组建的混编部队,比较有名的有廓尔廓山地旅。大批飞机、坦克、大炮和枪支弹药,大大增强了盟军的战斗力。
  日本对此也提出了抗议,唐绍仪直接就给顶了回去——“国会正酝酿通过《武器禁运法案》,到时候,就一并终止(武器贸易)了,请不必担心”,日本更担心了。
  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等军火交易,都不惜代价,要求现货供应。很快就在八九月份完成了主要交易,其余的估计在十月份也会完成。《武器禁运法案》对美国的影响不大,美国人乐见其成,暗中推波助澜,说这是个好法令——“可以避免中国卷入战争”。
  日本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军火需求更多是在于长远利益,而美国则是一锤子买卖,很快就会结束。美国人并不认为,有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就可以守住菲律宾。可以说,驻菲美军不会再得到更多的支持了。这也意味着,美国在东南亚,没有更多的利益了。对于印度和澳大利亚,英国海军还控制着印度洋,美国海军也控制着西太平洋,补给不成问题。
  因此,《武器禁运法案》利于美国,却不利于日本。
  此外,美国还有意把从中国购买的军火,运往苏联——这被中国拒绝了。中国在此的态度十分明确,中国不会提供任何武器装备给苏联。
  美国在反复磋商无果后,明确了中国的态度。中国不会参与欧洲的战事,却仍以苏联为主要敌国。不论苏联形势如何,中国绝对不会支持苏联,如果有可能,迟早还会加入对苏联的战斗。现在的中国,只是在等候一个更为有利的时机。
  美国人没有把这个消息通知苏联,既然如此,苏联的形势可不乐观,迟早是要完担的,美国也要为自己预先做好准备——罗斯福否决了“削减对苏援助”的提议,但增加了援助物资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组建更多的部队,以应对今后的战斗。罗斯福放缓了陆军和空军的扩军。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的谈话中,有些忧心忡忡,丘吉尔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奋战到底的决心——“我们(指英国)将在天空中战斗,在海洋上战斗……”
  《武器禁运法案》没有通过,美国人表示了遗憾,却也知道,责是题中之意。中国准备进攻苏联,自会支持日本与美国作战,以免在对苏联作战时,还要戒备日本。
  9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局部动员令,准备国防军再新编十二到十八个陆军师,其中桩甲师为四到五个,其余均为步兵师或轻步兵师。局部动员将会在十一月初完成,到时候,中国军队会超过三百万。
  美英两国均对此表示了“强烈关注”,日本也是如此。
  德国表示欢迎。
  苏联提出抗议。
  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儿反战游行,规模不是很大。
  国务院发言人指出,“邻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几倍,这极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要避免卷入战争,也需要有客观的武力存在。世界局势变化莫测,中国需要为之预作准备……”
  发言人的发言没有指明是哪一个邻国,并再次宣称,“中国无意卷入战争”——各国的评论一致认为,这话可信度很低,称“中国人已经为参与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  ?
  第127章[全]
  41年八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艘美军巡洋舰上会晤,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在《宪章》中宣布:不扩张领土、民族自决、公海自由通航、机会均等、裁减军备等八条原则,后来成为联合国宪章的一部分。
  对于《大西洋宪章》,各国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第三条的民族自决权,美国认为适用于全世界,英国则以为只限于欧洲。但这不妨碍英国人以此为借口,欺骗殖民地民众——“战后恢复其独立自治”,从而取得广泛的支持。
  在美国和英国先后对日本宣战后,两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盟国。但是,在两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问题——美国没有对德国宣战。美德两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尽管美国海军护航舰队正在大西洋上,与德国的潜艇部队“狼群”打的不可开交。
  与另一个世界不同,德国与日本之间没有盟约。在日美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自不会对美国宣战。
  罗斯福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说服美国民众,对德国宣战。对美国人而言,前文曾经说过,美德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许多人认为,欧战后德国经济复兴,希特勒的武力复兴,都有美国财团的大力支持。欧美人士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节,尽管在我看来,有些好笑。然剔除犹太人的屠杀,希特勒还是很像英雄的。在当时的美国,有很多他的崇拜者。
  日本则大不相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人一直是以美国的敌人,而出现在美国人的印象里。在二十世纪初期及二十年代,美日太平洋战争都是美国的主要战争威胁。对这样一个老对手,相当可观的美国人觉得:日本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的真正利益是在太平洋,把兵力从太平洋调走将是错误的。
  罗斯福花了一点儿时间,来说服美国民众,使其认识到,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8月28日,美国对德国宣战。29日德国对美国宣战。30日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同日,美国对意大利宣战。美国与英联邦国家为主的协约国,才正式形成。
  在整个八月里,英国人是忐忑不安、度日如年的。用丘吉尔的话说,那“真是个漫长的夏天”。英国人担心两点:一是美国可能会中断对盟国的供应,以便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二是美国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大部分或全部转过去对付日本。
  这两点无论发生哪一点,都意味着提供给英国的援助物资将会大幅减少。对英国人而言,都是灾难性的。好在有罗斯福的坚持,这些都没有发生。
  对美国宣战与否,希特勒并不放在心上,不宣战更好,宣战也无所谓。他更在意的是对苏联的战争,那才是德国胜负的关键所在。
  德国进攻苏联,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考虑。德军无法进攻英国,或者说,不能在短期内消灭西方的抵抗力量;那就只好进攻苏联,在几个月内解决东部的威胁,以避免两面作战。
  希特勒判断,如果勉强进攻英国,必然会受到挫折,战争会长期化。在德国战斗失利的时候,苏联红军一定会加入其中——对德宣战。果然不出所料,德军进攻苏联的战斗证明了这一点。苏联红军在战争中一溃千里,,不仅仅是由于斯大林战略失误,苏联红军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进攻作准备的。斯大林为了防止引起希特勒的警惕,甚至限制苏联红军进入前线筑垒地域。
  希特勒在制订“芭芭罗萨”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战力。希特勒知道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错,但也仅此而已,他并不认为中国军队可以与德国军队相媲美。
  而且,《中德密约》把中国军队放在一个辅助性地位,要求德军打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才肯出兵配合德国。希特勒觉得这全无意义,足以用‘鸡肋’来形容。
  莫斯科是苏联的腹地不说,斯大林格勒更与中国近在咫尺。如果德军的攻势已经进展至此,那基本胜负已定,中国出不出兵,影响不大。
  不过,希特勒也没有对中国寄托太高期望,中国答应牵制苏联的东南方面军,也就令他满意了。
  希特勒对德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四周之内法国投降,那苏联最多多费两个星期时间,也就足矣。
  于是,“芭芭罗萨”计划没有什么不同。德军还是兵分三路,南部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北部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以中央集团军群为主力。
  这样一来,恰恰与苏联的防御错开。苏联也是三方同时防守,但以乌克兰为重点。因此,在战争一爆发,德国就占了便宜——这也是进攻方的优势。
  苏联红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要超过另一个世界。某些富有经验的指挥员从大清洗中幸免遇难,此时此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不能左右战争的胜负,扭转战局。但他们英勇善战,迟滞了德军的攻势,使苏联有更多的时间组建新的部队,也减少了苏联在战斗最初的损失。
  这些改变每次战斗的影响并不明显,红军还是一败再败,但红军在东线——包括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等——一系列战斗下来,累计影响就颇为可观了。如果有人能够统计准确数字的话,就会发现,苏联零零散散多撤下来八九个师。这些撤离部队大多建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