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琅琊山麓,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有一人被贬至滁州做太守,结识琅琊寺
住持僧智仙和尚,并成为知音。为了便于朋友游玩休憩,智仙在琅琊山麓特为他
建造了一座小亭。从此,此太守常呼朋唤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
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遂自号曰醉翁也”。太守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
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有闲情逸致,又
勤于政治的太守,这“苍颜白发”的醉翁,即是欧阳修了。
欧阳修公元(公元1007年—1072年),是北宋前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属唐
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
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在母亲抚育下
读书。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进士,第二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
官,与梅尧臣、尹洙成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
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当馆阁校勘。景佑三年,因为替范仲淹辩护,批评朝政,
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
再次担任馆阁校勘,后任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
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并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就是此间产生。以后,又知任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
(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
书》,为中国的史学立下汗马功劳。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
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
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并带动北宋文风的转变。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
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他曾多次请求外任或辞官,均不被应允,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他以太
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死后谥号文忠。
欧阳修的政论散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不仅富于现实意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中的名篇。《醉翁亭记》连
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散文
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
的议论、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
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欧阳修的词较早地开创宋词的新意境。他的词意境清丽而芊绵,洗刷了晚唐、
五代国与浓厚的脂粉气味。虽然他的词多的仍是描写爱情之作,也多以怨妇托怀,
却更倾向于清疏峻洁。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评述道:“词之雅郑,在神不
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著名的是《蝶恋花》与《踏莎行》: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
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蝶恋花》)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这两首都是即景抒怀之作。《踏莎行》抒发游子思家之情,并联想闺中人的
幽怀情思,颇有意境。《蝶恋花》色彩鲜明,情思深远,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尤其恳切,叫人心碎如绞。
欧阳修的词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容易读懂。譬如“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这样的句子,通俗易懂,却不失感人。并且,欧阳修对中国的诗论
和思想史的影响也异常深远。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
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来评叙诗歌,成就了一种论诗的新文体。对于孔孟等经典著
作,欧阳修都有自己的独特见地,对后来人的理学、心学都有开创性影响。他的
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
集》。
相传欧阳修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知任扬州,常到蜀冈游玩。因爱此地可
极目千里,便于此筑平山堂,以作游宴之所。据《避暑录话》记述:“公每暑时,
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
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夜,载月而归。”
欧阳修去世后十余年,苏轼来做扬州太守,一次登临平山堂,作《西江月》一首,
吊怀欧阳修:“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欧阳修的个
人兴味的浓厚,对后世浸染之深远,从此处可见一斑。
/* 57 */第四部分务为有补,适用为本———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北宋临江军(今江西清江等地)判官王益
府中,诞生了一个男婴。王家贺客盈门,人们沉浸在主人喜添贵子的欢乐氛围中,
谁也料不到这个小孩在数十年后,会成为咤叱风云、改革朝政的显赫人物,他就
是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
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博文强记,为文动笔如飞”,庆历二年(公元1042
年)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任浙江鄞县知县时政绩显著。由于深得神
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
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这是他变法的精神支撑。1069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
机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大致为理财、强兵、育才
三个方面。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
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
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
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1085年神宗一死,新法全部废除。第二年,王安石
也死去。后来他被封为荆国公,也称荆公。王安石变法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当时的
社会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
但是我们通常接触到的王安石是《泊船瓜州》中以一“绿”字取胜境的王安
石,或者游褒禅山而在景物中求哲思的王安石。即使没有显著政绩,单凭他在文
学上的成就,也足以叫他在中国历史上留名千载。《游褒禅山记》显示出他议论
说理见长的文章特色,不愧名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王安石有《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王安石的文学活动与他的政治活动密切联系,他反对过于注重词藻文采的西
昆派文人,认为“文者,务为有补适用为本”,强调文章的实用性。他的散文以
政论性为多,大多针对时弊,提出明确主张,有强烈倾向性。
他的诗也与散文一样风格鲜明。他的不少诗篇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
前途的忧虑。比如《河北民》一首: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
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写统治者搜刮人民的血汗,都用于兵事,以致无论南北,无论丰歉,人民一
样地陷入流离转徙和“无食”的绝境。《兼并》、《收盐》、《感事》、《发廪
》、《省兵》等也都表现出他关切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理想。王安石还对
北宋统治者在辽和西夏的威胁面前麻痹苟安深感忧虑,不少诗篇表达了这种思想。
如《阴山画虎图》:
阴山健儿鞭空急,走势能追北风及。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回
旗倒戟四边动,抽矢当前放蹄入。爪牙蹭蹬不得施,责上流丹看来湿。胡天朔漠
杀气高,烟云万里埋弓刀。穹庐无工可貌此,汉使自解丹青色。堂上绢素开欲裂,
一见犹能动毛发。低徊使我思古人,此地抟兵走戎羯。禽逃兽遁亦萧然,岂若封
疆今晏眠?契丹弋猎汉耕作,飞将自老南山边,还能射虎随少年?
从一幅阴山健儿射虎的画中,联想到古代将士们曾在这里击败过入侵的敌人,
使边疆平静无事,又对比如今“胡天朔漠杀气高”的状态,表现他对国家不事边
备的深忧。
但是王安石在诗词创作上,反而是到了晚年政治热情退潮之后,显示出艺术
上的成熟和高超水平。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
风的变化,心境多有恬淡之意,成就了一批佳作。他的《即事》中写山村景色,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