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描摹湖山胜景,琢句精妙,意境幽隽,韵格浏亮婉转,很有诗情画意。但其诗名
为词名所掩。

    /* 65 */第四部分生逢乱世佳作出———元好问

    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
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
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

    ———徐世隆

    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
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
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
具有法度。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
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
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
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大战乱
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元好问
是700 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
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在诗、词、文、曲、小说和文
学批评方面均有造诣,诗歌成就尤高。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部分诗篇生动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诗人善于用典型的场景、简洁的语言勾勒出
国破家亡的惨状和时代的劫难,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史诗。其写景诗,
意境清新,音韵浏亮,耐人玩味。好问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金史》本
传称:“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
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好问词今传377 首,感慨兴亡、言情咏物、
登临怀古、送别赠答,题材广泛。其词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博采众长,兼有
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好问散曲,用俗为雅,变故作新,
具有开创性,存9 首。《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不乏优秀篇章。好问为金
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
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好问所编金诗总集《中州集》(附金词总集《中州乐府》),
为金代保存了可贵的文化资料。元好问还著有《遗山集》(40卷)。

    元好问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还在于他的诗,其诗体裁多样,有五言古诗、七
言古诗、五言绝、七言绝、五言律、七言律。诗的风格质朴沉郁,因他出仕时正
是中原涂炭、铁马干戈的战乱年代,所以,他的诗多慷慨悲凉之作,有强烈的时
代感,“奇崛而少雕刻,巧绮而谢绮丽”,以其独特的风格在金朝文学史上占有
突出地位,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诗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战争带给人
民的痛苦。其中“离乱”是元好问诗的重要题材,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元好问
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相符,“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
黄氏”。(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特别是那些表现金亡前后的丧乱诗,内容
充实,现实性强,感情饱满,风格沉郁,颇具老杜之风,其诗如: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
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生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岐阳
三首》之二)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乔
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壬辰
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四)

    这两首诗都悲愤虬结而深具力度,战争的巨大灾难给诗人带来的焦虑、痛苦
以十分凝炼、集中的形式表现出来。前一首所写的战事虽发生在岐阳(今陕西凤
翔一带),诗人则处于今河南省境内,但金王朝已一蹶不振,这样的祸难也随时
可以降临到诗人头上。所以,他对此实有切肤之痛,篇末的“从谁细向苍苍问,
争遣蚩尤作五兵”,已经不仅是基于对战区民众的同情,更是从自己命运出发的
悲嘶。后一首虽有“乔木他年怀故国”之句,流露出对金王朝的情愫,但其重点
仍在显示战祸的惨酷。意谓汴梁(今河南开封)即将毁灭,只剩下乔木、野烟,
再也没有行人了,与前一首中残阳空城的境界相仿。只是后一首还突出了对不能
卫护国家的群臣的蔑视和对自己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信心,较前一首的内容复
杂;但无论哪一首都含有巨大的、感情的分量。这种浑厚、强烈的感情和由此导
致的自然、丰富的想像,再配以高度的表现能力,就是元好问诗歌艺术成就的所
在。

    元好问文学成就的获得,与辽文学以来的、在中国北部文学中的任情率真的
传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中,已把辽文学以来的任情率真
的特点与汉族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积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取得了显著的
成就。也正因此,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文学具有与宋代文学的不同特色,和元
代文学(尤其是元杂剧)的联系也比宋代文学来得密切。这种特色使元好问自己
的诗词受到了后人相当高的评价。赵翼说:“(遗山古体诗)构思菒渺,十步九
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轼)、陆(游)亦不及也。七言诗则更沉挚
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
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况周颐评其词,则谓为“亦浑雅,亦博大,有骨
干,有气象”(《蕙风词话》)。这些评价虽不尽确,但也足以说明他在文学史
上曾有过不小的影响。

    /* 66 */第四部分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朱熹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
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冯友兰

    宋代是中国儒学的复兴时代。宋儒吸取了玄学、佛学、道教的思想成果,根
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再阐释、再创造,形成了被称为“道学”的
新儒学,分化为“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在宋儒的众多著述中,影响最深
广、最持久者,莫过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了。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祖籍为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地
是福建尤溪。其父名朱松,曾做过南宋朝廷的秘书官。他对汉高祖刘邦把儒生的
帽子摘下来撒尿一事感到有点寒心,就不再戴儒生的帽子了,对朱熹反而期望他
长大以后能去打仗、守边关。但朱家长期受孔孟之道的熏陶,以儒学作为家教。
朱熹10岁读《孟子》中的“圣人与我同类”一句时,非常高兴地决心学做圣人。
最后,他父亲还是送他到书院读书。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
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
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10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
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
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
力,修明军政”六大政策。然而南宋皇帝昏庸无能,并未能采纳朱熹的良谏。

    朱熹一生仕途坎坷,他以主要的精力从事著述和讲学。他利用任地方官的机
会,先后复建白鹿书院,建立武夷精舍,重开岳麓书院,修设沧州精舍,对发展
古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朱熹的著述甚丰,有《近思录》、《诗集传
》等,又有《朱文公文集》100 卷、《朱子语类》140 卷,而影响最大者则是《
四书集注》。

    所谓《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朱熹著
《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终于形成与“五经”
同等重要的“四书”概念,“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的总概括。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在《四书
集注》中,朱熹对这四部不同时代的儒学著作进行了精心编排,把它们解释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朱熹认为,人们读《四书》,必须“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
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这就是说,《四书》实际上是一个严密的
思想体系,各书之间有其内在的、不可逾越的逻辑联系。《大学》是进入这个体
系的大门,《论语》奠定了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孟子》是对这个体系的展开
和发挥,而《中庸》则蕴含着这个体系的精髓。人们只有按照这个顺序读《四书
》,才能步步深入,登堂入室,领会儒家义理,获得孔门真传。但实际上,朱熹
在《四书集注》中精心设计的这个思想体系,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先秦儒学的本色
与传统,而是依据他的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由此来阐发自己的理学体系。
可以说,《四书集注》的主旨就在于以理学注《四书》,以《四书》论理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