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通门客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要么忍气接受,要么直接去向主人乞求。冯
谖既不想埋没自己的才华,更不想低三下四地去乞食,所以三次弹长铗而歌,不
卑不亢,向孟尝君表达自己的心曲。尽管其他门客对他极为不满,但却显示了他
卓尔不群的独特人格。
《战国策》还有很多篇幅热情讴歌了几位侠义志士的豪情壮举,例如战国四
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还有挺剑要挟秦王的唐雎等。其中最为人们
所熟知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末年,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燕国太子丹为了
阻止秦国,便向太傅鞠武请教,太傅不同意对抗秦国,认为那样只有自取灭亡。
恰在此时,触犯了秦王的秦将樊于期逃到燕国避难,鞠武看到燕秦对抗之势以成,
只能向太子推荐田光,田光因年迈又向太子推荐了老友荆轲。荆轲的出现可谓曲
折,同时也是一种铺垫,暗示着荆轲必不同凡响。后来就是一连串的准备工作,
期间田光为了激励荆轲自刎而死,樊于期为了能使荆轲取信于秦王而献出了自己
的首级,太子丹花重金为荆轲购得一把匕首,终于荆轲踏上征程,众人为其送行,
来到了易水河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人们知道荆轲此去必不能生还,所以穿白衣、戴白冠,生离就是死别。秋风
萧萧、易水生寒,而更毋宁是勇士明知一死却从容赴死的献身精神笼罩着大地,
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一曲侠肝义胆的勇士悲歌荡漾在燕赵大地上空。
《战国策》还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又浅显易懂,都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等,为
历代人们所传诵。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秦汉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都受到它
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它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司马迁在《史记》中
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
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的写法,也为汉赋所继承;直至宋代的苏洵、苏辙、苏
轼的散文都受到它的影响。
/* 6 */ 第一部分衣被词人———屈原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
如果要寻找一位深刻地浸润着中国历代文人心灵,又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历史、民俗的骄子,那么屈原当为首选。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之
前出现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在他之前,天下没有诗人;他的降临却呼唤出
一批英才,使诗的荒原充满了春的气息,他的诗的个性化,标志着“诗人”这一
形象的真正诞生,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屈原(公元前340 年—公元前278 年左右),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我
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悲剧诗人。出身于楚国王族,有高度的修养和爱
国情怀。“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大
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
屈原列传》)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遭到保守派的谗害排挤。怀王时曾被放
逐于汉北一带;顷襄王时,被第二次放逐,从此飘泊于江南鄂诸对岸一带。在长
期的流放生涯中,他不改初衷,关怀人民,注视着故国政局的变化。顷襄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278 年),秦破郢都,楚王客死于秦,人民陷入国破家亡,流离失
所之困境,屈原悲愤绝望,自投于汩罗江。
据现代学者研究,《楚辞》原指楚人特有的诗歌形式,后来亦指西汉刘向汇
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故后人又称“楚辞”为“骚”。屈原作品基本上可以肯
定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23篇。这些作品
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手法而享誉中国诗史。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也是屈原一生中最伟大
的诗篇,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表达
出献身理想的强烈愿望和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离骚》中写到屈原
两次遭到放逐,在排挤打击之下怀着忧愤的心情在祖国大地上漫游,看到了自己
的祖国一天天地衰落。楚国当时已经陷入绝境,外交上孤立无援,军事上屡屡受
挫。屈原虽然“竭忠尽智,以示其君”,结果却只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流放异地。尽管他有“存君兴国”之才志,却唤不醒昏聩的顷襄王;虽常眷恋
故土,关心人民生活的苦难,却也苦于无计可施,郁郁寡欢之中“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空怀忧国忧民之爱国壮志却终不为所用,其悲愤之情岂能抑制,所以
文思如大江般奔涌而出,谱就了这空前绝后的长篇巨制。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
义色彩。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 篇作品,同《离骚》一样,诗人
反复地抒写了自己的理想,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九歌》是一组祠神诗,所
祠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
殇(为国战死之神)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间祭神歌辞的特点,也注入了自己的思
想感情。《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诗人一口气提出了190 个问题,对自然现象、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出了疑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屈原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有独特的成就。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
的四言诗形式,同时从楚国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一种句法错落,灵活生
动的骚体诗,它既是辞赋形式的先导,又是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的津梁。楚辞发
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使比兴能象征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众多的比喻构成了一
个特定的系统;象征物与本体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屈原作品想象丰富,
构思奇特,变化多端,热情奔放,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我国浪漫主
义诗人之祖。屈原作品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位人格峻
洁、感情充沛、志向远大的新人形象,他具有平治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先天下之
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屈原以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节操、忧愤的爱国情怀、不
屈不挠的批判精神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让后世
历代知识分子都望其项背。他的人格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苏轼曾说:“吾
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
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士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二是他富有个性的作
品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诗史的两大源头,衣被了历代诗人。从此中国诗歌从
集体歌唱走向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鲁迅先生在《汉文学
史纲要》中才称赞道:“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
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
以上。”
/* 7 */ 第一部分战斗的传教士———墨子
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
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看过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男主人公的功夫师傅武艺高强,
怀揣一块“钜子令牌”,号令天下,好不威风。所谓“钜子”其实是古代墨家的
最高领袖。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
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
说即使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约公元前480 年—公元前400 年),是墨家的创始人,也就是墨家的
第一个钜子。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学者,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
是宋国人。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
相比。但他却又自称是“北方之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
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
“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位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
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
》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
自己的墨家学派。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
并列为“显学”。《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