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
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
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
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
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
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
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
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 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
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
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
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
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
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
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优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
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
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
有较大的影响。
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
幕孔子的伦理”。这部剧作确实歌颂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但应该注意到,它吸引
人的地方还有剧中人物在道德完成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譬如:屠岸贾让程婴
棒打公孙杵臼一慕,写得惊心动魄,程婴与公孙两人的自我牺牲,那种前赴后继
的复仇精神,屠岸贾的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 屠岸贾云' 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云)元帅,小人行
杖便了。(做拿杖子打科)(屠岸贾云)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
那细棍子,敢怕打得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程婴云者)我就拿大棍子打者。
(屠岸贾云)住者!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
打死了呵,你就做得个死无招对。(程婴云)着我那细棍子又不是,拿大棍子又
不是,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屠岸贾云)程婴,这只拿中等棍子打。公孙杵臼
老匹夫,你可知道行杖的就是程婴么?
虽然并未过多直接描写程婴的心理活动,但是从俩人的对话中看出程婴极为
复杂、难堪的心绪,还有屠岸贾的奸诈和步步紧逼。而公孙杵臼的沉默则显示出
他对为救孤而自我牺牲的计划的忠诚。从这些细节处使人物的人格力量与形象特
色凸显了出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作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
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
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 个
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
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
果特别强烈。
/* 74 */第五部分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情乎?欲乎?———汤显祖的《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
复生,皆非情之至也。……人生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格耳!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
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业,陈最良
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叹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王思任《评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题引所道的这种能够
生死、死生的至情,读来就叫人叹绝。而这个美丽、绝叹的情爱故事就是在汤显
祖的《牡丹亭》中晰细展现了,怎不叫人对之心向神往?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
西临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
部祠祭司主事。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
江遂昌知县,任职五载;二十六年眼见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京述职后径直
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
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
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并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泰州学
派的罗汝芳,受到了反正统宋学思想的熏陶;在南京为官时,又受到李贽、达观
等人反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
映。汤显祖作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牡丹亭》全剧共55场,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书生折柳伤情,竟至一病不起,
死后魂魄不散,寻觅梦中情郎不止。3 年后,真等到书生柳梦梅来掘棺复生,共
结情缘。情节跌宕起伏,情思缜密。
《牡丹亭》开篇即写情,情在汤显祖的笔下竟能生而死,死而复生。他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
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牡丹亭》中的“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
深究过。其实,与其说她表现的纯洁的爱情,不如说是火一般的青春欲望。杜丽
娘与柳梦梅的故事始终与性相连,他们俩的感情一直是在性关系的牵引下愈往愈
深,以至成为汤显祖所认为的至情。杜与柳的接触是性爱的接触。因此,他们彼
此虽没有太多的了解或理解,一切言语却似乎都是多余的。杜丽娘的闺中幽情,
是独处深闺的春愁而不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情人的思恋。杜丽娘一梦而死生以之,
这个梦,是她青春欲望骚动的折射;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一见钟情,达到如痴如
醉的状态。这个梦,多少是她欲望被唤起的象征,欲望虽被唤起却未能得到继续
满足以致意欲阑珊,已而致病。使丽娘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正是这种欲望的力
量。柳梦梅拾美人像,后与画中美人共会云雨情。虽可以说杜丽娘的美貌让柳梦
梅动情,这画像却也似明清时盛行的春画一幅。杜丽娘的魂魄夜夜来与柳梦梅相
会,夜间相会俩人交流的方式大抵就是床上之事了。在《牡丹亭》中对性场面的
描写似乎也无太多忌讳,却因情渗于其中而更显得充满了融融的暖意与暗昧。而
情与欲在中国的传统性文化中基本上是合一的。我们从“三言”、“二拍”等大
部分明清小说中可以得到佐证。汤显祖的至情说恰是情欲相和的至情了。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被描写成一个有着强烈性欲望的女性却丝毫没有贬
斥与牵强之意,反而突现了她因情欲而演绎翻生覆死的故事的动人之处。而在西
方社会,长久以来忽视女性的欲望。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受到高度称赞与
推崇的女性似乎是无性的。但丁在《神曲》和其他大部分诗作中所写到的贝阿特
丽丝,但丁视她为毕生真正的恋人,但他一生从未与她说过一句话,更不用说什
么亲昵行为。在但丁的心目中,贝阿特丽丝就像她在《神曲》中出现的形象那样,
是个女神,一尊纯粹的精神偶像,但她绝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牡丹亭
》中,杜丽娘却在情欲的召唤下由生入死、因死复生,似乎情欲对女性来说却有
发现生命价值、重塑生命的作用。
在《牡丹亭》中的第23出的《冥判》,以十分轻松活泼的调侃笔调,写了酷
好男风的李猴儿在阴间受到了喜剧性的发落。“你是个好南风的李猴,着你做蜜
蜂儿去,屁窟儿里拖着一个针。”将断袖之癖写得轻松自然,丝毫没有故意加重
笔墨与特意对待的痕迹,似乎不过是与其他事儿同样合情合理的。这个屁窟儿带
针的蜜蜂恰是对断袖者云雨方式的形象比喻,作者却要遂了其心愿让其下辈子能
带着那枚针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无拘碍,显示了作者对同性恋者极其宽容的态度,
也折射出晚明南风盛行的状况,当时很多人认为狎玩娈童是名士风流倜傥,洒脱
不羁的表现。
/* 75 */第五部分兴亡梦,儿女情———孔尚任
至叙事的文学(谓叙事传、史书、戏曲等,非谓散文也),则我国尚在幼稚
之时代。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格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
则有人格矣,则他戏曲则殊不称是。要之,不过稍有系统之词,并不失词之性质
者也。
———《王国维文化学术随笔。文学小言》
中国古代的各种传奇中,写臆想写得最好的,莫过于《牡丹亭》;写历史写
得最优秀的,莫过于《桃花扇》了。《桃花扇》所用事实,在明季人野史里都可
曾见。卷首有考据数十条,东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