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立足于民族文化,又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以丰富的艺术想像力,描绘出一
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
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缺陷,而且体现了中国文
学在一旦摆脱思想拘禁以后所产生的活力,这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形的各
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孙悟空的神通广
大、变化无穷,是人们自由幻想的产物;他的机灵好动、淘气捣蛋,又是猴类特
征和人性的混合。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在两个故事结构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通
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他的智慧、力量、勇气、胆略和他性
格的魅力,激发着人们去征服自然、征服困难。猪八戒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
惰笨拙,这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
中带着奸滑。但猪八戒的形象在作者笔下,不仅不可恶,而且很有几分可爱之处。
其实,就是《西游记》中诸多妖魔鬼怪,也并不尽然是丑恶恐怖的。神佛时有可
笑,妖魔也时有可爱。好些妖魔原本是从天界逃脱出来的,到人间逍遥上一阵,
做些恶事,或完成其风流宿缘。像黄袍怪爱百花羞公主,罗刹女因母子分离而痛
恨孙悟空,都很合乎人情。所以这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也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西游记》以它生动的人物形象、幽默和风趣的故事以及辛辣的讽刺,从19
世纪开始,就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界。西游记也被多次搬上银幕。

    /* 87 */第五部分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儒林外史》

    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
“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
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胡适《吴敬梓评传》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
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
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
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
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
“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
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
长房吴霖起,即是他的养父,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
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
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
“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
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
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
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

    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
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
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
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
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
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
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
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
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
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
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
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
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
像个被绑住的兔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
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
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
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
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
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
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
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
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
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
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
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
色彩的叙事方式。

    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
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
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
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
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
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
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
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
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
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
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 88 */第五部分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蒲松龄《聊斋志异》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
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真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
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
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
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聊斋志异。婴宁》

    现在开始讲一个故事,话说在一个集市上,一个农夫打扮的老人向卖梨人讨
一只梨而不得,旁观者买一只赠之。老人吃罢,用锄头在地上挖个坑,把吃剩的
梨核中的种子放进坑里,浇上讨来的一壶开水。眨眼间,地上冒出一片小绿芽,
长成一棵小梨树。不一会儿梨树开花,结果,梨子成熟。老者将梨分赠大家。吃
完以后,老者举起锄头将树挖倒,把它持作拐杖离去。卖梨者只顾看热闹,这时
发现自己手推车上的两筐梨子全没了,方才明白老者是个农夫打扮的术士,他树
上的梨原是自己车上的梨。急忙追赶,术士不见,只找到了他扔掉的树干拐杖,
这才发现它是自己接在遮阳伞上的那根棍子。

    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来自蒲松龄家喻户晓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 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
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
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
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
》、《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
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
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
道士》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