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
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
人便是郭沫若。”
———闻一多
诗人的心境如同一湾清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如一明镜,宇宙万汇
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汇都活动在里面。
这风便是直觉、灵感。
———郭沫若
80多年前,一个诗人的灵魂被艺术女神所掳掠、折磨,他处于时代诗歌创作
的巅峰,如同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家、哲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不能自
己。《女神》是这一时期诗人的心血结晶。他自己说,写《女神》中的那些代表
性诗作时,他如同奔马,冲动得不得了,写完后如死海豚;灵感来时,激动得连
笔都抓不住,浑身发烧发冷。他属于天才型或文艺型心理素质。这种素质直接影
响和决定着他的文艺观也是追崇天才、灵感、直觉的,所以他总认为诗是写出来
的,并非做出来的。
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公元1892年—1978年),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
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一生无论是从
事文学创作、史学研究,还是从事实际的社会活动,他的人生目标都是一个,即
兼济天下。很少有现代中国作家能够像郭沫若那样具有如此的雄伟抱负,更很少
有现代中国作家能够像郭沫若那样倾尽全力去实现这种抱负。郭沫若从事文学创
作伊始,曾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但就是在那时,他也从未忘怀过社会人生,
从未忘怀过试图用文学来“使生活美化”、“唤醒社会”的使命。郭沫若的代表
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 月,全诗共三辑,以
第三辑最为重要。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
炉中煤》、《匪徒颂》等。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
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
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郭沫若诗歌风格的形成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巨大的影响。当郭沫
若接触《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
族的郁积”在那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以致使郭沫若“那
时候差不多是狂了;”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的诗风,和
“五四”时代的狂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他彻底地为“惠特曼那雄浑的豪放宏
朗的调子所动了”。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
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
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女神
》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
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
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郭沫若属天才型,或文艺型性格,热情、冲动、活跃、多变是重要特点。这
从其创作返观,都可证明。郭沫若性情冲动,在文艺观上也很追慕天才式的冲动
与灵感。《女神》中许多激情的篇什都是在这样冲动的心理状态中依靠灵感去构
思,所以充溢着情绪流与奇丽多彩的想像,不一定深刻,却真切感人;虽然粗糙,
却更显坦诚,郭沫若这种心理素质是非常适于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
就《女神》而言,其中许多诗在当代人看起来的确写得有些袒露、散漫,如
果脱离了特定的时代,不了解正是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粗糙的诗风,容易冲破传
统的禁锢,引发叛逆的、痛快淋漓的情感宣泄,容易释放“五四”当年“新人类”
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领会《女神》的价值和那不可重复的
时代审美特色。当然,由于郭沫若的部分诗作太贴近时代,而今事过境迁,不再
有“五四”那样的新鲜、上进而又暴躁凌厉的“气”,不再有“社会青春期”的
特殊氛围,所以我们今天比较难进入《女神》的境界。
或许我们可以说,郭沫若的《女神》在文学史中的价值要大于其本身文学的
价值。
/* 98 */第六部分雾幕沉沉开子夜———茅盾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
为难能可贵。
———吴宓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子夜〉与国货年》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公元1896年—198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初版印行之时(公元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
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
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
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
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
士在推荐10部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
《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
作。
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
》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3 个略
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也有人
把这两篇视为中篇小说)。
《子夜》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
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
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
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
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社
会现实的极大关注和捕捉巨大课题反映社会时代的卓越能力。
悲剧英雄吴荪甫,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代表作《子夜》中的主人
公。《子夜》是我国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城市为描写题材的力作,它力图全方
位展现一幅3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图。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
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
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但吴荪甫所处的时代,已不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资产
阶级革命时代,而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和现实环境条件,不
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横溢、充满光华的历史正剧,他要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
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后才有可能实现。而他所处的与人民革命的潮流相违
背的立场,决定了他必然要陷于悲剧的结局;事实上从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
结局来看,无疑是属于悲剧范畴的。
茅盾表现这个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不像一般英雄悲剧那样,直接展示
悲剧人物的性格,而是从各个层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性格。作家十分自觉地把吴
荪甫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表现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
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的关系,围绕上述三方面的主要社
会关系,又展示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茅盾擅长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往往通过细密入微的剖析来揭示人物的潜
意识活动;同时,把交代情节,抒发感情,描写景物等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
艺术魅力。小说最后一章写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决战
前,他坐卧不宁;二是决战时,他心情复杂,时而紧张,时而恐慌,时而惊喜,
时而愤怒;三是决战后,他绝望透顶,如万箭穿心。这一章就这样以吴荪甫的心
境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茅盾遵循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一个企图
以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因时代的必然而一败涂地的悲剧英雄吴荪甫,他
是一个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堂。吉诃德。《子夜》的主要
美学价值也就在于真实地创造了这个在世界文学中具有独特悲剧意义的艺术典型。
难能可贵的是茅盾自己也坦言《子夜》的缺点,称这部书是“半肢瘫痪”。
原因为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本书写了三个方面:买办资产阶级,民族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作者与之有所接触,并
且熟悉,比较真切地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
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这部小说描写买办资产
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
则差得多了。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