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词学观点的一次全面性总结。它是针对清代词坛、总
结五代以来词的创作经验的产物。清代以来,词坛诸家,大都笼罩在南宋词的影
响下,王国维认为这是词的衰落,是南宋到清代词的不幸。他认为,根本的问题
是南宋以来的词人只求文字声律而不求“意境”或“境界”。因而,他提出了
“境界说”,企图以此纠偏补弊,端正词的创作方向。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基本论点,也是王国维诗词美学的核心。在《
人间词话》中,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在词创作中的绝对地位:“词
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
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
王国维所谓的有境界的作品,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化描述,而且包含着诗人
的独特感受和感情色彩。

    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不仅有赖于内容,而且还有赖于对作品内容的表达。他
说:“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
能写之……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
其入人者至深,而行于世者尤广。”言下之意,诗人的作品之所以能感人,一是
由于作者独特的感受力、观察力,能于常见之处发见其独特的东西;二是由于诗
人“能写之”,具有常人不具的表达能力。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便是指的这种感知力和表现力的特殊。王国维把“境界”视为
评价诗词的根本标准,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王国维按照审美范畴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以感情倾向是否在作品中明显表露出来对抒情方式进行了区分,反映了物与
我,我观物的方式上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二者并无高下低劣之分,不过
王国维的态度确实是更钦慕“无我之境”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一
种理想,体现了儒道两家文化对人格的理想追求。

    围绕着境界的创造,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还论述了作者的修养、创作技巧
等问题。他认为,作者必须有“内美”和“修能”两个方面的修养。就“内美”
而言,诗人最优良的品质是“真”,所以他喜欢李后主之无世故之态,赞赏纳兰
性德的真切、自然,无矫揉造作。而能力方面,他认为作家要“能入”,“能出”,
进入对象,又高出对象,方能写出真实深刻的作品。

    “境界”之说本是源远流长,然而王国维之前所论“意境”、“境界”者,
多是一些空洞理解,或者抽象界定,缺乏具体准确明白的阐释和专门的系统研究。
王国维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境界”理论,将印象的、即
兴的、评点式的改变为思辨的、理论的、系统化的,以“境界”为理论核心,构
架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影响至今
不衰,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在《人间词话》中运用的西方理
论思辨方法,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理论成果,也为当时中国文学研究诗词的学者合
理引进西学开辟了道路。

    /* 106 */ 第六部分“思不出其位”———朱自清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提起民国时期的散文创作,不能不提起朱自清,他的散文以朴实、细腻、清
新的风格著称,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本名自华,号实秋,后来投
考北京大学的本科,才改名自清,号佩弦。朱自清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而且受到
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性格。上大学之
后,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冲开了他的心扉,四年哲学的学习培养了他剖析现实社
会的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像隐士一样消沉遁世,当面对社会
的污浊、现实的丑恶的时候,他迸发出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因此,他
的挚友们称他为“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是指士大夫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
性格。朱自清一生的经历和作品创作都反映了他的这种个性。

    “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正在读书,他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写了一
些新诗;他的诗直面人生,风格伶俐明朗,收入诗文合集《踪迹》中。后来,他
谦称自己诗情枯竭,开始转向散文写作,其实,他是用散文这种更加闳宽大度的
文学手段来更加缜密地描绘社会人生,更加酣畅地抒诉内心起伏的情感。这段时
间的散文有着突出的成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阿河》、《
白采》、《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代表着朱自清散
文的风格和特色。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
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
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
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
《儿女》里寥寥数笔就将小儿女天真可爱的憨态展现出来,表现了一个父亲在感
叹生活艰辛同时的欣慰和乐观。《给亡妇》是纪念早逝的妻子的,作者用极其平
实的语言回忆了妻子为家庭任劳任怨的一桩桩小事,怀念之情溢于纸面。类似的
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正如文学史家赵景深所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
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诚然,作者很少直抒胸臆,
而只是用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和当时灰暗社会的
日暮途穷。

    “细腻清秀,情致盎然”是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描写
文中。朱自清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
和景物交织揉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秦淮河的素月、灯
影、碧波以及小船上坐着的歌伎,让人追思六朝金粉画舫凌波的繁华,然而“历
史的重载”又引起作者对沦落风尘的歌女的深切同情,“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荷塘月色》描绘的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在朦胧清幽的月光下,荷花绽
放,荷叶田田,流水脉脉,作者暂时抛开了俗世的烦恼,享受着独处的自由和宁
静,但是内心深处郁结的激愤却终究是无法排解的;《匆匆》是一篇令人警醒的
小品:“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
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
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话语让人悚然惊栗,激励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
此外,朱自清笔下醉人的梅雨潭的绿、烂漫的春色、如影如幻的白水漈都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大革命失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恶化。“四。一二”大屠杀
给朱自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他的作品不再
限于有关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而转向了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这些杂文高扬着
战斗的旗帜,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冷峻论世,标志着朱自清散文创作进入了新
阶段。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于是愤然写下了《论吃饭》一
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的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他说:“这集体的行动是压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饭吃的那一天。”“没
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
体现出不畏强暴的一身豪气。《论气节》也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上品,他精辟分析
了“气”、“节”二字,指出“五四”以来的青年的“气”和“节”,实际上就
是“正义感”,“这是他们新的做人的尺度”。毛泽东这样评价朱自清:“我们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一个“狷者”的浩然正气由此可见。《动乱时代》、《论青年》、《论书生的酸
气》等也是他的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已经突破了前期
散文的细腻柔婉,而是选择了杂文这种跟“真的暗夜”进行“肉搏”的利刃,用
激情洋溢的笔调直抒情怀、笑骂人生。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到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展现出
高尚的“狷者”风范。他创作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也许,他的好朋友杨振声的这段话是对朱自清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