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
》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
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
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
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
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
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
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
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 11 */第一部分柔弱胜刚强———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
直是我的床头伴侣。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当我研究心
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
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
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老子》,其实是一部用韵文写的哲学诗,短短不过5 千言,却蕴含着深邃
丰富的思想,洋溢着玄远浪漫的情致,凝结着荆楚之地哲人的智慧,是中国古文
化的一枝硕果累累的哲学之花。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老子》为此后的中华文
化创造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阐释、开出新意的“文本”。

    《老子》的作者即老子,现在一般多认为是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人,他生活的时代约与孔子同时而稍早。他是一个见闻广博、知识丰富、思想深
沉的学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晚年隐居著述,著成《老子》,开创先
秦道家学派。

    今天流传的《老子》一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篇,下篇为德篇,
汉代以后又被称为《道德经》。据现代学者考证,《老子》可能是道家后学根据
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整理、加工而成的,约在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又有不同版
本流传。然而,不管怎么说,《老子》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思想,则是确
定无疑的。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样,都生活在春秋末期,都
对当时的社会大变动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但他又与孔子不同,没有那种修己治国
的政治抱负和游说谋官的积极性,而是力图置身于社会大变动的激流旋涡之外,
冷静地思考宇宙人生,任凭自己的思想在天地古今之间遨游,从而讲出了一番关
于“道”的“玄之又玄”的哲理。正是这样,他的哲学思想既含有丰富的时代内
容,又具有较高的思辨色彩。在哲学思维水平上,老子比孔子更胜一筹。

    《老子》的哲学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并
予以系统的论证。被《老子》所尊崇、所景仰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在《老子
》看来,这个问题却是难以回答的。《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如果说得出来,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如果能叫得出来,那么它就不是永恒的名。尽管“道”无法用语言表达,但《老
子》还是对“道”作了各种描述和说明。

    《老子》认为,“道”不同于经验世界的具体事物,不具有可感知的物象,
是一种叫做“惚恍”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道”是超经验世界的
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又可以称为“无”。“道”之为“无”,实际是
相对于“物”之为“有”而言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把经验世界的具体事物
看作是“有”的话,那么作为非经验世界的“道”只能被看作是“无”。“道”
与万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正因为“道”不同于万物,是与“有”相对立
的“无”,因此,它能成为宇宙根本,成为万物得以衍生的本原和赖以存在的根
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为万物得以衍生的本原和赖以生存的根据,“道”是永恒的、无限的存在,而
万物则是暂时的、有限的存在。

    从这些描述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老子》所讲的“道”,既是哲学意义上的
最高本体,又是科学意义上的宇宙本原,更是人之为人之道。由于古代哲学和科
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老子》不可能自觉地将这些区分开来。尽管没有进行这种
区分,但《老子》所提出的“道”毕竟为古代中国人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与经验世界不同的超经验世界,把人们的思维引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老子》从“道”的高度来看待经验世界,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
作了哲学概括,阐发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发展了古代的矛盾学说。
《老子》憧憬的是一个“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对于人类已经取得的文明成
果,《老子》表示出仇恨和完全排斥的态度。《老子》还认为,统治者要保持自
己的统治,就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另一
方面,统治者也要装糊涂,表现出“无为”、“不争”,这样就可以处于主动地
位,出现“无为而治”的局面。以后,人们把《老子》提出的这套统治术称作
“人君南面之术”。

    《老子》的这些思想,在战国时期分别为庄周学派和稷下道家所继承和发挥。
先秦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对先秦以后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
刻影响。

    /* 12 */第一部分鲲鹏展翅逍遥游———庄周

    (《庄子》)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
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
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乐地飞着……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
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醇浆。它从山谷
飞起,向远方游去,飞过一望无际的平原,飞过连绵起伏的高山。它欣赏着长河
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铁马秋风,杏花春雨。与落霞齐飞的孤骛是它的伙伴,
与长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乐园。它扶摇直上,忘记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
摆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它不知飞到了何处,要去何方,只知道从从容容
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

    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
了庄周。他称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可诗人却说
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
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

    庄周是战国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中期,征战频繁、
王权更迭、生活无序,儒墨两家提出的社会理想在庄周看来都是各执一端、于世
无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周对社会和现实政治采取了逃避态度,他拒绝了高官
厚禄,把自己的目光由社会政治生活转向更为宽大的自然界领域。由现实生活转
向理想境界,提出了“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庄子。天
运》)等一系列科学宇宙论问题,渴望超越出现实的人生痛苦。庄周的思想独树
一帜,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各派中影响最大,后世往往以“老、庄”并称。《
庄子》一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庄周对时代与人生的解答。《汉书。艺文志》中记
载《庄子》有52篇。西晋郭象注释整理《庄子》,删定为33篇,分为内篇、外篇、
杂篇三部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庄子》一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经验世界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