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译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②,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③,雠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④。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⑤。北夷方七百里⑥,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①遗:赠给,致送。②寄质于齐:燕前有一子质于齐。③肥:壮,壮大。④大败:失大策,坏大事。⑤益一齐:使齐国得益于一倍的国力。⑥方:纵横面积。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①,败素也②,而贾十倍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①齐紫:齐国的紫衣。当时齐桓公好紫服,一国尽服紫。②败素:破旧的白缯。③贾十倍:商人为牟利,以破旧百缯染为紫色,可获十倍之利。贾,通“价”,价格。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①,使使盟于周室②,焚秦符③,曰“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④”。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⑤。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矣⑥。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⑦;诸侯赞齐而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民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代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①挑:挑动,怂恿。②周室:周王室。室、朝廷。③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④宾:通“摈”。遗弃,排斥。⑤惮:害怕,畏惧。⑥脱(xǐ,喜)像脱掉无跟的鞋一样方便。,古代一种拖鞋。⑦国伐:国被攻伐。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①:“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②。

①约:阻止。②正告:明白郑重地告知。

“告楚曰:‘蜀地之甲①,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②。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①甲:古代士卒穿的革制护身衣,以此指代军队。②射隼:比喻行动捷速。隼,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鹘。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①。我起乎宜阳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②。我离两周而触郑③,五日而国举④。’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①大(tài,态)行:即太行。大,同“太”。②繇:震撼,动摇。③离:经历。此指通过,穿过。④国举:占领整个国家。举,攻克,夺取。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戈在后①,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①锬(xiān,先)戈:锋利兵器。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象〕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②,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为楚罪。

①绝:遥远。②重:敬重,推崇。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①,至公子延②,因犀首属行而攻赵③。
“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候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④。
“适燕者曰‘以胶东’⑤,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剌蜚⑥,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⑦,岸门之战⑧,封陵之战⑨,高商之战⑩,赵庄之战(11),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12),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⒀。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①讲:和解,媾和。②至:当作“质”。作人质。③属行:连兵相续。属,相连属。行,行列。指军队。④嬴:通“赢”。获胜。舅与母:指穰候与宣太后。⑤适(zh︽,哲):通“谪”。谴责,惩罚。⑥剌蜚:比喻用兵捷速,易于取胜。蜚,小飞虫。一说当作“韭”、菜。剌韭,犹如割菜。⑦龙贾之战:魏襄王五年(前314),秦惠王派公子卬攻魏,大败龙贾军于雕阴。见卷四十四《魏世家》,卷五《秦本纪》。⑧岸门之战:秦惠文王更元后十一年(前314),秦在岸门大败韩军。见卷五《秦本纪》、卷四十四《魏世家》。⑨封陵之战:魏哀王十六年(前303),在封陵,秦军大败魏军。《魏世家》略及其战。⑩高商之战:战事不详。《秦本纪》载有庄襄王三年攻魏高都并拔之事。€赵庄之战:卷五《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后十二年(前313),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卷四十三《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攻占蔺,“虏将军赵庄”,卷十五《六国年表》载同,在赵国栏。而《赵世家》又载,赵肃候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赵蔺、离石。《正义》在赵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句下谓“本一作‘茈’”。本传《集解》取赵肃候二十二年载,谓“赵庄与秦战败,秦杀赵庄河西”。综此,“赵庄”之战还须另考。三晋: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13)死秦之孤:抗秦战争中死者的遗孤。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①,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②。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①不:相当于“否”。②宗:推重,尊崇。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①。而苏秦被反间以死②,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③。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④,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固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⑤。

①权变:机变,随机应变。②反间:利用间谍离间敌人内部,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③讳:回避,顾忌。④闾阎:指民间。⑤蒙:受,遭受。

张仪列传第十

王学孟 译注

【说明】张仪列传与苏秦列传堪称姊妹篇。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合纵以燕为主,张仪连横以魏为主,文法也一纵一横。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雄心勃勃,一往无前,为追求事功而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表现了他们的雄才大略,体现了他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张仪除了张扬暴露合纵的短处,用以附会自己的主张而外,借秦国强大的势力,又多以威胁利诱、欺诈行骗的权术,成为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
很多段落,不像史书的人物传记,却逼似后世小说。张仪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行骗楚王就几乎具备后世小说的全部特征。几百字的小文就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其中又不乏戏剧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而富于个性特征。笔触灵活,神彩飞扬,又不乏幽默之笔,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得曲曲折折、有声有色。其中张仪的欺诈权变之术,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他的气质、风度,侃侃而谈的才能,善于借物转祸为福的本领;楚王的贪婪愚蠢,刚愎自用,感情的冲动;陈轸的老谋深算、料事如神、耿介衷肠、直面陈言,于严肃、庄重气氛中的诙谐幽默的风采,都在矛盾纠葛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秦激张仪入秦,历来被人所激赏。张仪被楚相诬陷“盗璧”,鞭笞数百,投奔苏秦,却被拒之门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凭借不期的资助,得以被惠王任用。情节曲折多变,故事性强。张仪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过程,性格逐渐展开,前有蓄势,后有照应,使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无懈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