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基础是个人的情感欲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对立,这一冲突从根本上是不可
解决的。它只能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调和。一旦这一冲突超出能够调和的范围
时,就会出现悲剧,从主人公本身的欲望来说,李杨追求的是生死不渝的爱
情,这是他们的共同梦幻。对爱的极端追求必然与政治发生冲突。如果李隆
基不是皇帝,没有政治上的特别责任,就不会产生爱情与政治之间的对立,
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爱情与一国的政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如果李隆基对爱
情没有真挚热烈的追求,没有铭心地去爱,只是玩弄女性,那么显然就不会
有爱情悲剧,至多是产生政治悲剧而已。果真如此,就不会有《长生殿》了,
因为《长生殿》主要还是爱情悲剧。但问题在于,冲突不仅仅是留于愿望,
关键在于爱情与政治之间冲突的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对爱情的极
真境界的追求不能说是错误的,甚至这是作者刻意描写的重点。在他们的爱
情中,充满了人性美和价值的探求与肯定,这是作品的精华所在。而在政治
上,要求以国事为重也是正确的。正因为两者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加具
有冲突性,也使悲剧更为深刻感人。冲突集中表现在李隆基身上。当爱情与
政治发生直接冲突时,如果他是一个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皇帝,就不会存
在发生在他身上的冲突,因为他可以舍弃江山,这样悲剧就有可能不会发
生。但是他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情人。因此根本谈不上只爱美人,不爱江
山。马嵬坡六军要求处死杨贵妃时,他尽管不愿意,但也只能如此。由此爱
情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似乎解决了。但是李隆基丢掉了皇帝宝座,政治上无可
作为了,这时对爱情的追求升为第一位。他悔恨仓皇负了杨贵妃,牺牲了爱
情。但是爱情已经尽失,这里冲突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相反更加深刻化,也
更具有悲剧意义。因为最后他不仅丢了江山,而且丢了爱情,落个一无所有,
或者空有一番真情,向谁诉说。悲剧冲突的不可解决性在李隆基身上得到了
集中体现。政治与爱情的冲突在他身上不可调和,是 《长生殿》的悲剧基础。
《长生殿》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传统模式,不仅取得了很
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其模式的传统性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歌场舞榭,流播如
新。
(2)孔尚任
孔尚任 (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青、云亭山
… Page 68…
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64代孙。他早年受过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
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康熙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回京时到曲阜
祭奠孔子,孔尚任被召到御前讲《论语》而受到褒奖,于是破格任命为国子
监博士,以后又累迁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在幼年时从族兄孔方训
那里听说了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就产生过以此为题材写戏的想法。后来
他奉命到江南治水时,与明朝遗老吟诗唱和,游历江南名城,搜集南明王朝
的史料,为他写作南明王朝兴衰的戏做好准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他的 《桃花扇》历经数十年惨淡经营,数易其稿,终于成形,上演后影响甚
大。南朝遗老看后重新勾起亡国之痛,也引起朝内一些人的不满。结果没有
半年,因一件文字祸,被罢官回家。除 《桃花扇》外,他还与顾彩合写了传
奇《小忽雷》,写弹小忽雷的唐女郑中丞的故事,描写了文士与官宦之间的
斗争。艺术水平不及《桃花扇》。他留有《湖海集》、《岸堂集》、《长留
集》等诗文集。
《桃花扇》是中国文学史上颇为难得的悲剧作品,它打破情节团圆的模
式,写出的情节冲突与内在冲突一致的悲剧作品,也就是说它完全不同于中
国悲剧的传统模式,是一部类似西方悲剧的作品。胡适曾说:“无论是小说,
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
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
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① 《桃花扇》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例外现象,从美学价值上讲,具有特殊地
位。
《桃花扇》同《长生殿》一样,是一部政治与爱情的悲剧。如果说《长
生殿》是借政治悲剧来写爱情悲剧,那么《桃花扇》则是以爱情悲剧写政治
悲剧,抒发亡国之悲,失国之恨。作者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
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忧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叁佰年基业,
隳於何人?败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
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①作为政治悲剧,主要分析明朝灭亡的根源,
总结教训,以惩今后的统治者。政治悲剧的冲突是以明朝的存亡为核心,剧
中的主要人物的活动无不与这个核心冲突有关,明朝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每个
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明朝的灭亡对剧中的主要人物而言,都将成为亡国
奴,亡国奴的地位将改变人物已有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作品中的主要人
物无非是三种类型。这三类人物有恶有善,或褒或贬,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
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观念,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
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都希望明朝江山长存,但是
这种愿望与现实冲突,他们面对现实束手无策,最终在现实的悲剧中走向失
败。
第一类人物是明朝的中流砥柱,他们为了明朝的存在和兴盛,尽忠极
义。只要国政安泰,不计个人安危。为此他们嫉恶如仇,与阉党权奸不遗余
… Page 69…
力地斗争。与清兵勇敢拼杀,誓死而战。但是他们没有能把阉党除净,也没
能保住明朝,南朝弘光小朝廷更是短命。随着南明王朝的崩溃,史可法、左
良玉等人带着一片孤忠死去,成为悲剧人物。且看《哭主》一出,崇祯皇帝
缢死于后花园消息传来,左良玉等将领痛哭流涕,悲痛欲绝。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
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
这恨怎平,有后天作证:从今后戮力奔命,报国仇早复神京,报国
仇早复神京。”①
这一段唱腔沉郁慷慨,崇高悲壮,英雄气概,直抵云霄。左良玉自知文
臣无谋,武将不猛,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在这一现实面前,他还是发誓要恢
复明朝,收复北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如同天地分离,不可复合。但
越是如此,就越把这一不可解决的冲突构造为悲壮崇高的体验形式,使之具
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史可法孤军奋战,以纵横老泪,感兵将,泣天地,拼死
抵杀,仍然不可挽回城陷人亡的结局。《沉江》一出,悲剧冲突表现为悲凉
的孤独。欲保江山无门,欲救朝廷乏力,冲突得不到解决,叫天不灵,叫地
不应,彻底地孤独,表现出悲剧体验的美感。
“撇下俺断蓬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百遍,归无路,进
又难前。”②
在史可法的无兵救授、孤独奋战中,还表现出史可法的无能。他虽为武
将,但不威猛,竟以纷纷浊泪去感动兵将,驱使奋杀。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与无数敌兵的进逼,再次构成不可解决的冲突,也表现为孤独。从一个方面
揭示明朝灭亡的必然原因。
正面人物有侯朝宗、陈定生等东林、复社文人。他们对明朝赤诚明鉴,
然而他们在剧中的行为无非是痛骂阉党,娱于声色,除此并没有具有实际意
义的壮举。当然这与他们朝政不可闻相关,但当有了一定重任时,也是气有
余,智不足。由于高杰有勇无谋,侯朝宗受命同去防河。高杰不听规劝,侯
朝宗竟然不再设法阻止,拂袖而去,全然不顾史可法的重托,导致高杰被杀,
防河失败。以侯朝宗为代表的清朝文人的误国之责,是构成悲剧冲突的一个
方面。
第二类人物是那些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人虽然不是正面形象,
但也有一定的悲剧性。他们和正面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同样希望明王朝
长存。他们的目的虽然和正面人物相同,但出发点却全然不同。他们并不是
以天下为己任,而是以自己升官发财为重,因此奸邪卑鄙,无恶不作,滥杀
东林,捕捉复社。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排挤史可法等人,没有考虑到这些
行为可能带来的恶果。更为严重的是派刘、黄三镇的兵将去堵截左良玉,使
河淮一带千里空虚,清兵一到,长驱直入,因而断送了南朝。他们权势斗争
的结果,并不是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权力,相反不仅失去权力,连性命都丢落
于荒野。目的与行为之间的悖反,使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另外他们
… Page 70…
一旦大权在握,就急于酒色之乐。弘光皇帝日日忧愁,竟然不是为了京城已
失,朝廷文臣无谋,武将不威,而是为了缺少可娱女色。弘光皇帝自然也不
想丢掉皇位,但是一如那些奸臣,目的与行为的悖反构成不可解决的冲突,
使他陷于毁灭之中。在这类人物身上,不会显现出怜悯等体验形式。